分享

城市更新④丨亚洲最大粮仓华丽变身为艺术中心,竟只靠“一部电梯”!

 赤脚书生茶客 2022-02-18

同策研究院 2022-01-26 17:00

以下文章来源于同策资管 ,作者同策研究院

图片

前一阵儿,商务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随即有些地方出现了囤米抢面的小小骚动。

不管是为了应对突发灾害还是应对疫情中的小区临时封控,都将还在元宇宙中徜徉的中国人拉回到粮食够不够吃这一原始需求中。

随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辟谣中国粮食库存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够全国人民吃2天。也就是说完全没有囤的必要,不得不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粮仓”。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和平年代大国粮仓在哪儿?怎么储存的?中国是怎么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的?(小编也不知道,推荐一部纪录片《大国粮仓》)

自古以来,“手有余粮,心中不慌”,在粮食储备这件事上,中国人简直操碎了心。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缺氧和地下低温储粮的国家,远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挖地窖储存粮食。到了农耕社会,粮食吃不完,粮仓是粮食储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造一座粮仓,不但要地势高,防水淹,还要防潮通风,使仓粮历久不坏。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建国初,百废待兴,粮仓大都由旧庙宇、祠堂、民房等旧建筑改建而成。1955年起,全国开始引进了苏联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修建粮仓。1983年起,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粮食仓库、棉花仓库、水果仓库的“三库”建设。

图片

▲纪录片《大国粮仓》

直到2000年左右,粮食的存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国家先后投资新建了几百亿千克仓容的中央直属储备粮库,这些粮库的建成,极大地改观了我国储粮条件落后的局面。新仓型配备了新设备,并运用了四项储粮新技术,储粮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至此现代化、智能化、高科技的“大国粮仓”崛起。

图片

储粮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从建国初期的备荒年到后来的备战,再到专项粮食储备制度,防止“谷贱伤民”,制定最低限价来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再到如今的中央储备粮管理,市场化运作。

我们今天要写的旧改项目就与粮食息息相关——八万吨筒仓。

1.从粮仓到艺术仓,现代城市功能回归

八万吨筒仓位于上海浦东民生码头。民生码头建于一百多年前,由英商建立,原名蓝烟囱码头,凭借着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运输最繁码头,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码头之一。几经波折回归祖国,第二年更名为民生码头,为什么叫民生码头,和上海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散粮、散糖都是在这里集散。

图片

八万吨筒仓就是用来满足黄浦江航道运输带来的吞吐和贮藏功能需求,曾经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粮仓。可惜的是,一方面2000年粮食储存方式发生了巨变,机械化作业比不上现代化智能化设备;另一方面,黄浦江岸线产业逐渐开始转型、工业外迁。经过了几次的翻修和整改,码头功能需求逐渐减弱,慢慢沉寂,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筒仓于2005年停用,借由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契机,筒仓作为主展场,由大舍建筑事务所负责改造设计,改造过后定位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公共文化空间”,改造面积为16322平方米,打造以艺术展览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图片

图片

▲浦江东岸沿线功能定位规划图

2.改造难度大 从完全封闭到完全开放只靠两部电梯

八万吨筒仓作为工业仓储建筑,其巨大尺度与我们所熟知的民用建筑不一样,30个大筒组成长140米、高48米连续而厚重的立面,气势磅礴。我们说旧改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建立联结,如何能最大程度在筒仓这样相对封闭的空间塞进新的功能成了难题。

图片

比如,筒仓平面为圆形阵列,高度很大,以承受水平推力为主,结构上不太适合加层。如何改造筒仓,建筑师还在探索中,绝大多数结构工程师也不知道该如何配合。

再比如,八万吨筒仓因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被列为文物建筑三类。建筑主要立面、主要结构体系、主要空间格局和有价值的建筑构件均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适当改变。

所以,八万吨筒仓改造能动的地方并不多。从国外筒仓改造的案例中,筒仓有的改造成公寓,如哥本哈根The Silo公寓、芬兰仓筒公寓、比利时 Kanaal 麦芽厂公寓,都是要么将建筑立面改造的“面目全非”,要么是封闭的根本不适合住人。

图片

有的改造成博物馆,比如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 Zeitz MOCAA,这个项目改造的非常牛逼,功能同样是作为艺术展示,但内部的结构几乎被挖空了,仅保留了三分之一的筒仓,让外立面看起来还是一个筒仓,按照“玉米粒”同比例放大切割了中庭,使得线条流畅,非常有艺术性。

图片

但这些显然都不适合八万吨筒仓的改造。我们能找到之前,关于八万吨筒仓改造的多个效果图,但最终都弃用,还是改成如今这样看起来没多大变化,但重新定义了筒仓的现代化功能,又将其从完全封闭的状态转变成公共性的公共空间,这里面有很多巧思。

图片

①   外挂电梯将黄浦江的风景引入(第一部电梯)

建筑师主要使用筒仓建筑的底层和顶层,作为展览空间使用,最重要的一个改造动作是通过外挂一组自动扶梯,将三层的人流直接引至顶层展厅。这样人们在参展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北侧黄浦江以及整个民生码头的壮丽景观,除了悬浮在筒仓外的外挂扶梯,筒仓本身几乎不做任何改动,极大地保留了筒仓的原本风貌,同时我们又能看到重新利用所注入的新能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②   将滨江跑道融合到建筑中

2017 年,上海市完成了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实现了漫步、跑步和骑行三道贯通。而浦东滨江沿线上设置的一个最佳拍照打卡点就在民生码头的环形带这里,跑道直接从建筑中穿行而过,从而让建筑与公共交通融合在一起。笔者从中穿过能直接的感受到古老的工业痕迹,来来往往的行人又给建筑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图片

▲最佳视角可以跟杨浦大桥同框

③   将运粮通道改造成自动扶梯(第二部电梯,未实现)

原定的二期工程是将筒仓原先的粮食输送带改造成自动扶梯,市民可以通过扶梯接到达顶层展厅,从而建立起一个从江边可以直接上至筒仓的公共通廊,这样八万吨筒仓就会变成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非常好的创意不知为何没有最后实行)

图片

最后, “仓禀实,天下安”,虽然作为粮仓保卫“一方饭碗”的功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像筒仓这一类具有典型特征的特殊工业构筑物的再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八万吨筒仓改造工程开了个好头,但因为最后一环没有打通,目前八万吨筒仓还是较为封闭的状态,会不定期的举行艺术展览,比如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时装SHOW、灯光秀场等等,但从长远来看,作为浦江东岸沿线的文化长廊,筒仓的长期利用价值还值得好好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