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潘家训中流传下来的读书三要诀

 大唐木子 2018-06-30

《曾国藩家书》里曾写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这话什么意思呢?是说读书对于人生起到两个关键的作用。

曾国潘家训中流传下来的读书三要诀

排在第一位的,是读书可以立志,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出人生的信仰来,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

除了读书可以立志,曾国藩还认为读书可以立身。

就是说读书至少可以让你掌握专门的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有特长你才可以立足于社会,没特长,没专业,温饱都成问题,其他都不用谈了。这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是为了“以图自卫其身”

读书不仅可以立身、立志,曾国藩甚至还在给儿子的家信里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全集·家书》)那意思是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气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曾国潘家训中流传下来的读书三要诀

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书要怎么读呢?

第一,要读经典

经典书籍,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泛读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什么读什么。虽然这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的多,忘的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曾国潘家训中流传下来的读书三要诀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也就是一本没读懂,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要“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

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全集·家书》)也就是说读书其实是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方式属于老牛拉破车,车破牛也累,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全集·家书》)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这种读书做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曾国潘家训中流传下来的读书三要诀

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后来,他还主张从年幼的孩子中选拔一些聪明的、对西学感兴趣的儿童,由政府出资送他们出国去学习。正因为有他的一力提倡,于是近代历史上,有了第一批出国的留学学生,这第一批三十多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苏东坡说过“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则说:“不可一日不读书。”

所以,曾国藩所主张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仅是指读书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也可以改变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曾国潘家训中流传下来的读书三要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