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现象还存在于你的课堂上吗?

 张福涛lu70kpm9 2018-06-30

 

陈铁,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特约观察员,江苏省如东县九总小学教师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一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层出不穷。前些时日听了不少数学课,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探索、合作,但我却总感觉不到数学的味道。


现象一
漫无目的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时代的科学精神,这是新教育所赋予我们的重任。教学中,让学生去探求新知,也是无可非议的,如若不然,新的教育理念难以贯彻,必然走老路。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为了探索而虚设探索,缺乏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探索处于漫无目的、无从下手且乱糟糟的状态,这样的探索效果何在?


如:一位老师在教“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后,便对学生说“下面请大家自己来研究研究这两种图形。”学生只能在盲然中乱闯。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做呢?


要让学生在探索新知之前,明了探索的目的和任务,该去做什么。有老师的科学引导,才会有学生有效的探索。比如,可以让学生先看长方形有几条边?那么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呢?接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索。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我想这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现象二
无序的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策略。课程整合固然重要,但整合必然要讲究科学,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轻易整合的。有些教师只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课堂的热闹,忘记了数学自身的规律,课上演、说、唱轮番登场,在这样的课上,学生的能力到底得到了多少培养呢?数学知识又掌握了多少?


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首先是表演,学生分别扮演小数点和数字,然后穿插跑动,组成不同的小数和图案,学生边说边跑边跳;接着又让学生说相声,课堂热闹非凡,但学生到底学了多少呢?


数学课首先要有数学味,必须研究数学学科的特殊规律,把课程的整合、学生能力的培养蕴育在自身的规律之中,数学课的整合要更好地体现数学的本质,否则,数学学科也就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


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与信息技术、科学等课程整合,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讲小数时,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的组成和小数数位顺序,巩固练习时也可安排一些小游戏,做到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象三
没有准备的小组合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合作精神是未来社会公民一种必不可少的素质,在新教育中,我们也必须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深化素质教育。


但在教学实际中,常看到: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某一问题。看起来似乎教师教学民主,然而学生真地会讨论吗?学生往往是你看我、我看你,目光中流露出困惑:我们怎样讨论?


如:教“多位数的读法”时,一位老师就这样布置:同学们,我们已经会读万以内的数了,那么比万大的数该怎样读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开始时,学生东张西往,片刻后是闲话乱聊。


这种合作学习有效果吗?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要逐步引导培养,并不是立马就能办到的。讨论合作要有充分的准备,讨论的问题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还要考虑这个问题有没有合作讨论的必要。有时教师还要示范讨论合作,最好深入到小组中去,这样,学生才有合作讨论的激情,才能学会合作学习。


现象四
被彻底抛弃的讲授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老教学方法,现在有些教师谈讲色变,认为讲授了就是老式课。诚然,在过去的教学中,讲得越多,学生往往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教是无定法的,讲授同样也可以使课堂开放、自然、充满生机。


如: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了解掌握呢?不过,在讲授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先让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归纳讲解,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样会展现出来,学生同样不会感到教学呆板。


新课改我们必须追求“自主、合作、探索”,但切忌片面地一味追求,更重要的是,体现数学的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