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痢 疾 蒲辅周医案:陈某某,男,4岁半。1963年8月15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中暑了?),4小时内抽风2次,因昏迷而急诊入院( 真是病来如山倒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患儿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现象,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这有什么作用?)。翌日,面色转灰暗,寒战高热,呼吸微弱,经人工降温16小时,方得呼吸均匀。(惊险万分!) 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上午发生寒战(风寒表证),且有紫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肢凉,午后高热(42—43℃)无汗( 这个体温真是吓人!),时有语妄躁动(胡说八道,手舞足蹈,烧迷糊了),每日下利脓血便20余次(拉血),胀,里急后重(突然很想拉又拉不痛快),无呕吐,食欲尚可(还好脾胃不弱)。血栓:白血球逐渐减少,出现粒细胞减少征(白血球总数600/立方毫米,中性0%)。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这是西医的优势,能查出细胞数量和细菌病毒)。耐药试验:对多种抗菌素等药物不敏感(可是抗菌药也不能把这孩子的细菌消灭),于26日请我院中医会诊。(不懂细菌病毒的中医有办法吗?) 诊时息儿呼吸促迫,唇色淡红,腹满不硬,午前寒战,午后高热(风寒表证还是很明显),右脉沉滞,左脉弦大而急,舌质色淡,苔薄白而腻(有点湿)。证由暑湿内伏(暑湿困脾),新凉外加(外感风寒),表郁里结(体表被风寒闭塞,体内又被暑湿凝结),以致升降阻滞(脾升胃降,肝升肺降,升降的是脏腑气机,不是肉质的脏腑),营卫不通。若单治其里则伏邪不得外越,内结必然更甚,病为正虚邪实(表里同病一般要先解表或者表里同治,好比一个国家遭受外敌入侵,还有内乱,一般要先抗敌外出,或者一边抗敌一边平叛)。 幸胃气尚存,津液末竭(脾胃化生气血津液),急宜升阳明(把肠胃里不该流失的津液升上去,葛根入阳明经,升阳止泻),和营卫,开玄府之闭(解表,打开汗孔),达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2枚。上药用文火煎取180毫升,每4小时服30毫升。药后另服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炒粳米(保护脾胃)煎汤。仿桂枝汤服法以助汗(喝稀粥)。 药后当夜汗出,但小腿至足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今晨无寒(风寒表证已经解除,把外敌赶跑了),但仍有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体内的暑湿还没除掉),前方去桂枝、白芍(去掉解表和滋阴的 ),加健脾化湿之品调理一周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8>:13)(脾主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则可发生大便溏泄,身重肤肿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按语:本为中毒痢疾,高热、脓血便,但面白、肢凉、恶寒战栗较为明显(内热不明显,有风寒表证)。据此,蒲老不落以苦寒清热解毒治痢之巢白(痢疾一般要清热解毒),反用辛温之剂开表达邪(好比屋子里有苍蝇嗡嗡嗡,我不喷杀虫剂,我开窗赶跑你),逆流换舟,使表开则里畅,热去而痢停(中医是整体观念,体表和体内相互影响,不杀菌也可以治好病)。非善读仲景书之人决无此稻略也。 二、面肌颤动(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金树武医案:魏某,女,45岁,1987年4月25日初诊。自述右动侧面部肌肉颤动,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于汗出伤风而后突感右侧面部肌肉颤动(又是一个出汗后受风的教训!),项背强几几(脖子后背僵硬),右侧面部麻木,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时有自汗、恶风(桂枝汤证)、手足麻木等症。曾去某某等医院均诊断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服西药(不详)及中药镇肝熄风场、牵正散等不效。乃来我院诊治。检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颤动(风为阳邪,善行易变,虚人受风容易出现颤动歪斜等风邪的特点),无明显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风邪侵袭,营卫不和,分肉不利,筋脉失养(风扰乱了经络的气血,不能滋养肌肉筋脉)。仍以法风调和营卫,解痉舒筋为法。处方:桂枝15克 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葛根50克。服后吸热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风(喝粥发汗,避风!这两点很重要!)。6剂后症状大减。又因劳累汗出当风而复发加重,仍守前法治之,复投本方21剂,诸症痊愈。 (中医杂志1989;(1>:27) 按语:腠理不固(体表抵抗力差),营卫不和(经络的气血不和),致络脉筋肉失养,加以风邪扰动而发病,参以脉证符合桂枝加葛根汤证,用之果验。 三、睑废(重症睑下垂) 秦天富医案:赵某某,女,6岁,1984年10月10日初诊。其父代诉:思儿于三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风寒,当晚发烧,三日烧退后,遂发现双眼睑下垂(感冒发烧还有这种后遗症,什么怪病都有。。。)。经省、地等医院诊为“重症睑下垂”。口服维生素BI,间断注射新斯的明,仅有短暂之效,须臾复垂,且逐渐加剧(要赶紧治治了)。刻诊:患儿发育一般,舌脉末见明显异变,唯形气较弱(气虚)。只见患儿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偶或为了瞻视而以手指将眼皮扶起(孩子想:我也没失明,为啥老看不见东西。。。)。 余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服三剂,毫无效果(上眼皮对应脾,一般认为是脾虚中气下陷导致,看来也有例外)。细思之,眼睑乃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起之处,患儿初因受风,伤于太阳之脉,遂至太阳经输不利(太阳经气血不通),经气不振,故使眼险下垂(这段话有点像菩萨念经,看的人晕晕乎乎)。 以通阳疏络,调和营卫法治之,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6克,葛根10克(升发阳气)局限,枳壳15克(破气,行痰,消积),防风5克(增强祛风效果),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3剂,日1剂。药后明显好转,已能平目视物。因形气较弱,又以原方中加黄芪10克以复正气(徐文兵说现在的“速生黄芪”用到100克才有点效果,劣质中药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3剂。半月后其父来告,眼睑完好如前,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山西中医l 987;(4>115) 按语:本病临床多以脾虚气陷治之,然本案乃风入太阳(风邪进入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不利所致(导致太阳经不通畅),其依据乃是眼睑为足太阳经脉所起之处,此经脉辨证之典范也,果用桂枝加葛根汤取效,临证值得深思。 四、风隐疹(荨麻疹) 封万富医案:李某某,女,37岁,患荨麻疹数年,每日必发,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风时加重(发病时间提示有太阳表证),病发则全身肌腠不舒(这个症状很容易被忽视),经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虽为小疾,但病发时搔痒难忍,心中作烦,颇影响工作与休息。(我出个偏方。。。。。。。。。。。。。。。。。。。。。挠挠!) 辨证:腠理疏松,风入毛窍,阳气外泄。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防风15克。共服20余剂,基本告愈。(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4),44) 按语:本案辨证眼目一是痒疹逢汗遇风加重,二是发则全身肌腠不舒。为风中肌腠,扰于玄府(汗孔),太阳经脉不舒,病合桂枝加葛根汤证,故用之即效。 请注意以上病例仅供学习参考,不要根据病名生搬硬套方子,同样的病名可能病因病机不同,方药也不同。 【方诀】 桂枝加葛根汤证是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所以项背强几几。但有汗出恶风,是表虚。所以用桂枝汤减少桂、芍用量,加葛根,取其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 【功用】 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主治】 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
|
来自: ZHENGNS331 > 《中医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