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暑趣话

 武医同修 2018-06-29
                     
                       月坠西楼夜影空,
                       透帘穿幕达房栊。
                       欲知应候何时节,
                       六月初迎大暑风。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暑,拆字,在上是烈日当空,暴晒之下的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在野蛮生长着,一如这个季节琳琅满目的果品食蔬。
       《释名》里暑的意思是煮,这天气,广大吃货群众们,是不愿出门的,前脚跨出空调屋,后脚落地就是酣畅淋漓的天蒸地炙,人间煮。这哪里是大暑,分明是大煮啊。再嫩的小鲜肉,如此烹调一番,进门也秒变葛大叔。
       节气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质朴实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节十五天,五天为一候,年轮般铭刻着先人的智慧。大暑的三候分别是,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还是“却话巴山夜雨时”,都是勃勃生机的物阜民丰。



       家乡王老汉,每每见天阴起,总会放下锄头,擦火点烟,仰脖望天,口中念念有词,“云行南雨绵绵,云行北水没腿,云行西水没犁,云行东雨无踪。”小时候也按着这个口诀判断雨量和雨势,以免玩耍过头,被大雨拍灌。还挺准,一次也没失误过呢。

中医重视“顺时而食”

       过了渔猎,农耕,工业,不同时期,即使步入互联网时代,大家对吃依旧是那么专注,入伏多卡在小暑大暑,虽然历代先贤告诉我们三伏这个伏字的诸多解释,比如《乐志》所谓伏,实际是秋驱逐夏的开始,秋在伏藏中聚阴气。然而大家对伏的理解是‘猫着’避暑。然后呢,各种吃喝,其实用阿城先生的说法,思乡之情是迷恋家乡特色小吃中的某种蛋白,味蕾开启记忆,达到月是故乡明的效果。



        三伏天吃啥,南北有不同,北方口号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南方的标语是“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吃个金银蹄”。北方食谷,南方吃肉。大暑之后进秋,然后就有了贴秋膘的说法,北京吃羊肉、炖肉、炙子肉。原因是伏天太热,没有胃口,天凉了正是进补好时候,看到没,甩不脱的吃货气质啊。不过民以食为天,又在如此这般美好的季节,有合欢凌霄木槿荷花盛放,有雨巷撑油纸伞的姑娘,美食,伴一碗海米冬瓜汤,餐后佐一勺生津止渴乌梅酱,终归是美妙的。



       小时候,冰箱容积小,刚抽上来的自来水拔凉,妈妈把西瓜浸泡在水里个把小时。上一辈人,家里还有水井,西瓜用网兜吊在井里,取井阴凉,魏文帝更雅,“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清泉与寒水必在山间,山风动翠竹,清泉石上流,瓜凉的透彻,浮生也得一日爽利,如此吃瓜,才更甘凉爽脆,不负盛夏的焦热。西瓜又名沉翠瓜,瓜皮绿绿的一层刮下,加冰糖少许,煮水烹茶,是夏日极为妙的清暑饮品。

祛湿捂肚过三伏

       大暑是夏的最后一个节气,“暑气檐前过,蝉声树杪交”,虽是赤白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轻纨都觉衣重,密树都苦阴薄,但毕竟已有大雨时行,先来驱除暑毒,待“暑雨初晴皓月中,芙蕖风动露珠倾”,告别万物生长的夏,就该迎来秋的清新了吧。然而疾风骤雨、美食瓜果之后,难免外感风寒,而内伤暑湿。出现头痛,身热怕冷,食欲不振,腹泻疼痛,四肢乏力,精神倦的症状,中医称为阴暑。



《红楼梦》二十九回中,宝黛因张道士提亲一事拌嘴,时值炎夏,黛玉体弱怯热,中暑,服用的便是香薷饮,此方见于宋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虽只有三味药,香薷、白扁豆、姜厚朴,三药等份,其中香薷辛温芳香,可做炖肉调料,白扁豆本就是食品,配上理气和胃的姜厚朴,对于这种阴暑极为对症。



       夏季暑湿之邪,侵袭肌体,多感疲乏,但外热而体内却多为寒,冬病夏治的三伏贴,也是改善身体的好机会,其实除了贴药,此段时间将双手搓热后,手心一前一后贴在自己的肚脐,和肚脐对着的后背上,往复五次,亦是借天之热势,补自身阳气,正午做来效果最妙。
       文/朱小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