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图文并茂话北梁包头人转起

 千姿百态万花筒 2018-06-30

北梁--包头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今个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北梁吧。(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北梁在包头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素有“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之说。

北梁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范围北至110国道、南至东西门大街延线、西至二道沙河、东至环城路延伸段工业区东路。北梁地区有着极好的历史文脉,自然遗产、古老建筑、寺院庙宇建筑相融相晖,现存福徵寺等11处宗教场所、召梁等28条历史街巷,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和谐共处的局面。

从Google Earth上看到的。

北梁的街巷纵横交错,杂乱无章,能叫得上名称的就有一百多条,这些老街巷都是名有所指,并非凭空臆造。比如:

瓦窑沟-北起大仙庙梁,向南延伸至民生街,中间有“丫”字形叉路,旧称“皮裤裆”。因北端有砖瓦窑数处,又因受洪水冲刷成沟而得名。

清真寺巷-位于太平官巷北口(五道口),因巷内9号院是清真大寺,故因寺而得名。

马号巷-位于召拐子街(包头召-福徵寺)西头,东起太平官巷北口,向西延伸至德懋兴巷,因1号院是马号大院而得名。清道光年间,包头商界组成公行(马号院),统管“九行十六社”。至今大门两侧还依稀可见砖刻楹联:商业发展翼九行同臻进步;贾事整饬顾各社岁兴维新。

王大人巷-位于榆树沟东侧,东起真武庙巷,向西延伸至榆树沟。因巷内有清末任统捐总办的王有发(回族),人称“王大人”而得名,这是按人物命名的。

大顺恒巷-北起文昌庙小学,南至西门大街。因巷内7号院原有旅蒙商号“大顺恒”而得名。

牛桥街-北起财神庙二道巷向南又折向西与文曲巷东口相交。原为牲畜交易市场,俗称“牛桥”而得名。

口袋房巷-位于西门大街北侧,因巷内有郝家黑毛作坊制作口袋而得名。

由此可见北梁的老街巷名称虽然纷杂,但却很有特色,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按地形地貌命名(洪水冲刷成的为“沟”,沟两侧的台地为“梁”)的有:瓦窑沟、榆树沟、慈仁沟、后水沟、大水巴洞、南河槽、召梁、寺梁、营盘梁、黄土渠、官井梁、四店梁、大仙庙梁等。

以寺庙命名的有:召梁、召拐子街、清真寺巷、召梁三官庙街、真武庙巷、文昌庙十字街、财神庙街、吕祖庙街(巷)等。

以人物命名的有:郭二圪卯巷、王大人巷、丁家巷、王国秀巷、郭家巷等。

以商号命名的有:太平官巷、复兴玉巷、复美成巷、富圣明巷、天成永巷等。

以行当和产品命名的有:牛桥街、草市街、园子粉房巷、口袋房巷等。

北梁具有浓郁的“西口文化”的民俗民风,追访北梁的古院老宅,具有晋陕风格的民宅,把北梁装点得古朴典雅。宅院有三种形式,一是达官显贵、富商大户和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居住的庭院,二是殷实人家的四合院,三是饲养牲畜户居住的场院。

大水卜洞拆迁前后图

庭院也是四合院,所不同的是正房(北房)起脊挂瓦,一般高于地面2尺以上,须拾级而上,甚为气派。顺山有一尺左右高的花栏墙,房檐的瓦当雕刻有兽头,码头镶嵌牡丹莲花等砖雕。满面门窗,家门的上部比较讲究的人家做成开字开,两个顶角上分别雕刻一卧狮,上方中部以菱形格装饰两侧竖边再镶琴棋书画和石榴、葡萄、牡丹、方形云纹等,呈现出一幅完美的“双狮琴棋书画富贵花菱云纹图”,借此表明主人是知书达理的富贵书香人家。窗户是木制工字格、田字格、菱形、花格等,在窗棂和扇格处有各种图案的木雕。窗户下的窗台为水磨青砖平铺砌成,四角以云纹、水纹或花卉图案装饰。有的人家还在门窗的上沿加装砖雕凸檐,更显庄重富态。庭院整个房屋建筑和门窗设置处处精雕细刻,俨然一座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

北梁更多的是普通四合院。房屋是穿靴(沿台)、戴帽(伸出墙外的椽条屋檐)、里生(土坯)、外熟(砌砖)、一出水(一坡单面排水)的土木结构房屋,和庭院不同的是屋顶不挂瓦,而是抹草泥。屋顶山墙和后墙上部有一尺多高的花栏墙(女儿墙)。青砖码头上部也有一些砖雕,门窗和庭院大同小异,只不过比不上庭院的豪华罢了。

场院由于主要是饲养牲畜,因此很宽敞,只盖一溜正房,院子几百至千数平方米不等。

庭院和四合院的院门十分讲究,有与院墙连成一体的拱形门、小街门、还有突出院墙的广亮门、如意门等。很多大门上还有木制门簪和云纹梁式等。院门上方多有砖制匾额,刻有“和为贵”“致中和”“谦受益”“平为福”等,视作书香门第的标志。

无论哪种形式的院落,其屋内的设置基本相同。一是家家都有神龛(蒙、汉族),最不济的也要挂一张画有神像的纸画。二是家家卧室都有土炕,在炕的一头砌筑锅台(锅连炕),有的人家还在炕沿下砌一地灶。三是家家都有木质板材做成的躺柜,外面用油漆刷成红色、紫红色、浅棕色等用来盛装衣物。除此而外还有碗柜(柜门子),炕中间的小方桌等家什。躺柜上除了神龛之外,还有梳妆台和座钟之类的摆设。还有一些人家在躺柜的上方墙上挂有“中堂”。横联和竖联有的是书法对联如:“采茶歌里春光老,布谷声中夏令新”。有的则绘制山水花鸟,“中堂”使屋内蓬筚生辉。

东河区的地势北高南低,高处习惯上称之为梁。沿东门大街,过长胜街至西门大街以北,先明、刘柱窑子以南的这片地区现称之为北梁。

北梁地势高峻,沟壑纵横,街巷交错。就是在这片黄土高坡上,历经三百年沧桑,积淀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演绎了惊叹于世的宗教文化。它是居住在这里的回、蒙、满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浇铸出的一枝包头近代文明的绚丽奇葩。

北梁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改造,变化将是翻天覆地的。可是老包头人总有丝丝缕缕的北梁情结难以割舍。那么就让我们沿着北梁的历史足迹追忆逝去的岁月。在交织着眷恋和不舍,向往与憧憬中,高见远识地传承和弘扬北梁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信,光前裕后的北梁改造,定会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乾隆八年(1743年),包头蒙古族“巴氏家族”以其宗系十五户的人丁数目,共领到东至古城湾,西至察干脑包,南至巩三壕,北至后营子的“户口地”一百余顷。而北梁是老家主叫朝旺一户的“户口地”范围。其实在明朝中期,阿勒坦汗执领土默特部时代,“巴图尔家庭”(即“巴氏家庭”)已在这里驻牧了。由此可见,最早的北梁人应该是蒙古人。

包头的移民潮始于清康熙、雍正年间。钦命蒙族垦务大臣贻谷在土默川大力放垦,减免徭丁赋税,推行移民政策。雍正年间四月(1723年),清廷还下诏,令各地官员劝导民人开垦旷土,“听其自垦自报”。对于商民,清政府则发给“龙票”(即通商证书)予以保护。这样,“口里”的汉族和回族农民到“口外”都有地种,商人和手工业者都可在此自由经商和贸易,因此早期的北梁人才能得以在这里落脚。

清康熙三十年代(1697年左右),晋陕等地的汉人陆续在东河村、召梁等地定居,形成了包头最初的一些村落。

清雍正末年,有河北、山东的回民来包贩卖牲畜。乾隆初年,河北沧州的回族王姓、山东武定的回族白姓,以经营牲畜为业在北梁定居。随后有顺天、河南的回民(称东路回回)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民(称西路回回)来包经商做买卖。也有的是“一条扁担八股绳”挑担逃荒来包头的回族,他们大部分也居住在北梁。清末民初已有780户,3400多回民居住在北梁。北梁逐渐形成了汉、回、蒙、满等民族杂居的地区。

蒙古人向以淳朴厚道称著。见面一句“塔、赛白努!”(你好!)的问候立马就把人们的关系拉近了。起初汉人以“口租”的方式租种土地,即双方说好大致的地界亩数就可以了,纯以“信义”交往。从嘉庆以后才实行了签订租佃契约的办法。签好合同后,承租人就成了蒙民的“地伙计”。“蒙古兄弟好老乡,憨厚善良又大方,风调雨顺种庄户,包头是个大粮仓”。这是当时北梁人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蒙族人民的宽厚和包容,才吸引了内陆大量的移民。内陆移民和土著蒙古人融合成了信仰不同、生活习惯各异的北梁人,他们是开发北梁的先驱者。之后,一茬一茬的北梁人艰辛创业,直把北梁造化成了钟灵毓秀的美丽家园。

北梁的老街巷,古朴典雅的老宅子虽经历亘古风雨的剥蚀,而精心雕琢的斑驳仍依稀可见,它诉说着岁月更替的沧桑。如今住在高楼大厦中的北梁人,可曾想到,建造在我们脚下曾经的四合院,我们的先人们为创业付出了怎样的苦涩和艰辛。

《情暖北梁人》、《北梁记忆》作者杨旭

北梁新区,17条道路正在逐步建设中;30万平方米的便民市场、生活超市、农贸市场、特色餐饮街和商业步行街也被列入了规划;中小学、幼儿园、老年活动室、计生服务室、医疗室、垃圾转运站、换热站、公交首末站……将一样一样地从规划图纸上走进人们的生活。

北梁正在从历史的辉煌走向现在的另一个辉煌。让我们一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