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良隔姜灸在骨关节与软组织伤病中的应用

 中庸为善为美 2018-06-30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脑力与体力劳动强度增大,加之长时间重复某一动作或保持某一姿势,造成骨关节与软组织损伤的疾病增多,特别是慢性积劳损伤常见。病变常累及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颈椎、腰椎等活动量大或者承重较大的部位,造成骨关节软骨面损害,加速退行性改变、炎症改变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使体内代谢产物堆积,破坏了骨关节的稳定性,影响骨关节的功能,从而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目前多采用口服抗炎止痛药物、局部封闭、针灸、针刀等方法治疗,但可能存在药物副作用或患者感觉疼痛等。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改良隔姜灸治疗骨关节与软组织伤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应用情况及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适用对象及操作方法

适应证

非感染性骨关节炎症病变,如肩周炎、肱骨内外上髁炎、颞颌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颈椎病等;②肌腱、肌肉起止点、腱鞘、筋膜等无菌性炎症病变,如腱鞘炎、足跟痛、腕管综合征等;③其他能找到明确压痛点的无菌性炎症病变

禁忌证

①局部红肿热痛、皮肤溃破或怀疑为感染所致的病变;

②急性损伤所致的病变。

操作方法

在病变部位寻找压痛点,在压痛最明显的部位进行隔姜灸。取大小合适的生姜切成3~5 mm厚度的薄片,共3片,用针在姜片上刺数个小孔。取普通艾条1根点燃,先用艾条将第1片姜片熏热,以姜片上有水气冒出为度;然后将第1片姜片置于选好的压痛点,将点燃的艾条直接放在姜片表面,以利于热量快速、持久、恒定的传达到病变部位。待患者稍感局部皮肤发烫时,将第2片姜片置于第1片姜片表面继续施灸,患者再次感觉皮肤发烫时,将第3片姜片置于第2片姜片上继续施灸,直到患者感到皮肤发烫为止。整个操作过程为15~20 min。灸后患者能感觉局部皮肤温热,甚至有温热感向周围及组织深部扩散的感觉,部分患者灸后能立刻感觉舒适或疼痛减轻。


典型病例

肱骨外上髁炎

患者,女,59岁。因“右肘部反复疼痛3个月余”就诊。3个月前感右肘部疼痛,拧毛巾、提拉重物时疼痛明显,未进行治疗,症状逐渐加重,遂就诊于我院。查体:右侧肱骨外上髁、肱桡关节间隙压痛明显,Mills试验(又称前臂伸肌牵拉试验)阳性。肘关节MRI:右侧肱骨外上髁、肱骨远端前缘窄带状长T1、长T2信号,桡侧腕长伸肌片状水肿信号,各关节间隙正常,关节腔内清晰,骨质信号正常。诊断:右侧肱骨外上髁炎。治疗:于右侧肱骨外上髁压痛最明显处行改良隔姜灸,每日1次。第1次治疗结束后,患者即感疼痛明显缓解。治疗3次后,患者感觉无明显疼痛,可顺利完成拧毛巾动作,但仍感觉肘关节处僵硬不适。继续治疗3次后,患者痊愈。2周后随访,症状无复发。

足跟痛

患者,女,68岁。右足跟痛10余日,晨起、久坐后刚开始行走时疼痛明显,活动后疼痛减轻。查体:右足跟底部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右足跟骨X线检查:右侧跟骨骨皮质连续,骨质密度正常,未见明显异常。诊断:足跟痛。治疗:于右足跟底部压痛最明显处行改良隔姜灸,每日1次。治疗3次后患者感觉疼痛减轻。治疗10次后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好转。

肩周炎

患者,女,65岁。右肩关节周围疼痛半年余,肩部上举、外展、后伸、内收、内旋等活动明显受限,经针灸、推拿等治疗后肩部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强,但始终肩部后伸、内收、内旋疼痛,喙突、喙肱韧带处压痛明显,经针灸、推拿等治疗后无明显疗效。右肩关节MRI:右肩关节各骨形态及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关节面光滑整齐,关节间隙无明显狭窄及增宽,关节腔内未见明显积液,肩袖完整,冈上肌腱、肩胛下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喙肱韧带周围可见少许长T1、长T2信号。诊断:肩周炎。治疗:于喙突、喙肱韧带压痛明显处行改良隔姜灸,每日1次。第2日患者诉喙突处压痛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患者感觉喙突、喙肱韧带无明显压痛。治疗5次后,患者感觉肩关节活动自如。


隔姜灸的作用机制

隔姜灸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葛洪《肘后备急方》,在明代得以发展[1]。《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2]《灸法秘传》记载:“用生姜一大片,原二分许,将灸盏之足钉在姜片上……将艾绒捏做一团,少顷则药气即可入。”[3]许艳琴等[4]研究发现,隔姜灸是内科疾病中应用最多的隔物灸法,占所有病种的36.8%,以面瘫为主;其次是骨伤科疾病,占所有病种的26.3%,以肱骨外上髁炎为主,可见隔姜灸在骨关节与软组织伤病中的应用优势突出。


中医认为,骨关节与软组织伤病多由皮肉筋骨损伤引起气血瘀滞,经络阻塞,或津血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导致脏腑不和;亦可由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变[5]。生姜具有温通经络的功效,加上艾灸的温热作用可以疏通经络。现代经络研究发现,人体体表沿十二经脉存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灸法所产生的温热刺激能改变整个机体的热量[6-8]隔物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基本一致,提示隔物灸治疗作用可能与其参与红外共振辐射有关[9]。实验研究表明,隔姜灸能提高模型动物血清溶血酶水平和白介素-2的分泌,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0]。赵天平等[11]认为隔姜灸可明显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局部血管活性肠肽及白介素-1β的含量,可见隔姜灸能减少炎症介质的含量,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炎症的消退,加速损伤愈合。此外,实验研究表明[12],生姜醇提取物能明显抑制由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延缓血液凝固,从而改善血液循环。隔姜灸通过艾灸的温热作用使生姜的有效成分渗出,产生改善血液循环、抗炎的作用。


此外,隔姜灸可缓和艾条燃烧产生的高温,患者容易接受,而用艾条替换传统的艾炷,温热作用更加稳定。对医生来说,可以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总之,改良隔姜灸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但由于条件限制,尚未进行科学合理的临床对照试验证实其疗效,关于其起效机制的研究较少,还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淑娟,陈铭,许金森.隔姜灸源流考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11):1565-1567.

[2]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3]金冶田.灸法秘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4]许艳琴,尚秀葵.近11年隔物灸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228-230.

[5]韦贵康.实用骨关节与软组织伤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胡翔龙,汪培清,许金森,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特征和显现规律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1,20(5):325-328,404.

[7]杨洪钦,谢树森,胡翔龙,等.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经络现象及其时间相关性[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7,26(5):340-343.

[8]潘晓华,许金森,郑淑霞,等.基于红外技术的人体经络热传输特性探讨[C]//第十三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中国湖北武汉:《红外技术》编辑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1:166-171. 

[9]邓海平,沈雪勇,丁光宏,等.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J].中国针灸,2004,24(2):105-107.

[10]胥志斌,吴娟,谢英.隔姜灸对豚草花粉过敏性鼻炎豚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9,28(31):18,20.

[11]赵天平,周爽,秦秀娣.不同灸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黏蛋白调节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590-1594.

[12]陈昆南,杨书麟.生姜醇提取物抗凝血作用的进一步探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5):30-31.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