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娶妻当如程季淑

 十廿卅卌 2018-06-30


      其实,娶什么样的人为妻好,历史上早有参照。给出这个参照标准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
    就像“生子当如孙仲谋”一样,这个参照也得到大家的认可,穿越两千年的历史云烟,一直流传了两现在,并且肯定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妻子也曾八卦地问过我:要是能娶明星为妻,你愿意娶谁?答曰:林青霞、许晴。为何?因为她们长得很完美。结果被嗤之为喜欢老女人。
    如今我为何又说“娶妻当如程季淑”呢?程季淑是谁呢?其实在几个月前,我也不知道程季淑是谁,直到最近看了梁实秋掉念亡妻的《槐园梦忆》一文后,我才知道梁实秋的原配夫人叫程季淑,并且为他娶了这么好一个妻子感到高兴,觉得程季淑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好妻子。
    程季淑究竟有那些好呢?我来不完全的、简单的做个归纳:
    一、招人喜欢
    梁实秋不轻易夸人的大姐帮他提前去看了程季淑后说,她人挺好,很斯文,双眼皮,大眼睛,腰身很细,还有一头秀发,刘海遮着前额。大姐怕她额前有疤痕,借故称赞她头发漂亮,掀起发蓬看了一下,结果什么也没有。大姐说给他听时,两人哈哈大笑。
    一次梁实秋和程季淑约会,在四宜轩喝茶时碰到了梁实秋的父亲,他有些局促的把程季淑介绍给了父亲,父亲帮他们付了茶钱就离开了。梁实秋回家后,父亲对他说:“我看程小姐很秀气,风度也好。”
    后来他们结婚没几天,梁实秋的父亲就对他说:“我观察了这几天,季淑很贤惠而能干,她必定会成为你的贤内助,你运气好,能娶到这样的一个女子。”
    二、心灵手巧
    程季淑女红甚佳,长于刺绣,和梁实秋初次见面时,她穿的衣服、裙子、鞋子全是自己缝制的,那双黑绒面的鞋子上,还有许多小孔,系着黑带子,鞋口还锁着一圈绿丝线,看起来又暖和又舒适。
    恋爱时,程季淑送给了梁实秋一个她亲手缝制的枕套,雪白的绸面上用抽丝的方法在一边挖了一朵一朵的小花,然后挖出一串小孔穿进一根绿缎带,缎带在打出一个同心结,非常精美。
    梁实秋在美国求学期间,程季淑还给他绣了一幅“西湖秋月图”,有亭有船有水有树,配色精绝。闻一多看到后,大为赞赏,带他到一家配框店配了一个框子悬挂在屋里,老外看到了以为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当然,后来程季淑还给梁实秋和家人织了许多贴身又贴心的衣物,就一下说不完了。
    三、追求上进
    梁实秋从清华毕业到美国求学后,程季淑也考上国立美术专科学校,专习国画。她画得相当好,线条相当有力,不像一般女孩子的纤弱。梁实秋本命年来临的时候,程季淑写了个“一笔虎”给他祝寿,也是写得很有功力。
    梁实秋的母亲到了上海他们的居所,两人琢磨着弄点好吃的,但程季淑煮饭时水加多了,煮成了稀饭,急得哭了起来,惹得母亲大笑。从那以后,她就悉心研究烹饪,以后做的饭很得朋友们赏识。
    四、孝敬父母
    一次梁实秋的父亲到上海来了,程季淑唯恐照顾不周,按父亲的喜好准备了不少东西。父亲洗脸要用直径二尺以上的大盆,她就到处去买,终于买到了这样大的盆子;父亲喝茶要用盖碗、水要滚、茶叶要好,泡的时间要不长不短,要守着在合适的时候送去,程季淑也做到了,梁老先生说除了妻子就是程季淑泡的茶可以喝;父亲喜欢吃冷饮,她就制作各式各样的冷饮,早点吃的包子也不将就,跑大老远去买好的。
    梁实秋的父亲年纪大后,希望梁实秋能回北平工作,一家人好住在一起,梁实秋征求程季淑的意见,程说:“父亲开口要我们回去,我们还有什么话说。”
    五、体贴丈夫
    结婚时,因戒指太松,梁实秋把婚戒搞丢了,这怕好多妻子都要发火吧,可程季淑安慰他说:“没关系,我们不需要这个。”
    在吃上也更是不马虎,梁实秋兼课要起早,厨工备的丰盛的早点她还不放心,要起来监督,坐着看丈夫吃饱,然后送丈夫上车后才回去。
    还有一回,徐志摩跑来说有人请客,喊梁实秋去喝花酒,叫他给妻子说一声,不行就算了。梁实秋果然上楼去给程季淑说,程季淑没有反对,笑嘻嘻地一口答应:“你去嘛,见识见识。”这就是在现今,能同意丈夫去的恐怕也不多。
    六、体恤下人
    在从北平到重庆与丈夫会合的路上,尽管身上的钱不多,但对诚实的车夫们,她总是不吝啬多给些钱。
    他们家的佣人,都是善来善去。一次一个女佣人急需用钱,程季淑就把手中剩的30美元全部送给她,解了急。
    有一位女工要离开他们家结婚了,程季淑就买了梳洗和厨房用具送给她。结婚那天,新娘,从他们家出发乘上彩车,有人还以为是他们家嫁女。
    后来,还有以为女工结婚时,程季淑从美国给她买来了一件大衣,并送了电视和一些旧家具,女工感动得直流泪。
    七、遇事果敢
    梁先生和程女士在南京结婚才10几天,时局起了变化,国民革命军步伐逐步迫近南京,父亲要他们快走。梁先生找程女士商量,程女士果断地决定走,两人就乘车乘船辗转到了上海。
    1937两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7月28日北平陷落,梁实秋准备先只身逃离北平,离别时,程季淑没有一点儿女之态,送他到门口,互道珍重。
    1963年12月28日,有个盗贼进入他们家,拿枪对着梁实秋,程季淑看到后,很镇定,问盗贼有什么要求只管说,他们会答应。盗贼拿了钱后还嫌不足,又拿了梁实秋的手表,还逼程季淑交出首饰,她有两个首饰和,就拿出装廉价饰品的那个交给盗贼,但盗贼还是没跑脱,当晚落网。
    八、忍辱负重
    梁实秋要翻译莎士比亚文集,程季淑坚决表示支持,她乐当后勤,主持家务,没有一句怨言,梁实秋也说:要不是妻子的果敢与支持,他是不敢接受这个工作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实秋进入四川,程季淑为照顾双方的父母,留在北平,这一别就是6年。这6年,程季淑在家侍奉公婆,养育孩子,主持家务,很不容易,后来在给梁实秋的心中也不叫苦,只是报平安。
    1944年,带着3个孩子和11件行李,到重庆北碚与梁实秋会合,长路漫漫,时而坐车,时而步行,确实非常艰难,到重庆时人都瘦了一大圈。
    1967年,梁实秋“三喜临门”:一是37本莎士比亚戏剧出版了;二是和程季淑结婚40周年;三是爱女文蔷带着丈夫和两个孩子从美国到台湾看他们。8月6日,由几家单位发起举行了庆祝会。会上,谢冰莹致词时说:“莎氏全集的翻译之完成,应该一半归功于梁夫人。”世界画刊的社长张自英在画报上刊登程季淑的照片时,也用文字注明说:“大家认为梁先生的成就,一半应归功于他的夫人。”
    这篇文章长达100页,我是在上班时做完手头的工作花两个晚上看完的。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又纯粹自然,不得不佩服梁先生的笔力该文以时间为经,以夫妇之情为纬,用五十年相形相随、相濡以沫的点点滴滴碎片了一幅夫妻聚散、阴阳阻隔的哀乐图。
    程季淑女士的这些品性,许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这些传统却在慢慢“失传”,现在,要找这么一个女性为妻,似乎是很难的事情了。
    读罢掩卷,感慨良多。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