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墨行歌——李林惠丨广州美术学院2018研究生·书法教学与创作研究方向毕业作品展

 李一滴水 2018-06-29






李林惠,男,1987年8月生,广东高州人,斋号深浅堂,2011年毕业于岭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书法教学与创作研究方向),导师吴慧平教授;现为广东书法院办公室副主任、专职书法家,广州市番禺区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毕业感言

一直想写一段文字,于自己内心、于先生吴慧平、于“吴门”这个大家庭,匆匆两年多的研究生求知问道,转瞬即逝的校园生活,结下的师生、兄弟姐妹情,甚为珍贵!

2016年秋天,广美的参天大树依然挺拔嶙峋,撑开偌大的树冠,把阳光剪成斑斓的色彩,迎接着新一届研究生学子的到来。我与兄长早早来到报到开始自己的研究生求艺之路、修心之行、悟道之旅(我与李林贤为兄弟二人,在2016年同一年考取广州美术学院同一个专业书法创作与教学研究,师从同一位导师吴慧平老师,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巧合与机缘”,感恩吴慧平老师!)。关于我们兄弟二人,在复试时候,考官就问,刚刚进来面试的李林贤是不是你弟,我也顺口来了一句,是。哄堂大笑。其实大家都知道不是,后来想想,考官在缓解考生压力也是水平蛮高的,人性关怀。报到时,老师说,你们是两兄弟吧,谁是哥,我说我是弟。再到后来上课,兄长离学校远,有时候翘课,老师又问,你哥还是你弟,李林贤今天来没。我说,没来,他弟来了。全班又大笑。美院,给我第一印象,很好!

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美院的大树,从大门口到教学楼,无处不见,它们在日夜守候着这座美丽的令人神往的学府。它不断往上生长,我们班的工作室在十一楼,我回校上课时候,课后总会到工作室与在校的师兄师姐以及同学们小聚一会,在学习上、创作上向他们请教,因为初来乍到如同懵懂的小孩。那时,我往窗外一看,总看到我时常仰望的大树,它们的树梢在窗外摇曳生姿,好不迷人!这是历史感与时代感的交织与沉淀!美院是座百年老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孕育了很多娇子,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了大量人才,这些人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老学匠”,而是带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美院的伟大,感受到了作为美院学子的荣光!树很大,以至于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我看到了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烙上了层层年轮,它们以无声的守候,与美院同成长,亲历着美院的发展、见证着美院的辉煌、当然也呵护着我们每位求知的“美院人”,而它又带着传统美院人的执着与兼容并包。校园很美,每当我踏进学校一步,我就感觉与闹市隔绝,这是属于求艺之人的一片净土、心灵的皈依。事实上,我从未将校园认真走过一次,曾经,我与两位同学闲聊,他们都与我同感,好想找个时间,在美院生活一段时间,吃吃美院饭堂的饭(尽管有人说绝对差评),睡睡美院的宿舍,吃吃美院附近的烧烤......(年纪大了的已婚男,所以没考虑认识美院的师妹)。可是,也许人就是如此矫情,离开才知道倍感珍惜,原来计划好的,在两年繁重的课业与工作之间来回奔走,却未曾了却,难道这是预示着我与美院缘分未了?也许吧。而我能作为美院学子,写下这一切,得益于我的贵人——吴慧平先生。

我曾经在致谢中写到:“两年来,吴慧平老师以朋友之道与我们相处。跟随他,我们问道湘楚大地、追寻孔儒圣地、探寻砚都文明,阅名山,涉秀水,交良朋。这是带我们读一本人生的大书!师恩如海,我感恩吴老师对一个未曾谋面的学生的信任与欣赏,感谢两年来,他在书法创作上对我的提点,在学术研究上对我的引领,给予我历练的机会,我遇到一位良师!”因此,我感谢、感恩、感激!

两年来,先生吴慧平的德、艺让我仰慕与敬服。年轻的博士后,以省人才引进计划的方式空降美院,在教育系作为主要负责人筹划美院书法学科......这些首先就开始让我敬仰,然后在两年多的交往中,我被折服!

他表现出来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缜密的学科逻辑精神,这是老一辈教授、学者才有的“爬格子”的精神,我曾经窥视到,他的《书林藻鉴》写满密密麻麻的旁注与注解。(当然也有些问号,至于是其本人不懂还是想上课提问发难于我们,没有认真考究过,反正我们上课时,很怕他老打断我们,向我们提问)。两年来,很多人老是问我,你们专业课创作多吗,是不是只上创作。我说不是啊,理论课也挺多的,他听完,有种不屑的感觉,觉得书法专业课不上创作,还有什么。我听了,心里突然发现,这个人“很外行”,以后“不足为外人道也”。《艺术视知觉》《书林藻鉴》是我们读研期间的专业课程,政治理论、外语、《艺术论文写作》《艺术创作方法研究》《书法史》《书法论》《文化分析的方法》为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而在课余,先生要求我们完成《中国书法史》《美学散步》《历代书法论文选编》《中国美术简史》《美学概论》《中国哲学简史》等的研读。夫人那天对我说,两年来,家里你的衣服还是那几件,唯有书本越来越多。在研究生阶段,先生吴慧平将讲学与研讨相结合,我们专业课程,按章节分段,每人备课、讲课,师生讨论,并做读书笔记,形成理论文章,并鼓励我们学以致用。研究生期间,在先生的鞭策下,我写了几篇小文,《“小草”虽小,力量却大——阿恩海姆美学思想下的<小草千字文>的美》《试探詹安泰个人晚年思想与其书法创作之关系》《腹有诗书气自华李曲斋先生书法略谈》等。如果是没有读书,“游兵散勇”,这是不可能的。上课中,先生不放过任何一个重点、难点,有一节课,我自己理解不了“北海如象”,想蒙混过关,他就先让我解释一个概念,再同学讨论,他再做出梳理与剖析,我忙得一塌糊涂。至此,不再有儿戏之心,上课时,诚惶诚恐。同时,我们在课余开展整理古籍、学者文献手稿等的课业,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开始尝试去做学问、尝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训练,对于我们,无疑是受益终生的!

当然,我们也有“轻松撒野”的时候,先生一直强调,做学问,不仅仅是在书斋潜心修行,也要走出去,多看、多想、多悟。于是,两年来,在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师生远赴湘楚大地,参观千年书院岳麓书院与浯溪碑林,拜访当代大学者张锡良以及年轻翘楚胡紫桂老师,与湖师大的书法专业师生交流;我们探寻砚都文明,涉水端州砚溪,交游、赏石;两年来,我们阅名山,涉秀水,交良朋,间或有觥筹交错,有泼墨挥毫,亦快哉也!

同时,我们这一届是幸运的,先生带研究生整整第十个年头,从一开始的探索,到现在的逐渐成熟,他的主持下,“书法创作与教育研究”方向的培养体系、课程参照,开始逐渐完善、建立。如研究生必须完成的课程:熟背《书谱》全文,完成规定三帖与自选二帖的通临、读书笔记的整理......我们点根烟,倚在美院五楼课室的阳台外,相互看看,心头同时想到了“任重而道远”。

一个人的德,其实是不适宜单独拿出来说的,因为它不是单独一个可以述说的具体物象,是依存于生命个体、本体中,而且,德如何如何,又是有自卖自夸之嫌疑。有一事,我印象深刻,记得我们赴湖南考察时,有一天晚上,一个窈窕淑女,开着大奔,后带一辆接待大巴,说来请先生吃饭。后来饭桌上一介绍,大美女原来是先生十多年前的学生,我马上叫了一句师姐,大家哄堂大笑,好温馨的笑。期间,师姐不断提起老师对她的影响,还不时提及同学间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两年多来,先生一直带我们做着足足的字内功,涵养自身,不焦躁,不宣扬,如果说我们有那么一点让别人知道了,那便是“本立·道生——吴慧平师生《论语》主题书法作品展”。先生带的研究生,首次集体亮相,以书写论语为主题,成为为数不多的以导师单位的专题展。展览轰动一时,并有媒体做专版报道,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

因为有时因公,错过上课,我偶尔有拜访先生,私下开小灶。他常常以温和的对话开始。在创作上,当我无法明晰自己喜好魏晋还是明清时,他不断根据我的个人情况,进行提点,拨开云雾并指明,使我最终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学术上,他深知我对形式构成、对视觉空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便引导我往这方面努力,因此,在毕业论文的研究方面,也是得益于先生!

即将结束学业,我告诉自己,毕业,是形式上给自己也给美院一个交待,它印上我是美院人的烙印,但求艺与修德的路上,希望先生不嫌弃,让我一直紧跟。两年多来,我们也孜孜以求,无愧于先生,在全国众多书法学术研讨会、书法展赛,我们均有着不俗的成绩,这是现实最大的“卖点”。听说,今年进入复试考先生的,有二十多人,而只招两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将离开,感谢之言溢于言表,师兄师姐的良言,同学的提醒、搀扶,师弟师妹的帮助与细心(毕业前,收到珍贵的一束花,“感激涕零”)。

戊戌的盛夏,莫斯科点燃着这个夏天伏尔加河畔的激情,啤酒与伏特加、足球与女子;而吴门的这个夏天,九个研究生同时毕业,从未试过,走在了同导师毕业人数的前列,然而九九归一,我们同属吴门!

珠江边,斑斓的灯光,映衬出这座城市独有的喧嚣与宁静,而在这样的夜里,也许还有一群求知若渴的人,正围着一个扶着眼镜的年轻的先生,聆听教诲。

此敬我与兄长两年的研究生生涯。

毕业留影


创作感想

本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唐怀素《草书千字文》(小草),因此,我这两年对此帖的学习、临摹较多,同时,我也以此基调创作较多。本次毕业创作,选取《二十四诗品》为创作内容,首先是此内容为我国诗歌史上优秀的美学论著,它不仅对诗歌,对传统中国美学史、乃至哲学思想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书写经典,“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我创作的初衷,而以长卷形式,力图靠近《草书千字文》格调,营造文人气,其中用印不多,只是个人姓名章,不做花俏。同时,我与李林贤为兄弟二人,在同一年考取同一个专业,师从同一位导师,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巧合与机缘”,感恩吴慧平老师!因此,在毕业创作上,我们商定合作一件作品,这具备一定的纪念意义。李林贤从事章草的研究与创作,本人的研究方向是唐怀素《草书千字文》(小草)。在长卷中,林贤题跋:二十四诗品为古代诗歌美学、理论之专著,其以道家哲学为主,自然淡远之蕴藉为基,囊括诸多艺术风格及美学意境,为中国艺术批评史之经典。圣贤言文以载道,于书法艺术而言,即书写之外在形式、手法承载所书写之内容、表达之情感。甲骨卜辞,为庙堂之用,故宜用端严、高古之表现;秦书同文、车同轨,峄山为当世之规范、标准。今余、林惠二人合作长卷,章草者,为高古、沉着之美,故余书写诗品之高古、含蓄二品;小草者,空灵、淡远,故林惠选疏野、清奇二品。然未知能否达其意,言其蕴。还望方家一笑。而以长卷形式,力图靠近《草书千字文》格调,营造文人气。之前提到,本人读研究生前,以颠张醉素大草为主,兼涉明清,而读研后,本人研究方向是唐怀素《草书千字文》(小草),因此,我尝试以小草的篆籀之法,拙朴、圆劲之线,空灵、简洁之体,融大草之气势、流畅,未知如何,方家一哂。而大条幅形式,力图表现恢宏气势。

展览现场


毕业创作

《二十四诗品长卷》28cm× 990 cm

《李林贤、李林惠合作二十四诗品节录手卷》32cm× 180 cm

《二十四诗品节录草书条幅》238cm×25cm×2




吴慧平书法研究生工作室

微信:w84017114 



吴慧平书法教育交流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