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宝带你读标幽赋 八

 武医同修 2018-06-29




原创 朱春苏(朱小宝)

朱春苏口述,朱晓迪整理


上次讲到了这个气血阴阳,要看人的体质与属性,要看穴位的属性,也要看取穴的方法,以及手法。讲完之后有最后一句,也是承上启下的一句。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今天咱们这段要讲的就是应至之气。应至之气是什么呢?针灸讲究的是什么呢,是得气,对于传统针灸来说如果不得气,相当于没有扎。如果能得气,那效果就会特别的好。
好,我先念一段原文: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下面就是讲针具了我们下次课再讲,这次呢先讲这一段。这段之中最核心的是得气。而得气又是传统针灸中的精髓。我们先聊一聊澄江学派。针灸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此学派功不可没。他在民国时,政府要取消中医取消针灸的关头,把针灸从日本,再次地传回中国。这个学派,所要求的核心就是得气。

那什么叫做得气什么又叫做不得气呢?这要从两个方面开始讲,一方面就是患者的反馈。扎上针之后,患者说,酸沉麻涨,有传导的感觉。另一方面呢,患者并没有与你语言上进行交流。而是你手下的感觉不同了,什么感觉呢?歌赋上写的很清楚: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如果真就是把针扎入穴位,感觉像扎豆腐一样,没有回应力,很虚空的感觉。这是那气还没有来。后边儿沉涩紧而已至,这是什么感觉呢?如果把针当做一个鱼竿,那这个感觉来的时候,就像鱼吞了你布下的钩饵那般感觉。很轻微的回应,并不是说,针拔不出来的感觉,而是感觉有人在和你对话聊天儿。这也就是所说的得气了。



然后呢?我又从这儿引出一个得气的概念。那怎么样才能得气?怎么样才能容易得气?这在其中是很有一番奥妙的。想大家在扎后背穴位时候,怎么扎呢?很多医生治疗就是说,趴好趴在床上,我给你做后背的针灸治疗。但是大家应该知道,趴下去进行后背的针灸,是很难得到针感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趴下的时候后背肌群是松弛的。所以呢,有人在查,后背式,就会把针尖朝向脊柱方向,大家说的华佗夹脊,这样既不会伤害到内脏,也会得气,是一举两得的做法。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然而在古法针灸的时候,却不是这样,在后背上有一个穴位叫做膏肓,病入膏肓的膏肓。古法,在这个穴位上做艾灸的时候。你要保持一个很奇特的姿势:抱膝而坐。这个人要坐在床上,两个手抱住自己的膝盖。在这个时候,后背,膏肓穴是打开的。这是一方面,后边的肩胛骨是打开的,第二呢后背的肌肉是绷紧的。

于是我在针灸背的时候,通常是让大家,坐着进行针灸。而且针灸时我会用一种手法,拨法。这是二十四式手法之中的,一个单式手法。
这个手法操作时要用粗短针。因为从后背入针,针短碰不掉脏器,针粗又是坐姿,很容易就得气了。得气之后,便开始用拨法我用的是白虎摇头的一个变法,进圆而退方。

我在治疗一个,颈痛和腰痛的患者时,先用手拍开患者的后背经气。找到了最痛的穴位。我把针扎在了最痛的肝俞穴。因为肝主筋,所以我在肝俞用了一个拨法。患者的感觉是,仿佛有水流向上,向下的流动。而且有很明显的热感。五分钟后起针时疼痛完全消失了。这就是得气的重要性。还有就是,伏兔穴在大腿上,古书讲其治疗膝盖痛效果很好,然而我并没有用出任何效果。后来我研究西汉的砖画,发现古时人饮食,都以跪姿,于是恍然大悟,取穴行针必是在,这个姿势,能起到最好效果。用在临床上发现果然如此。也很容易做出烧山火的手法。

所以说针下沉紧而又有感觉,就是得气的一个标准,后面继续讲,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如果针感已到,根据病的性质,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对于虚寒的病人,很容易做出这个,热的手法,出现热之后,我们就把针留下。嗯,如果是,热盛的病人,我们就会选择,很快把针移动开,就是咱们所说的点刺。如果我治疗血热,用曲池穴取凉的话,不会留针很久。

其实在内经时代对于补泻的规定很简单,也很质朴,你能把穴位扎凉了就是泻,反之就是补。但是能否达到寒热这个层次,就是你个人的手法功底了。下边,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如果针下像扎豆腐一样,没有什么感觉,我们就需要留针候气了。候气的最好方法,我在临床上认为是,虚搓。虚搓与实搓的区别,实就是你手转多少度,针柄跟着转多少度,而虚呢就是,你无论怎样去旋转,针柄不动。这两个达到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虚搓有点像人的开悟。又有点像收音机的,微调旋钮。在轻微的搓动中,恍然就调对了频道,出来美妙的音乐。实搓,更像是显微镜的粗螺旋,我们把一个大的范畴定出来,锁定在视野之内。虚搓则可以看到许多美轮美奂的世界,以及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先生治疗各种疾病偏爱太溪,因为是肾经原穴,所以何病大都可以扎,配上三五个穴位,就治疗许多大病。

我在太溪穴也可以做出寒热和传感,后来传给朋友双针刮摩,做在太溪穴,针感直达于颠顶。当时患者的脑鸣就消失了,正可谓,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我觉得最传神的两句是,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也是张老先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果患者一直如在幽堂,我就会一直虚搓。很多疾病针感到了,疾病就好了,一直觉得针灸方脉是互通的,但要到一定的境界。




这里讲一个,双针刮摩的精要。如果针风池后,已经出现了胀感热感,然而没有向你想象的方向去传导时。我会在想传导的方向,进行叩击或者针刺。比如治疗肩胛处的寒凉,在风池穴,即若之后,然后在肩胛处,进行叩打,额至针刺,都可以达到,引针感向下的效果。很多人说你不怕把自己的东西,讲出去自己没得吃了吗?其实我觉得人应该保持虚心,就像老爸说的那样,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讲出去,就是激励自己才可以更好的上路,想出更好的治法有新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