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评为谁?乐评向哪儿?——兼谈音乐分析与乐评的区别。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6-29
原文链接:蔑视 轻视 无视 重视  ——对中国“乐评人”现状的思考

首先要问一句,乐评是写给谁看的?如果说乐评是写给作曲家看的,我想问有几个作曲家会在意乐评人在音乐技法层面的意见。一个被乐评左右创作的作曲家估计也就是个没灵魂的作曲家,这一点作曲家是不接受的。

要说乐评是做作品分析,我觉得没有比作曲家对自己的作品更熟悉的了,也没人会比作品分析专业的学者做得更好,那不妨为每一部作品配一篇官方正式版的作品分析比较靠谱,一篇就够了,再多了不过是重复劳动。免得太多臆断,断章取义或者无限上纲。但这就实现了对于音乐的评论和阐释了吗?

我认为乐评主要是写给欣赏者(更多的是面向非专业的欣赏者)看的,更进一步说,乐评并不是作为一种应用性文论,并非作曲家的附庸,而是作为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性文论而存在,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价值和接受对象。音乐有时只是一个借题发挥的对象,进行自我理论雕刻的原石而已。

对于乐评的阅读对象而言,乐评是一种审美的扩展和升值,这种升值很多时候并不体现在对音乐技术手段的理解上,多数欣赏者的审美是建立在对音响的感性体验之上,而非是理性的分析之上(或许理性分析还会降低或影响审美的快感)。那么,乐评(不是作品分析)其真正的作用,是从人文、社会、美学、哲学的层面升华艺术作品,当然也可以是贬斥批判作品,而并非是将艺术形象的整体美感肢解,降低为艺术语言层面的分析。这如同对美丽的花朵做生物解剖,是科学的态度但非审美的态度。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熟悉音乐语言,熟练掌握音乐分析能力的价值,但这种价值是隐含在内而不是显露在外的,是乐评者切近音乐理解音乐的手段,但并非是乐评最终的目的,此为音乐分析与乐评的区别。乐评以音乐分析为基础但是以美学评价为目的。当然千万不要以为音乐分析加上几个美学名词就叫做音乐美学了,那说明你还不懂美学。

欣赏者阅读乐评其实倒不是要获的对于音乐的技术分析,而是要借由乐评文字实现音乐的审美升华。而作曲家阅读乐评也不是为了学习作曲技术,而是要看一个时代对于作品的审美反应,以及其被解读的社会价值。看社会的反馈是否吻合了自己通过艺术语言所要传递的艺术意蕴与思想内涵,这才是乐评的真正价值。

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音乐不是只写给音乐学家听的,那么乐评就完全不应该呈现一种圈内人的自评状态,恰恰应该开放给大众,任何人都有资格从自己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批判,任何人都有权利说出自己的体验与判断。

现在的乐评倒不是不专业,反而是不够开放、不够丰富,不够深入,关注特殊性问题而不追问普遍性价值,追问娱乐价值不追问审美价值,关注社会反响不探究问题成因,谄媚作者或者谄媚观众而不具有独立意识,观点不具有逻辑力量,理论升华不到美学层面,也就不具有普遍性意义!就乐论乐,没有理论超越,既提不出具体解决方案,也提不出宏观的美学愿景。

但由此而产生的解决方案,是否应该提高乐评的所谓专业化水平?如上所言乐评的问题不在于音乐分析能力的专业化,一个专精音乐分析的音乐学者并不一定是一位合格的乐评人。分析一下历史上众多产生重要影响的乐评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其实就会有所明悟,比如萨义德,比如阿多诺。作为一个音乐批评者,音乐专业能力只是基础的能力,是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一个艺术批评者的思维、视野、胸怀,一个艺术批评者所具有的人文素养、美学素养、哲学素养,还包括一个艺术批评者的文笔、情怀、立场都构成艺术批评者的专业化条件。

所以,在一个从任何一个个体看知识结构、思想结构、审美信仰都不够完整的时代,乐评还是要开放的好,至少可以集合众人之力,百家争鸣然后集腋成裘实现艺术评论的客观公正与多元丰富!不至于千人一嗓表面整体一律而内涵苍白,也可以在这样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培养出具有真正时代价值与历史影响的乐评人。

另外,如果每一个艺术评论者都要执证上岗,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就算出于专业化的需求,那也只会种下龙种收获跳蚤。我们的限制已经够多了,否则何至于语言如此贫乏,思维如此单一,价值观如此趋同,世界观如此狭隘。

开放创作,自由评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方法,是保证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削足适履,自我矮化,自我阉割,画地为牢去适应某种先在的观念、主流的意识、时尚的风潮或者专业的傲娇,那估计只会让目前本就狭隘的批评空间进一步闭塞,最终窒息所有思想与艺术的创造力。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声一无听,特此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