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 | 舍夫契克《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技法详解(第一把位指法)

 dogpa的图书馆 2018-06-29

本文内容摘自西安音乐学院夏婷同学,2007 年的硕士论文《<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辨析》


文章较长,分几次发布,本篇讲解《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第一册,第一把位的指法练习


《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大纲

  1. 第一册:第一把位练习

    1. 指法练习

    2. 音阶和各种琶音

    3. 双音预备练习及双音练习 

    4. 和弦练习 

    5. 弓法练习

  2. 第二册:二把位以上各把位的练习

  3. 第三册:换把练习 

    1. 音阶 

    2. 换把练习

  4. 第四册:双音练习

    1. 编排

    2. 内容


今天这篇文章重点讲解第一册中的指法练习(上面橘黄色的部分)



  正文


舍夫契克是小提琴发展史上一名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在他的一生的教学生涯中造就出一大批杰出的演奏家,并编著有一批经典的小提琴练习教材,至今还广为使用。尤其是他的《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普及面广,应用范围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小提琴演奏家及小提琴学习者。



后人对于舍夫契克的教学一直持有不同意见。


不少人认为舍夫契克的练习没有动听的旋律,与音乐相脱离,内容局限与机械性动作的枯燥无味,可能会使演奏者的心里产生较大的厌倦情绪,久之必然会丧失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艺术家的独特风格。


而另一些人则充分肯定了他的价值。如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便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最近十年,一般技巧的提高首先应归功于舍夫契克练习。」


正如卡尔·弗莱什一个形象的比喻:「整个舍夫契克练习曲可以很恰当得比作药品,用量过多能致死,用量恰当能治病。任何药品的疗效不仅决定于其本身好坏,而首先决定于服用它的方法,否则再好的药也无用。」


舍夫契克的这套教材共分为四册,第一册从最基本的左手手形、起落指的基本技术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加深至第四册颇为艰深的技巧,涵盖了小提琴左手所有的技术,包括左手手形的建立、四度框架的建立、手指的起落动作、手指的独立性、弹性、力量、灵敏性、稳定性,各种手指排列组合、各个调式的音阶、琶音、分解和弦、固定把位的音准练习、换把、双音、左右手拨弦、泛音、双泛音等等。



  第一册的指法练习


(1)第 1 - 4 课,在一条弦上的手指练习。


舍夫契克将四个手指的各种排列组合的可能性都编写出来。这几课大致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训练内容既有共同性,又逐层加深。


首先,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四课。

  1. 第一课是 A 弦上的练习,半音关系在 1、2 指之间,无升降号;

  2. 第二课是 D 弦上的练习,半音关系在 2、3 指之间,出现了一个升号;

  3. 第三课为 E 弦练习,半音关系在 3、4 指之间,且 1 指位置紧挨弦枕,出现了一个降号。

  4. 第四课较前三课复杂一些,为 G 弦练习,两种指位关系:

    1. 第一种为半音在 2、3 指之间,

    2. 第二种为半音在 3、4 指之间,四个降号。


从各条弦的学习次序上看,这种编排是十分科学的:


  • 因为小提琴的琴码带有弧度,从而造成四条弦高度的差异,最容易演奏的是 A 弦,因为它的角度是水平状态,使得右手运弓在一个较为舒适的位置,而左手的持琴也在一个自然的垂直方向上;

  • 接下来是 D 弦,而E弦因其运弓角度相对垂直,并且左手持琴须向左稍稍倾斜,故难度较大;

  • 最难演奏的是 G 弦,往往被安排在最后学习。G 弦是四根弦中最粗的琴弦,无论右手运弓还是左手触弦都不容易掌握;G 弦的演奏姿势也是十分违反人体生理的,两只手都必须大大向右翻转,使演奏十分吃力,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把另外三条弦掌握熟练了才能进行 G 弦的练习,否则,事倍功半。


多数小提琴初学教材也都是按照 A、D、E、G 的次序来学习的。


然而,从手指的半音关系上,即指位上看,一开始便学习 1、2 指的半音关系是比较吃力的。


人的手指最为舒适自然的摆放位置是中指与无名指并拢,即小提琴演奏中 2、3 指并拢。在这种状态下,手指最为轻松。从这种指位开始学习小提琴左手演奏没有多余的负担,对于建立规范的左手手型是十分有益的;


而食指、中指,即 1、2 指的并拢,要求中指有一个回勾的动作,而恰恰是这个动作最容易造成触弦手指与大拇指之间的紧张,形成一般常见的「捏琴脖」的动作;


在左手没有固定的情况下,还容易使左手腕向前突出,这对于日后的演奏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应在初学是就极力避免。


在现代小提琴启蒙教材中都摒弃了以从无调号但半音在 1、2 指之间的指位学习为开始的方法,而多数以三个升号 A 大调,半音在 2、3 指之间的指位为开始。


如上海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启蒙》、我国儿童小提琴教育家赵薇编写的《学琴之路》、赵惟俭编写的《小提琴初级音阶教程》等教材。而舍夫契克那个时代的教学思想是从调性出发,从最简单的无升降号的 C 大调入手。除舍夫契克外,常用的沃尔法特《小提琴练习曲 60 首》也是这样编排的。随着小提琴教学的进步,我们也应当重新审视这些传统教材,采取新的练习方式加以改进。如可把上面提到的课程的练习次序加以调整,把 D 弦上的练习平移到 A 弦上,便可解决这一矛盾。


由于这几课音型简单,主要是手指排列的各种组合形式,作为初级学生建立手型、基本音准,起落指动作的基础训练,侧重点不同,可从不同方面加以练习,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如果旨在建立基本手型,在练习时要格外注意手腕的平直,不能因手指动作产生扭曲,注意使用指根关节。


如将这几课作为音准练习,那么在练习中要注意倾听音准,体会手指的间距,尤其是一四指之间的距离,在一根弦上称为四度关系,两条弦上称为八度关系。建立起良好的一四指框架对于音准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一四指为依据,二三指在之间作出各种音程变化,这是历代小提琴各流派教育家均强调的问题。在这套教材后面还会出现练习一四指框架的练习,再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在手型和音准都打下基础后,练习的侧重点可放在手指起落指动作上,分别从手指触弦位置、高度、手指关节、速度等方面去要求。


初学琴时,手指的触弦位置容易偏移到指尖右侧,这不利于手指的伸展,触弦位置最好在指尖肉垫稍稍偏左的位置,在初学时就要注意,通过舍夫契克的这些练习是一个很好的巩固方式。


在以上要点都训练到位,形成习惯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些手指力量训练。所谓力量并不是说要左手使很大劲,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而是提高手指落指的速度,达到换音清晰,发音颗粒性强的效果。


要想使落指达到一个理想的速度,首先要训练手指抬指的高度,应使指根关节尽量上抬,同时保证其他关节的松弛与弧度。有高度才有速度。当然,这是一种特定时期的训练方式,并不是一个演奏法则。在手指获得一定力量的增长后,还是应该使起落指回复一个正常的状态。


在以上要求均训练到位后,拉奏时应达到一个音准、手型规范、发音清晰、节奏均匀的效果。在这一基础上再按照乐谱上方的提示进行加速练习。


舍夫契克提供给我们的方法是成倍递增的方法,如下:



而在练习中,我们也可按照逐步增加速度的方法来练习。毕竟未经过训练的手指还是很难一下就把十六分音符演奏好,一般的初学者演奏从四分音符变八分音符较为轻松,假如再提高一倍,多数人会有困难。


另一种练习方法是改变节奏练习。这个方法也被很多人用于音阶及一些快速片断的练习中,是一种很有效的提高手指动作联系及成组动作的方法。可在每两个音之间加符点,形成不同的节奏型加以练习。这几课均以一至两小节为一个单元,反复练习,手指排列组合繁多,练习者可以每天变换练习内容。


(2)、第二部分为第 5、6 课,手指排列次序相同,而开合关系不同的练习。


这对于全音、半音概念的巩固、音准的完善都是大有好处的,并且为以后调性的进入打下基础。


下面以第 5 课为例,每一种手指排序都有五种音程关系的变化。而第 5 课已经出现降 D 音,如果按照调式系统来学习,为四个降号,这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舍夫契克采用临时升降号,这样把复杂的调式转化为相对来说简便很多的大小二度关系,把手指的音程关系从调式中剥离出来,使得学习者很早便能接触到较为复杂的升降号而不觉得困难。


同样,在练习时要先从慢速开始,一定要养成这个习惯,它能有效地建立起头脑与手指动作的控制关系,并且给耳朵与大脑充分的时间去分辨演奏质量,及时对于错误进行纠正,以求得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目的的发出的,避免无意识的「机械性」动作。


第 6 课前四组的手指排列对于建立一四指关系十分有价值。这一练习也可以移至其它弦上进行学习。这四组练习因其简易、实用、有效,可以单独抽出安排在前四课的练习之中。这里应再次强调建立良好、稳定的一四指框架对于掌握小提琴音准的重要意义。


在利用前六课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手指力量训练不宜过早,待手形及起落指动作均以规范后再开始进行;否则,极易产生「捏琴脖」或动作变形的状况。


手指力量训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起落指训练,抬指高度高,落指速度快;不仅如此,还要注意到,小提琴换音有一半是靠抬指完成的,对清晰度的影响极大。因此,对抬指动作也要同等注意,抬指要果断敏感,动作干脆利落,才能做到发音清晰。


这几课因为材料单一,且在一根弦上演奏,是树立左手规范动作及进行基本技巧(触弦、起落指、手指力量、灵敏性)的极佳的练习内容。早期进行严格的、扎实的基础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在这方面的练习内容也不多,因此,舍夫契克的《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的价值就更显珍贵。


(3)第三部分是 7 - 10 课,更为复杂的音程变化的练习。


第 7 课中增加了四指的跨指技术,四指也是跨指运用最多的手指。


其中例 2、例 3 的练习难度已经较大。如例 2,一指在降 B 的位置上,四指在 F 的位置。这两个手指较自然手形的手指关系扩大了一个全音的位置,音程由四度扩大为纯五度,这在初学者是较为困难的,尤其是现在学琴的女孩居多,手普遍较小,小拇指也较短,演奏跨指就有一定的困难。


在练习时,要始终注意手腕的平直,不可随意扭动,或向琴头方向突出。为了弥补四指短小的缺陷,应充分利用食指的扩张能力,锻炼虎口的柔韧性。事实证明,经过良好的训练,较小的手也能演奏跨度较大的音程。因为手指的跨度不仅仅取决于手指长度,同时也受到手指柔韧性的影响,僵硬的指关节与毫无弹性的虎口是无论如何也伸展不开的。如著名女小提琴家埃达·韩德尔的手便十分小巧,但其极佳的柔韧度使她同样能轻松完成各种技术。


第 7 课对于手指的独立性训练也有所涉及,虽然其典型性不如后面的某些课程强,但也是在练习中不可忽视的。


手指的灵活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指的独立性。一般来说,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手指独立性差,即一个手指的活动会牵动其它手指,这对于演奏造成了很大障碍。因而在早期就要重视独立性的训练。根据手指移动方向的不同,独立性训练可分为两种:

  • 纵向,即在有保留指的情况下,其余手指的纵向抬落指,练习时须注意保留指的稳定、不变形、不位移,手腕稳定,起落指动作干脆,不受牵绊;

  • 横向,即在有保留指的情况下,其它手指横向换至其它弦落指,也就是不同的手指按在不同的弦上,这里多出一个手指的伸或回勾动作,要会利用指根关节。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独立性正是在有其它手指的影响下才存在的,故所有的独立性练习须在有保留指的情况下进行,其效果远远好于单独训练每个手指的起落。那么,第 7 课手指位置的移动应在手指保留的情况下进行,即保证了音准,又锻炼了独立性。


第 8、9 课的手指独立性练习较前一课进一步加深,并且出现了滑指,即手指不离弦,通过在弦上的滑动来改变位置。这两课的滑指涉及各个手指,



其中,包含一般较少见的 1 指的滑指练习。这一课中的几个练习都很合理,滑指的学习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指根关节伸缩手指。指根关节的活动能力是左手发展各种技术的关键,滑指恰恰是训练指根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它的小提琴练习曲也有一些相关内容,如沃尔法特《小提琴练习曲60首》中的第 16 课),并且为日后半音音阶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 10 课为两条弦上的练习。这一课综合性很强,前面几课的训练要点都有所体现,且变化音与手指组合都颇为复杂。由于这一课出现了多次空弦与 4 指的同音对照,是练习四指音准把握性及训练耳朵对于音高细微差别分辨能力的好机会。



以上就是舍夫契克《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第一册中指法部分详细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