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真的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吗?——写在翻译《内在功能失调的筋膜手法》之后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8-06-30

编者按

《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失调》是一本对所有内部筋膜提供统一描述的书籍,通过大量解剖学研究图片解释了内部筋膜的结构和功能,展示了筋膜如何能在压力下改变形态(适应性),又能在手法操纵下恢复其弹性(可塑性),证明人体拥有适应性和可塑性的组织。

 

本书作者为意大利的Stecoo家族成员,作者认为该书将为临床医生、康复师、手法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针灸医生等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去思考、去拓展。

 

本书译者不仅翻译而且也在践行、试验该书提到的系统,而文末提出的质问则给现代各位中医人敲响警钟

 

今天的中医人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于古人的经典而不求自身的发展,不远的将来,也许会被医学进步所淘汰。过去我们津津乐道的独有观念、技术,慢慢都会被其它医学重新发现、发展而冠以另外的名称。

 

二零一六年四月的一个周末,在忙完一天的翻译校对之后,入睡时我感到胸脘胀闷不舒,连带心烦难眠。于是试着在前胸和上腹找敏感点,果然胸壁上有些点很痛,于是简单做了几下手法就很快睡着了。第二天早起不适感基本消失了,连带几天来的排便不畅也缓解许多。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都继续找点并处理,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其实我有胃脘胀的问题很久了,最早应当是学生时代吃多了冰镇西瓜引起的,后来每遇寒凉即发脘满、嗳气,严重时还会腹胀、大便不调。一直以来都是按中医内科思路调理,吃点中药,有时扎针灸、按摩也是循着传统经穴理论多在下肢和腹部,效果也是有的,只不过这次换了个思路,在胸壁上找到阳性点,虽然也可以用传统经络穴位解释,但终究有些新鲜感。一段时间以来,日常门诊在处理骨科病人时开始尝试用筋膜、激痛点等理论处理一些过去认为属于内科病的症状(我一直以来仅治疗一些伤科的常见病),如腹胀、吞酸、慢性咳嗽、久咳胁痛、夜尿、阴汗等,都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不由得勾起了我久思未解的一个问题:中西医面对同样的人体、同样的疾病,而理论差别如此之大,是真的这样不同吗?还是有其它的原因?

 

中国古代医家早就提出了“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的说法,用现代语言表述即人体内在的变化会通过外表的信号提醒医者注意。但作为医生的我们真的读懂这些信号了吗?如果将这些信号看作人体的天然编码,我们是否掌握了全套的密码本?类似腹胀、吞酸这些常见症状,传统中医每以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肝气犯胃等来解释,并依此施治,撇开方药的作用机制不谈,针灸、按摩多依经脉循行、脏腑功能、腧穴特性等阐发,乃至加上阴阳五行的演绎。至于临床使用或效或不效,则责之于经验,而少有人从结构角度反思古人留下的这些有效方法;而在正统西医,虽然讲解剖结构甚至微观结构,但处理这些症状时或简单对症或责之微生物、细胞、分子水平变化等,而忽略了大体结构,特别是肌肉、筋膜这个层面。

 

当我依筋膜手法一书的观点看这些内科症状和治疗时,赫然发现传统经脉、腧穴与现代解剖在临床上有了很好的契合点!原来中医这些气血流通、腧穴功效的说法还可以从有形的角度解读。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扩大到传统养生锻炼的方法,诸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的基本关注点无外乎三个方面:神、气(呼吸)和形(筋肉、肢体)。其中呼吸要求深沉缓慢,周身肌肉要松弛而有弹性。这些如果换作筋膜的角度看,就是保持外在筋膜和横膈膜的张力平衡态,只不过古人是用当时的流行理念表述的。

 

由此想到,面对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我们真的读懂了吗?或者,这些信号的解读仅有中国古人传下来的一种方式吗?

 

黄龙祥先生有个说法:古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大量人体不同部位相互关联的事实,并以当时的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解释。今天我们继承传统医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古人发现的事实,不因其解释的玄奥而否定,同时慎重对待古人的解释(理论),不可无条件地相信其正确性。

 

筋膜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和治疗部分内在病变,其临床效果和解剖基础都是事实,但其理论本身也仍然是假说。我们不需要盲目推崇筋膜理论,但学习这个理论至少使我们明白在古人流传下来的经络理论之外,同样的临床现象还可以有别样的解释方法,而且在应用中也有可重复性。

 

记得初作住院医时,一位骨科老主任经常说“病人才是你们的老师”。当时我对这句话是很不以为然的,病人懂什么医学知识、会什么理论?怎么当老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之后,我渐渐明白了个中的道理虽然医学发展很快,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但面对复杂的人体、多变的疾病,这些理论相当部分仍然是推测和假说,是对有效治疗(或者无效治疗)的解释。只有以病人为师,尊重临床的客观表现,而不是盲从于包括所谓“经典”在内的医学理论,才能不断深入了解人体,真正读懂人体发出的各种信号。

 

记得关玲主任曾在一次微信讲座中提到,医学发展就象攀登世界最高峰,从不同的侧面上山,沿途所见必然不同,但登顶后看到的肯定是一样的。我们对人体发出的病痛信号所作的解释也是如此,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法的差异,解读必然天差地别,但当有一天我们真正读懂这些信号时,这些差别将不复存在。

 

两、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凭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积累创造性地使用经脉腧穴理论部分解释了人体发出的信号,并在接下来的实践中以之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今天的西方人用筋膜理论给予同样的现象以不同的方式解答,一样有效指导着部分治疗实践。然而对复杂的人体系统,我们的了解仍然有限,很多知识、理论仍然南辕北辙,旧的问题尚未回答,新的问题已不断涌现。

 

如果我们不扩展视角、丰富理论,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经验积累和对已有理论的不加验证地全盘接收,这些问题就不会有最终的答案,医学就不会有突破的进展。以筋膜理论为例,当过去正统西医与中医教材中被归结为内脏的结构或功能变异导致的疾病而今通过筋膜得以解释并有效治疗时,有多少中医人曾经认为是通过“气”、通过经络或腧穴的功能而取效的病例,其实也是因为调整筋膜、结构而解决的呢?或者古人讲的“气”、经络、腧穴其部分实质就是筋膜呢?这个问题有待今人的探索解答。

 

当许多中医人仍然以古代经典自傲于现代科学之外时,医学的发展可能已经打开了另一扇窥探人体的窗户。中医虽然已经独立发展了几千年,但今后将无法自外于整个医学科学了。有着数千年有效实践的基础,中医人不应当畏惧现代的方法,真正有效的东西应当可以重复,不同的仅是解释的视角。

 

今天的中医人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于古人的经典而不求自身的发展,不远的将来,也许会被医学进步所淘汰。过去我们津津乐道的独有观念、技术,慢慢都会被其它医学重新发现、发展而冠以另外的名称。那时的中医人可能需要惭愧的就不是没有继承好古人的经典,而是没有在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登上新的高度。


》》编后语

针灸课上,老师告诉大家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其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然而,很多时候经络系统被简化成只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穴位成了经络系统的代名词。将完整的经络系统分裂开来,忽视了整个经络系统是从里到外架构起人体的气血通道。刮痧、艾灸为什么能通过最外的皮肤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的效果?恐怕还是因为皮部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吧。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人体、认识健康,因为上层将中医药充分认识到中医是中华文化的名片,各方面都给予中医大力支持和扶持。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真正的中医已经越来越少,寻常百姓很难找到有疗效的中医了,投机者的加入可能会使中医进一步滑向深渊。

 

所以小编非常赞同作者的话:“今天的中医人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于古人的经典而不求自身的发展,不远的将来,也许会被医学进步所淘汰。过去我们津津乐道的独有观念、技术,慢慢都会被其它医学重新发现、发展而冠以另外的名称。

 


|好书介绍|

《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失调》(FascialManipulation for Internal Dysfunctions

《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失调》(FascialManipulation for Internal Dysfunctions),作者:路易吉·斯德科(Luigi Stecco)(意大利)、Carla Stecco(意大利),译者:关玲、宋淳、周科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