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筋学说可能有助于解开经络之谜(转载)

 烟台木头 2015-11-12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既具有经络的共同特征,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推筋导络法可以证明经筋是独立的体系,目的依据有以下5条。

  1.经筋在一些部位是独立循行的。第一次发现经筋是独立组织,是一次向王文全老先生学习推拿手法时发现的。患者的一条“筋”近似于稍硬的筋肉组织,沿膀胱经从小腿向上循行,到臀部后从髋关节向上偏向了腰部髋骨外侧。而膀胱经脉在髋关节向上循行是向内走向骶髂关节的,没有与此“筋”同行的经脉。现代解剖学明确肌肉、结缔组织、筋膜、肌腱不与此“筋”平行或重合。由于此“筋”的状态从臀外向下至飞扬穴是上下一致的,既然在臀部是经筋组织,在它的下方循行时也应是经筋组织,整条“筋”都是经筋。只是经筋与肌肉同行,容易认为是筋肉组织。

  2.经筋循行部位治疗前后的形态差别很明确。差别在经筋独立循行与非独立循行时都是一致的,说明这种差别所反映出的变化就是经筋组织变化。在经筋与筋肉组织平行、重合时,筋肉组织兴奋、舒张所呈现的变化很容易区分,那么其余反映的只能是经筋组织。例如膀胱经筋与腰部竖脊肌平行,患者不动,治疗前后软硬变化的是经筋,不变的是竖脊肌,竖脊肌通过收缩、放松很容易区别。

  3.经筋跨越关节、筋肉时,形态类似筋肉,在相应部位没有筋肉组织同行或重合时,经筋循行方式是平滑的弧形转弯,而经脉循行已证明大多是以腧穴为转弯点的直角弯。例如足跟外侧足太阳膀胱经筋在经脉后侧弧形转弯。

  4.在只有经脉循行,没有经筋循行,与筋肉也不平行或重合的部位,没有发现类似经筋组织。例如督脉没有经筋循行,也没有发现类似组织。说明以上观察的经筋是独立的体系。

  5.目前发现的经筋循行与《灵枢》记载相一致。后世一些文献对经筋的描述与临床所见不一致。概括地说,经筋反应体大多见于手足三阳经。一部分经筋没有经脉循行线路,也没有筋肉组织平行或重合,是鉴别经筋组织的依据。经筋组织正常时,其柔软度与周围软组织接近或相同。经筋组织不正常时,其柔软度稍硬于周围软组织,沿“筋”方向推几次即可观察出形态变化。经筋的“离股、筋翻”是伴随着筋肉组织的偏离,使经筋处于不正常的功能位置,尽管这种偏离很小,没有发生常规解剖位置的改变,也足以影响经筋功能。通过手法“复位”,可使“筋合槽”,从而使“筋”消失或变软、变细。从推筋导络法看发展传统中医的临床意义推筋导络法包括推筋和导络两方面内容。“筋”包括肌肉、肌腱等筋肉组织及经筋组织,都是“推筋”的范围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1张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1:56:49
  《灵枢》多处记载了经络“可视、可切、可循、可散之、可调之、可泻之”,后世中医临床及中医研究大多已丧失了这水平
举报 | 1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1:57:40
  浅析经筋
  文章来源:中国经筋网
  经筋理论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韧带学、肌学、神经纤维及其附属组织的生理病理治疗和预防的概论和总结。《黄帝内经》162篇中就有42篇论述经筋疾病。“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高校教材《针灸学》则指出“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 十二经筋的名称即依照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三阳。”《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这种经筋就是经络的理论纯属阴差阳错。我国著名疼痛专家在其书中说:“经筋病侯与循行部位是一致的,大多属于四肢,头身的‘筋肉’疼痛。”离开经筋研究疼痛五十载,辛苦一生。近代大批学者重视经络轻视经筋,脱离经筋研究经络,这样容易进入误区,甚至有可能钻进死胡同而不能自拔。
  为了阐明经筋系统对人体的重要性,提出下面三种见解:
  ★ 经筋主宰着经络的气血运行;
  ★ 经筋主宰着人类健康水平;
  ★ 经筋疾患30岁以后无人幸免。

  一.经筋主宰着经络的气血运行
  经筋包括十二经筋和维筋,起于四肢末梢,包绕关节,肢体行向躯干,终于头面,内连胸腹胁肋和脊柱。古人描述:“按人身之筋,到处皆有,纵横无算”。《素问·瘘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灵枢·经脉》篇曰:“筋为刚,肉为墙,”指出坚韧刚强的筋如绳索一样,约束着骨骼和关节,网络着周身,主司人体的运动功能。由于经筋的特殊分布和作用,密切的影响着经络系统。经脉是营气循行全身的大隧道。伏行于经筋之中,深而不见。起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总长十六丈二尺。经常的运转不已,终而复始,昼夜运转五十周。营气是胃受纳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先上注入肺,再流溢于经隧,以营养五脏六腑,输布于外以灌溉四肢百骸。经络以特有的方式由内向外传导病邪,反映症候。由外向内传递感应,接受治疗,运行营气,络养周身。《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络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明确指出经脉必须穿行于经筋之中,深而不见,而络脉则要行“绝道”而浅行皮下,绕过关节再复入筋肉之间。说明经筋之中“着藏”着经脉,经脉“潜伏”在经筋之中。一般情况下经筋没有伤患,经脉则气血畅通,不会患病。一旦经筋受损痹痛,则极易影响经络气血运行。《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此“横络”系肌体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产生的条索状物,常称“横结”,“络”有时指充盈曲张的静脉血管。此“横络”卡压经脉就会造成“结”前气血郁滞(上实),“结”后气血虚少(下虚)的虚实交错的病证。再者,经筋有协调舒缩,调节血流量的功能,密切影响着“伏行”于经筋中的经脉运行气血的功能。

  二.经筋主宰着人类健康水平
  由于经筋在人体分布广泛和结构特殊,不仅有“主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且能影响脊柱和内脏功能。经筋极易感受风、寒、湿邪或劳损。经筋受损会发生局部肌紧痹痛(五因痹:风痹、寒痹、湿痹、热痹、久痹),或引发脊柱系统疾病(五体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或相应脏腑疾病(五脏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慢性经筋劳损还可以发展成久痹(留痹、深痹、顽痹、痼痹、虚痹)总之,经筋疾病可涉及到皮毛,筋骨,经络,气血,脏腑、五官及情绪心理反应。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性很大,甚至可以使人们丧失劳动能力以致生活能力。当今流行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应属经筋疾病范畴。

  三.经筋疾患三十岁以后无人幸免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生病在于过用,此为常也。”《灵枢·九针论》指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人一生不停的运动和劳作,难免磕磕碰碰,轻者伤皮肉,重者伤筋骨,伤则“横络”生。人类发育到了23岁以后停止生长,椎间盘开始退化,束骨的经筋显得松弛,出现了“长则必曲”结局。加上人类的脊柱多关节结构和直立运动极易导致关节失稳,造成“筋出槽,骨错缝。”发生经筋疾患。为此,经筋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三十岁以后无人幸免。
举报 | 2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1:58:53
  经筋和经脉治疗的起源极早。《灵枢经》之《经脉第十》、《经筋第十三》有比较完整的描述。而更早的记载,则出现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中,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已可见其梗概。
  实践证明,经筋在临床运用中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经筋和经脉关系极为密切。人体的十二正经,都有其对应的经筋,循行的路径大致相同。相对而言,经脉的循行大致是呈线状或者说网状分布,而经筋的面积则要大很多,呈带状分布。经筋需要靠经脉所转输的气血来濡养,而经筋则为经络提供了屏障和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脉可比喻为铁轨,而经筋则是路基。因此经脉不通,可以导致经筋为病;而经筋异常,也可以导致经脉瘀阻。因此,直接找到经脉和筋经上的异常点,并通过手法,或者温灸,针刺等方法疏通之,是最直接的治疗。
  其次,由于经筋既系连关节,又连接肌肉,因此筋经异常,既可以导致骨病,也可以表现为肌肉的病变。所以既可以“骨病治筋”,又可以“筋病治肉”,适应范围极广,灵活变通,存乎一心。临床常见的很多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网球肘等都可以通过调整相应的筋经来治疗。
  另外,从藏象上讲,肝主筋。而胆与肝相表里,二者关系密切,胆配合肝,一起实现“主筋”之功能。肝为阴中之少阳,胆为少阳,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之“柔”,正是少阳。凡肝胆经之病,从筋经治疗皆有效果。由于肝与情志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多情志疾病,如多怒,抑郁,紧张,失眠,焦虑等,都可以通过经筋的锻炼及按摩等得到缓解和治疗。从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关系来论,少阳为枢,主人体阳气之升发。凡枢机不利,阳气升发不足或太过的病变,只要辨证准确,治疗无误,利用经筋,皆有显效。
  由于经筋与经脉、藏象的密切关系,筋经还可以用作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凡五脏六腑之疾病,大多数在其对应的经络、经筋上都能够反映出来。通过经筋循行区域的色泽是否正常,肌肉松紧是否合适,是否有结节或者硬块,相应穴位是否有压痛等,可以对很多种疾病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而且,由于经筋和经络治疗的便捷性,对于很多比较轻浅的疾病,诊断完毕,治疗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因此,经筋还具有“诊治合一”之功能。

  关于筋经之病,《内经》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素问?痿论篇》提到“痿证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又如《灵枢经?经脉篇第十》提到足太阳膀胱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并列举了大量筋经之病。
举报 | 3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1:59:41
  筋缩可能引发众多症状
  何谓筋缩?在倡导拉筋法的香港名医朱增祥看来,要清楚筋缩,先要了解筋的意思。筋,是传统中医之称,西医统称为肌腱、韧带、腱膜等;缩,有收缩和痉挛的意思。简单来说,筋缩就是筋的缩短,因此导致活动功能受到限制。当筋受伤后,会产生反射性的收缩和痉挛;长期固定坐姿并缺少拉筋的锻炼,也会造成筋的收缩,使筋日渐缩短;有些人天生某条筋很紧,不能正常弯腰,这也是筋缩。
  朱增祥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筋缩可能带来下列15种症状:
  1)颈紧痛;2)腰强直痛;3)不能弯腰;4)背紧痛;5)腿痛及麻痹;6)不能蹲下; 7)长短腿;8)脚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牵引痛;9)步法开展不大,密步行走;10)髋关节的韧带有拉紧的感觉;11)大腿既不能抬举亦不能横展;12)身不灵活;13)肌肉收缩/萎缩;14)手不能伸屈(手筋缩短);15)手、脚、肘、膝活动不顺。
  不恰当的运动,或过度运动也会导致筋缩。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生活日渐舒适,却令现代人的运动量剧减。过去电梯并不普遍,人人必须靠双腿上下楼梯,因此得到锻炼。现在无论是上下多少层——哪怕仅一层楼,大多数人也要使用电梯或升降机;过去人们都是走路或骑自行车,现代人则乘公共汽车或自己开车……体力劳动大大减少。
  过去筋缩多数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青少年很少患上。现代人从小读书,可以说是从小坐到老。坐的时间长了,姿势不正确,很多人年纪小小就患有筋缩。电脑的普及,也让众多玩电脑游戏青少年患上筋缩。长期使用电脑工作的都市白领,十有八九,会有肩颈痛,这就是筋缩症。
  其实,不只是电脑使用者容易患上筋缩病,职业司机同样是高危一族——他们整天屈膝坐在狭小的车厢内,筋骨难以伸展,背腿的筋肌容易日渐收缩,造成一条或两条腿的筋缩。另外,那些长期坐大班椅的老板们,虽然他们大都有打高尔夫球、网球、或游泳等爱好,但久坐,少拉筋或不拉筋,筋缩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
  朱增祥说,年轻人或成年人即使有筋缩,一般对生活都暂时没有太大影响,当他们感到腰、背痛时,也不会想到是因为筋缩的缘故,其实这正是筋缩的先兆,只是他们根本不认识这种病症而已。
  朱增祥提醒:如果有数年打电脑姿势不当的历史,因坐姿不正确,加上每天坐的时间太长,便会造成一条或两条腿的筋缩。长期的筋缩也可以引致腰痛、背痛、腿痛及麻痹,或者脚好像短了,有长短腿的感觉,有时也会导致脚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牵引痛,步法开展不大,只能细步地行走。
  有的筋缩症患者,髋关节的韧带被拉紧,大腿不能抬举、横展,髋关节活动受到不同程度限制。这类人的站立姿势很特别,跟常人不一样,屈膝、屈髋、胸部微微向前倾,臀部则微微向后,不能站直,多数是密步行走,步法无法开展。
举报 | 4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2:01:40
  经筋」这个系统与「经脉」不同,从名称上来看,《灵枢》将〈经脉〉、〈经别〉、〈经水〉、〈经筋〉别立篇章,很明确地将「经筋」与「经脉」区隔,可见它们研究的标的是不同的。字书言「筋」者:「肉之力也」,「肉中之脉理也」,「筋肉也,筋骨也」,「大腱也」,「肉中之力,气之元也,勒固于身形也」,「筋在骨肉之间而似肉,其用则为力」。「脉」者:「血理分回行体中者」,「水道也」。

  是则「经脉学」的研究标的是气与血的循环系统,「经筋学」的研究标的是肌肉、骨骼的组织系统。而经筋虽然以组织研究为标的,其特别处还在透过组织修复,而能让经脉循环还原,所以不只外科治疗,内科的治疗效果也极见效。

  经脉是气的循环路径,经筋是路径的结构,由于中医学认为造化人体的气、血二元常常是无法分开论述的,所以「经络」有时又与「经脉」混称,考《素问》、《灵枢》各篇章,并无「经络」的名称,是则「经络」为「经脉」、「经别」、「络经」、「血络」之统称。

  由于「经筋」被认为不包括在「经络学」这一个系统内,自古研究「经络学」的学者也甚少言及「经筋」,却因此反而让现代学者有机会将「经筋学」成为一个独立系统来研究。

  1.1经筋是调理经气的管道

  经筋不言脏腑,但却是调理经气的管道。十二经脉十二气,源于脏腑五行六气。以气论只有六者,共手足之别而合为十二经。
  以太阴气为例,《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经文的文眼在「出」与「入」二字,论述经气浅表与深层的位置,与针刺的深浅有关。

  而「经筋」不言脏腑,是十二经气在体表肌肉层通过的路径,《灵枢?经筋》云:「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肋。」,经文的文眼在「结」字,是筋肉之所结,发而为病兆点,多半在关节处。

  人体关节就如同水道的分流处,而分流点因为水量的减少,最容易发生土壤沉积,如果上游闭阻,水流量减少,下游最易产生淤积的地方就是在分流点,中医常说「痛者不通,不通则痛」,所以一旦阴经闭阻,在阳经的关节处最易产生病理性产物沉淀而发为疼痛,这时只要能使闭阻的阴经畅通,沉淀的病理性产物自然会被稀释、冲刷,而回归正常的体液循环,所以在调理经气的管道─「经筋」上拨开闭阻,很轻易地就能令关节处的疼痛消除。

  1.2痹痛的经筋与治疗的经筋不同
  经筋之为病,主要是痹病,其表征则是痛。五脏病痿而经筋病痹,《素问?痿论》云:「五脏使人痿」,是则痿从内而合病于外,为内所因也;痹从外而合病于内,为外所因也。因为经筋之所结恒于关节处,称之为「节结」,所以痹痛的表现多半发生在关节部位,所谓「痹」者「闭」也,天之风寒湿三邪,邪闭而为痛,是则现代医学所称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皆属筋病范畴。

  痹病表现为痹痛,痛感是因为神经传导物质与组织液的渗出与浸润,在组织间因闭阻而无法从体液循环中排除而产生。在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小的沉积物质会在局部产生微弱的痛感,这种痛感很轻而且发生时间很短,很容易排除,有时候甚至只要站起来动一动,或在痛处抓一抓、捏一捏,痛感就会消除。一旦沉积过久,沉淀物过多,则会引起强烈的局部疼痛,甚至会影响关节的灵动,更严重的会使关节无法曲伸,这时候的治疗则视关节处的沾粘或纤维化的程度而须要不同的疗程。如果闭阻一直不排除,不但关节无法曲伸,还会因为养份的吞吐量不足,肌肉就开始萎缩,再严重的就会使得骨骼变形,这种情况则须要更长的疗程。经脉的循行是环环相扣的,一经长时间闭塞会影响到另一经脉的循环,所以久病之后通常不会只有一条经脉闭塞,在多经闭塞的情况下,人体机能降低,免疫力不足,一些并发症就会接踵而来。所谓「善治者治未病」,经筋治疗的方法既然操作简单,当然尽量是在初期的疼痛时就予以治疗,若是已经久病的患者,也应该要耐性地、持续地治疗,气血与养份的供应恢复正常,一段时间之后,萎缩的肌肉与挤压变形的骨骼也能适度地复原。

  《灵枢、周痹》云:「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经文中所说的「沫」,指的就是这些渗出物与组织液。

  痛感神经的传导(神归之)主要是刺激我们身体的免疫反应,加速血液循环来稀释、排除这些闭阻,由于血液循环加速与血管壁摩擦,所以体热会上升,这就是经文「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的意义。因此我们建议无论是健康者或是一般疾病患者,最好的保健方式就是养成持续运动的习惯。

  由于闭阻发生在肌肉组织间,所以筋病不会直接伤及五脏,
  《素问?痹论》云:「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由于天之风寒湿三邪,干人脏腑之五气,而邪薄于五脏之间,即〈注〉所谓「干脏气而不伤其脏真,故曰『舍』曰『客』」。
  虽然初期的筋病不会伤及脏腑,但长期的筋病却会因为经气的不通而影响脏气的运行,所以临床上我们将筋病分为「痹痛」与「客病」两类:
  第一类在单一筋病的「痹痛」时,可以运用对应的经筋,在三分钟内瞬间消除疼痛。而数条筋病引起的「痹痛」,除了在对应的经筋上操作,还必须在病经的本经上用拨筋的方式处理。而「客病」不只是要疏通经气,还要调理脏气,因为牵涉到脏气的调理,至少须要三至五次的疗程。
举报 | 5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2:02:39
  既然肌肉束与肌肉束中的细缝是「气」的通道,如果细缝的某处沾粘住了,自然就影响「气」的运行,古代将这个细缝中的体液比喻为人体中的河道,体液沾粘就如同河道结冰一般,《内经?灵枢》云:「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后水可行,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合其经,火气已,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气下乃止,此所谓解结者也」。

  壹、「结冰」的原理
  一?人体头部的「河道」结冰:
  头部的「河道」一旦结冰,之所以会形成高、低血压,是因为这时在头皮与头盖骨间的细缝,因为「结冰」而产生沙粒状结节的病理性沉淀物,继而影响到头部气血的循行功能,这时候生物机制就如人体警报器一般,会发出高、低血压的警讯,要求紧急处置。

  图 、头部河道的结冰
  在头皮与头盖骨之间会有病理性沉淀物所形成的沙粒状,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因而容易形成高、低血压的病变。

  二、人体四肢的「河道」结冰:
  人体四肢最容易淤塞的地方在关节,《灵枢?邪客篇》指出:关节是「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也」,是经脉与络脉交织聚合之地,由于经筋在关节结聚附着,使其间着藏的经脉络脉行绝道而浮出于皮肤。四肢的「河道」一旦结冰,此处的经筋就产生「横络卡压」,这是生物机制的警讯。


  图 、上肢河道的结冰
  在肌肉束与肌肉束的细缝中,易形成沾粘、横络卡压的现象,尤其在经脉与络脉交织聚合的关节更而甚之。
  贰、「破冰」的方法
  运用砭石来打开「河道」的结冰处,古代称为「解结」,「解结」是古代经筋重要的治则。《灵枢?刺节真邪篇》云:「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可见经脉若没有经筋横络卡压产生,一般不会受病,即使为病,其病必轻浅。反之,经筋横络卡压使经脉闭阻,在结筋病灶点以上郁滞泛滥,以下气血虚少,其病难治。此时必须审视横络所在,松解经筋结块,而治疗经筋结块,松解经脉卡压,当用长针取深邪远痹。所以用砭石针挑拨横络、解除卡压,此乃解结之法,也就是「破冰」的方法。

  参、「破冰」宜用砭石
  先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寻找医疗工具是必然的,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砭石针,因为尖锐的砭石针可以克服手指难以深入到肌筋深部及关节周围部位进行操作,尤其是深入已形成结筋横络病灶部位,更是非砭石莫属。《三才图会》论「砭石」云:「本纲《东山经》云:『高氏之山、鳬丽之山,皆多铁石,为砭针也』。《素问》王冰注云:『石如玉,可以为针,盖古者以石为针,季世以针代石,今人以瓷针刺病,亦砭之遗意也,但砭石无识者,岂即石砮之属欤?』」,「石砮者:出肃慎国,人以枯木为矢,青石为镞,施毒,中久即死。萁石,荆州、梁州,生山中」,「又南方胜州,以青石为刀剑,如铜铁,妇人用作环玦,皆此类也」,「按:砭石今绝,不用,而金银铁针而已,所谓石砮,可为石镞也,环圆成无端者,玦环之不周者,缺也」。
  中医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份,顺应时空、地理环境背景而衍生出对疾病的不同治疗方式,然而中医也随着历史绵延的悠久,而产生良莠不 齐的医师型态,因此才会有所谓的看病要有「医师缘」的说法。一位良医的成就,固然决定在个人特质与对生命的体验,但是如何依「巧」,适得其所的利用最简单、最快速、最无副作用的方法来消除患者的痛苦,更是一位医者一生中该坚持与精进的方向。
举报 | 6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2:08:10
  古筋病治疗手法─一拨脉法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描述:当扁鹊经过虢国时,得知虢国太子死亡,中庶子说:「上古之时,医有俞胕,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针石挢引,案抚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髄脑,揲荒爪幕,煎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文中阐述在比扁鹊更久远的上古时期,有医者俞附,治病不以汤药醴洒,而以砭石为治病工具,利用砭石加热后行按法及熨法,在身体上的肌肉、头部、脊椎、胸腹部施治,使得「循经感传」恢复正常的路线与规律,不再横行别出,使患者精气神恢复,而达到治病的功效。这种「循经感传脉法」又称为「一拨脉法」。

  「循经感传脉法」的创始人是黄帝轩辕的医臣俞胕,《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大古有俞胕,中世有扁鹊,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味」,文中所说的技术,即指「循经感传脉法」。仓公复姓淳于,名意,是传承「感传脉法」的最后一代传人,意受传《扁鹊脉书》,此脉书包括了:〈脉书上下经〉、〈脉法奇咳〉、〈揆书阴阳外变〉等篇。在〈脉法奇咳〉篇里的「奇咳」指的是在正常的循经感传中,应是由下往上纵行到达头部,如果在上行的途中因横络而趋病变为横行或下降,则称为「别络」或是「奇络结」,在仓公传授弟子王禹时描述说:「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针石,定砭灸处」,而利用「一拨」的方法来操纵或改变横出于常轨的「奇络结」,则称为「奇咳术」。
  1993年在四川绵阳市双包山,涪江之畔,发掘西汉木椁大墓内,出土一件身高28.1 cm 的经脉木人,至今为止是世界上所发现最早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研究指出此「培水经脉木人」应属于先秦时代,其全身涂有黑漆并以红色漆线绘出十条纵向的循行路线,但无文字及经穴位置标示,从木人的立体图形可知,当时已有一定标准的具体经脉循行规范。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也仅记载循行路线而无穴位及穴名,因此推断经脉与穴位的发展应属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而且经脉发展的年代应早于穴位的发展。
举报 | 7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2:14:42
  经络的作用是行气血的, 这已是大家共识的常识性概念了。气血者,气与血也,“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所以《内经》中多次强调气和血是各行其道的, 由此看来“经络”必然是两类,一类是行气的,另一类是行血的,行血的是血脉无疑,行气的还不太清楚,但可以看做是功能或信息以及能量等传导的通路。经络所行之气是卫气,卫气是行于外的, 一是血脉之外, 一是身体之外,皮肤必然是其最重要的途径,《内经》中卫气的运行首先就是在皮肤中(《灵枢·邪客》)。从经络的起源考查, 一是感觉上的气行途径,即感觉传导途径,如刺激产生的感传和气功态下激发的内气运行;一是看得见的血行途径,就是体内和体表的血管。
  古人对脉的认识应建立于4个基本事实, 一是亲眼所见其形者, 二是亲身所感血之流动者, 三是抚摸而触及其形者,四是自刺其身而有其感者及“通神者”“内观”而有其感者。根据这些基于古典认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关于脉的两方面内容:
  (1) 血行路径属于脉。 全身体表和体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动静脉血管, 包括充盈时可见空虚时不可见的某些体表“青筋”, 皆是运行血的管道通路(充盈和空虚是《内经》对络脉的描述)。
  (2) 气行路径属于脉。循经感传途径、内气运行途径、异样感觉走行途径属于非血脉通路。
  综上述得出的结论是:经络在早些时候是对“血脉”的认识,但随着人们的认识逐渐加大,经络的定义涵盖的范围在加大,其中就包括是信息、能量等的通路。
举报 | 8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2:18:36
  当我翻阅Thomas W.Mmers的《Anatomy Trains》时,我惊讶地发现,传统的经络与肌筋膜链竞是如此地相似!
  是偶然的巧合?还是科学的必然?这种神似,对传统针灸学中的经络理论意会着什么?它对未来经络学理论会产生何种影响?欢迎大家提出自已的看法。

  《Anatomy Trains》一书中共介绍了11条肌筋膜束链的路线图(与中医的经络很相似)及其各个重要的附着点(与经穴很相似)。它们绝大部分与中医的经各古分相似。如其前、后正中线的肌筋膜链便与中医的任、督脉几乎完全一致,这里我就不再介绍。但这里,我仅介绍其它两幅肌筋膜链图,并将之与传统经络进行比较,以供大家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8da680100cfab.html
  

举报 | 9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2:32:49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王春雷,吴金鹏,王军,原林(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 510515)

  摘要:通过对筋膜结缔组织的发育生物学回顾,提出筋膜学假说,认为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个有别于已知九大功能系统的新功能系统——筋膜系统,发挥机体的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并从筋膜学角度,探讨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关键词:筋膜学;经络;针灸机制;筋膜系统;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

  筋膜学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原林教授提出的新学说。该学说理论源于对筋膜的发育生物学溯源,并受中国传统医学中针灸经络理论及其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启发,学说的部分内容在针灸经穴的数字人研究过程中已得到印证。筋膜学作为我国自主原创的现代生物学前沿学说,其提出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可能对中医针灸作用机制以及经络的现代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筋膜学说的提出及其意义
  1.1 筋膜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根据对筋膜的发育生物学追溯,结合中医针灸理论、经络的现代研究和虚拟人研究成果,原林等提出人体存在第十个功能系统——人体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也可称作筋膜系统,对其相关内容的研究称为筋膜学[1-2]。追溯筋膜的发育过程,从多细胞生物到三胚层生物再到高等动物,筋膜的发育经历依次为细胞外液到间充质再到筋膜。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功能系统以后,所剩余的未分化部分发育为筋膜(或称成体间充质),在生物体内遍布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以干细胞为核心,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新的独立功能系统――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该系统的细胞学组成为结缔组织中的活性细胞(间充质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织学构成为结缔组织;解剖学结构为全身的筋膜支架。该系统基本功能是使生物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并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扩散、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自身免疫调节和细胞组织修复等环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筋膜学说在针灸经络研究上的具体体现包括:人体筋膜系统可能是中医学中经络的生物学基础,其中“穴位”是筋膜支架上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接受刺激产生较强生物信息处,“经脉”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各种针灸疗法通过对人体筋膜结构产生机械刺激,从而激活、强化筋膜系统发挥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产生生物信息(神经电信号、化学信号),调节人体功能细胞的生命活动(修复和再生)和机能活动(活性程度)。
  1.2 筋膜的发育生物学
  现代生物学认为: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单位是细胞;功能类似的细胞构成组织;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器官;多个功能类似的器官组成特定功能的系统。人体现已确认的九大功能系统,分别为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运动、感官、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根据发育生物学理论及胚胎发育的三胚层原理,细胞外液(EFC)在多细胞生物起着重要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在进化过程中,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外液在生物体内存在形式由低到高依次从海胆等动物胚囊期的腔内包含液→水母内外胚层之间的胶状质→三胚层动物的间充质→高等动物进一步演化为各种特定的功能组织器官以及系统,残留的部分间充质在高等动物包括人类形成了遍布全身的筋膜组织,人体胚胎的发育也同样再现了这一过程,即:胚囊内涵液→间充质→中胚层分化为特定的器官及系统再加上人体全身结缔组织支架,支持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所有功能组织细胞,成为这些组织细胞生长的基质;如表皮和消化道内皮的基膜、包绕并深入肌肉、内脏、骨等器官的被膜和各级间隔[3]。筋膜结缔组织在高等动物仍然构成了各种功能组织细胞生长的内环境,我们仍可以将其看作是间充质(或者叫成体间充质),其基本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修复损伤细胞组织、调控组织自身代谢的功能仍然存在,而不是像目前所广泛理解的筋膜只是在体内起固定、分隔支撑作用。这也正如骨骼不单纯起为肌肉运动提供支点和支撑人体重量的作用,还有更为重要的造血功能一样。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以筋膜内干细胞为中心,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作用下,形成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或称筋膜系统,为其他功能细胞的再生提供细胞储备和支持并参与机体内环境变化的检测与功能状态的调控。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细胞以该支架为基础发挥正常功能,功能细胞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细胞更新)由筋膜系统提供支持(支撑、营养)和储备(干细胞)。
举报 | 10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2:35:16
  1.3 筋膜学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意义
  筋膜学理论的意义在于:(1)提出人体内可能存在有别于已知九大功能系统的新的功能系统即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2)从新的角度揭示针灸等中医疗法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和治疗机制,帮助解答经络本质等难题;(3)为临床疑难病症的发病机理研究提供全新的解释,如人体的发育和衰老,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与筋膜相关机制等。

  2 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研究对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的认识
  中医经络学说与阴阳五行、脏象、营卫气血等学说,组成了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经络是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络脉是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经络的功能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4]。我们今天中医所用的十四经,361穴,实际分别是元代和清代总结完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经络穴位如“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等等。
  究竟经络的现代生物学实质是什么,这个世界性难题是我国生命科学和中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过去几十年中,人们试图从各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各种假说和理论层出不穷,但每一种学说都只能解释经络的一部分现象,而未能确定经络的生物学本质[5]。回顾对经络本质的研究经历,整个研究轨迹表现为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趋势。在以往的研究中,组织学家对穴位进行了组织学切片观察、生理学工作者进行了神经传导测试、物理学家用各种声、光、电磁探测手段,这就像一副拼图,每个单元都能有一定的发现,但未能了解整副图像的全貌,反而越是细微(从大体解剖到组织切片、电镜切片、神经电信号、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水平、离子水平)离目的越远,始终未能触及经络的本质、看到经络的全貌。

  3 筋膜学说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和阐释
  3.1 筋膜学关于经穴的数字解剖学实验研究
  原林等在国家“863”数字人项目研究过程中,采用高精度冰冻切削、数码图像采集的方法获取了正常人体的整体形态学信息,并利用人体图像数据库进行了整个人体特定组织成分的选择性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6]。研究中对近年来经络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全身筋膜结构进行了分割、标记和三维重建,显示出筋膜在人体内部所形成的软支架从浅入深由五种结构构成:真皮致密结缔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通过研究国标人体14条经络361个经穴的进针部位和深度,发现人体绝大部分穴位的针刺部位均位于筋膜内的不同层次,其中位于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者最多,其次是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少数位于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和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进一步对该筋膜支架断层图像上筋膜汇集区进行选择性标记和三维重建,发现了与古代经络记载走行相似的线性结构,并结合后继的影像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印证,提出经络实质的筋膜学理论,认为人体筋膜支架是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其中“穴位”是筋膜支架上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结缔组织汇集处,“经脉”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中医经络在人体发挥与筋膜系统相似的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7]。
  3.2 筋膜学对“经络”的阐释
  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无论从形态还是功能上,都非常近似于筋膜学理论中的筋膜系统。在关于筋膜的现代解剖学描述中,人体结缔组织广泛分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结缔组织支架,内含毛细血管、淋巴管和各种神经感受器和未分化干细胞。人体器官均被结缔组织所包绕,不但包绕器官的表面还深入到所有器官的内部形成器官的间隔。而在关于中医经络的描述中,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五官、皮毛,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著作对经络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对人体筋膜结缔组织的描述非常相似。
  经络的生理功能是其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8]。在对筋膜系统的功能描述中,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以筋膜内干细胞为中心,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作用下,形成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或称筋膜系统,为其他功能细胞的再生提供细胞储备和支持并参与机体内环境变化的检测与功能状态的调控,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细胞以该支架为基础发挥正常功能,功能细胞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细胞更新)由筋膜系统提供支持(支撑、营养)和储备(干细胞)。该系统基本功能是使生物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并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扩散、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自身免疫调节和细胞组织修复等环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些也正是经络功能的现代生物学语言概括。
举报 | 11楼 | 回复
楼主stockyuce 时间:2014-05-23 12:49:00
  3.3 筋膜学对“穴位”的阐释
  筋膜学认为,穴位的本质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如肌间隔、肌间隙等在针刺手法操作时能牵动较大范围筋膜结构从而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同一经脉上的穴位具有相同或相关联的神经隶属或循环支配,穴位与非穴位之间只有产生生物信息量的差异而并无质的区别。腧穴穴区局部筋膜结构在针刺等针灸疗法实施过程中产生牵拉位移或生物性态改变,牵动筋膜内丰富的神经末梢和各种感受器发放神经电信号,促进筋膜内毛细血管、淋巴管内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并释放、增强化学信号,激活并增强筋膜系统的自体监控功能,使筋膜中储备的干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发挥修复作用,这也是针灸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筋膜学关于经穴的数字解剖学实验亦直观说明了遍布人体的筋膜结缔组织在客观上奠定了“人体各部均是穴”的解剖基础,孙思邈所言的“阿是穴”、奇穴、现代研究开发的新穴等亦是同理。

  4 筋膜学说对针灸作用机制的阐释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理论认为,针灸治病是通过包括针刺、灸、刮痧等各种疗法刺激经络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结合中医学经络系统与筋膜学中筋膜系统的对应,从筋膜学的观点看,针灸疗法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各种机体外部理化因素(针灸等)刺激筋膜上较强生物信息点,从而激活、强化筋膜系统,促进其发挥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期间可能有来自机体内部高级神经中枢的神经调控参与的成分(如气功、导引等配合意念锻炼的疗法)。
  具体来说,针刺等各种针灸疗法使受刺激穴区局部筋膜结构发生生物性态改变,产生生物信息(主要是神经电信息和化学信息,包括机械牵拉引起筋膜内丰富的神经末梢和各种感受器发放神经电信号,促进组织细胞释放化学信号),造成微循环、基膜通透性、受体构型、通道开闭、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激活并增强筋膜系统的自体监测与调控功能,调动筋膜中储备的干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发挥修复损伤作用,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调节人体功能细胞的生命活动(修复和再生)和机能活动(活性程度),这也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5 筋膜学说对中医针灸经络研究的意义
  筋膜学研究领域的提出为古代针灸疗法奠定了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基础和机能学基础,为针灸研究摆脱传统经验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过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在中医针灸领域的相关研究前景广阔。例如,传统的针灸取穴定位为依据古医籍记载的表面解剖定位法(如骨度分寸取穴法,指量法和简便取穴法等),而依据筋膜学理论进行取穴,为在生物学基础上根据筋膜结构特点、神经分布和筋膜-神经对应关系确定针刺部位、深度和进针路径,从而使穴位的选取更为科学,亦为新穴位的筛选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筋膜学理论在针灸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的延伸为传统针灸器具的革新提供了依据,如原林等根据筋膜学研究成果申请的“筋膜得气针”,已获得国家专利,其要点是在针体上进行粗糙面处理,使针体在行针操作时能够更有利于牵动筋膜组织从而产生较大的刺激量。进一步还可根据解剖学部位、进针路径和病变情况改进、改制出不同形态和功能的针灸器具。
  一个新的学说的提出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筋膜学说尚处在萌芽期,其有关内容有待多方面、多角度论证、检验和完善。其在中医经络研究中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对广大中医针灸工作者无疑是种鼓舞和启示,国内已经有学者尝试结合中医针灸领域开展筋膜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工作[9-15]。筋膜学作为基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提出的原创现代生物学学说,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可能对针灸经络研究乃至中医的现代生物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原林,王军,王春雷,等. 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支持储备及自体监控系统新学说[J]. 科技导报,2006,24(6):85-89.
  [2] 原林,等. 中医经络理论的物质基础——结缔组织、筋膜和自体监控系统[J]. 中国基础科学,2005,3(3):44-47.
  [3] 李云龙,刘香巧,等. 动物发育生物学(第一版)[M]. 山东科技出版社,2003.
  [4] 吴敦序,刘燕池,李德新,等. 中医基础理论[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4.
  [5] 华萍, 吕虎, 原林, 等. 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J]. 中国针灸, 2006, 26(6): 407-413.
  [6] 唐雷,原林,黄文华,等. “虚拟中国人”(VCH)数据采集技术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5):324-326.
  [7] 原林,姚大卫,唐雷,等. 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J]. 解剖学报,2004,35(4):337-343.
  [8] 邱茂良,等. 针灸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
  [9] 王春雷,卞静,原林,等. 数字人体下肢筋膜重建经线与经络线形态学相似性的计算机化研究[J]. 解剖学报,2008,40(2):137-140.
  [10] 王春雷,原林,王军,等. 人体筋膜重建经线与经典经线走行路线对比研究 [J]. 解剖学杂志,2007,30(3):340-343.
  [11] WANG Jun, DONG Wei-ren, WANG Chun-lei, etc. From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to self-supervision and control system: a hypothesis of the lOth functional system based on anatomical studies of digitized virtual human [J].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2007,27(5):573-579.
  [12] 黄泳,姜雪梅,原 林,等. 基于筋膜学理论界定腧穴与非穴的研究思路——数字人研究的启示[J].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5(5):2099-2100.
  [13] 黄泳,原林,贺振泉,等. 经络腧穴与筋膜学的相关性探讨——数字人研究的启发[J]. 中国针灸,2006,26(11):785-788.
  [14] 贺振泉,张进,陈文华,等. 脐疗机制新解—经络筋膜说[J].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8):2099-2100.
  [15] 贺振泉,原林. 从经络筋膜学说看脉象形成机理[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489-491.
举报 | 12楼 | 回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