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骗局,人真的只是环境的产物吗?

 陆增辉 2018-06-30

最近,在心理学领域有个爆炸性的消息,“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相当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竟然被指出是一场骗局。《medium》上一篇重磅爆料认为,它根本是个谎言,文章列举了诸多证据证明,比如“狱卒”的崩溃是装出来的,“狱警”的惩罚措施是实验者明确指导而非自发发明的等。


这的确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因为这个实验对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是心理学界,还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但是很快,实验设计者菲利普·津巴多就做出反驳,认为其并没有充分证据能改变该实验的结论。


其实,对于这个实验一直有很多争议存在,尤其是在实验的一些细节以及人伦道德上。不过,人们对于实验的结果却是颇为认同,那就是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恶魔。虽然实验的真实与否还没有定论,但是人真的完全只是环境的产物吗?这却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1971年做的一个实验,实验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他们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的角色。


实验开始,“囚犯”以编号来代替名字。狱警则身穿制服,有警棒,带不反光的墨镜来防止目光接触,狱警可随自己喜好进行惩罚。根据实验记录显示,在第一个24小时,在没有得到指令的情况下,“看守们”便开始对“囚犯”进行肉体和心理上的虐待。


”囚犯“方面先是反抗,然后在巨大劣势中丧失自我感,最后没有了反抗。实验中出现的行为如此极端,导致本计划持续两周的实验,在仅仅六天之后便被终止。


一些本来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正常的人在极端的环境中,他们也就成为所谓的恶人,这貌似也很有说服力,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在纳粹时期,德国对犹太人实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而谁能想象得到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犹太人和德国人很可能就是朝夕相处的邻居,仅仅一夜之间,这些人就用如此残酷的手段对待他们的邻居。


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在《邻人: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犹太群体的灭亡》中就讲诉了那段特殊的经历,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


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他在书中提到:犹太人所看见的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这令他们感到极度惊恐以及,我敢说,无法理解。不是穿着制服的陌生人,不是战争机器中的冰冷齿轮,也不是执行命令的特工,而是自己的邻人,他们选择拿起屠刀,投身血腥的残杀——心甘情愿地成为了一群刽子手。


即便是在今日人们在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的时候,有股声音也是一直存在的,人们会认为他们也是迫于环境的压力,个人的力量很小,在特定的环境下你只能选择服从。


就像电影《朗读者》的女主汉娜,她在纳粹时期担任女看守,因没有开门烧死了300个犹太人,而在多年之后的审判中,当法官问她:”你们是否知道是在送那些女人赴死?”汉娜一脸诚恳和茫然地问道:”新人要进来,老人必须要给腾出地方。换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办呢?”



或许可以说,直到今日她也不觉得自己是错的,她认为自己只是在执行工作而已,而且,所有人都这么做,她也只能照做。你不能说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却不能否认这是在忽视个人的责任。


人会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解释,而斯坦福监狱实验无疑为之提供了更好的论据,他们会说,这并非自己的错,而是人性就是如此。


而这不仅只发生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是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很多对同学进行霸凌的人就是这种心理,当有人问TA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有人会说因为周围的人都这样做,为了和其他人一样,TA便也照做了。


与此同时,环境的重要性被一再的强调,比如近些年所流行“原生家庭”正在被高频次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不好,那么TA就完蛋了。所以当TA在成年后,觉得自己自卑胆怯的时候,TA就会说那是因为TA的原生家庭存在着问题,所以TA很难走出那个黑洞。


更有甚者,还可以将之归因为杀人凶手形成的重要原因,因为正是他们在儿时没有得到爱,所以才会去报复世界。这种说法虽然有一些道理,每个人都会受到其生长环境的影响,这不可否认,但它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人和环境是互相影响的。


环境可以影响人,但同时人也在影响着环境,当你意识到不合理的时候,你是可以做出选择的。无论是在实验中还是历史上,你都会发现有些人并没有选择从众,而是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意识。比如在纳粹时期帮组犹太人的德国商人辛德拉又或是在柏林墙下将枪抬高一尺的官兵。


如果人们默认个体在环境下是无能为力的,那么这些人的选择又算做是什么呢?同时,当人默认为自己是环境的产物的时候,那TA也必然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而如果人丧失了自由意志,那和只会服从的人工智能并无多大的区别。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人最值得赞颂的地方并非是拥有多少财富或者名望,而是TA对于环境的克服和抗争。


当然,人们不得不承认能够在环境中保持清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挣扎和被孤立。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会对这种从众的行为进行辩解和合理化。


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否是真实的,它对人们的警示却是值得关注的。大多数人也许只是怀着猎奇的心理去看这个实验,却忽视了它的真正意图,这不是让人们找到一个逃避责任的借口,而是告诉人们正是由于环境的因素,所以就更应该意识到自我责任的重要性。


就像菲利普·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中提到:“当我们拥有个人责任感,并且愿意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任时,就会比较有能力对抗有害的社会影响力。”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新生订阅号精选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