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人生哲学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7-01
第一节理想人格:入世进取
与洒脱自如
在兼容并蓄宇宙观的基础上,陈献章建构了自己富有岭 南特色的人生哲学体系,其中居首位的、最引人注目的是理 想人格的铸造。
陈献章的理想人格,是一种有别于儒家、道家各自的理 想人格,而合圣贤、先知和诗人于一体的理想人格。这种理 想人格以入世进取与洒脱自如为内容,具体体现在:自然、自 在、自得、自立、自洁、有为,是既顺应自然,又突出主体 精神的价值体系。
陈献章的理想人格,突出的是一个“自”字。“自”,是
自然,是自我,是自然与自我的“齐一”。也就是敢于确认自 我,敢于进行自我完善、敢于进行自我完美,敢于由“得 道”、“会理”、“存诚”而达到“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 在我”,由与天地齐一,到超然于万物之上,“我大而物小 入世进取而又洒脱自如。
中国人素重理想人格的铸造。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是 孔子所倡导的“修己治人”,也就是把对自我的修养外化为对 国家治理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也就是说,儒家所 要塑造的理想人格,便是“内圣外王”。由于儒学自西汉以来, 一直成为统治哲学,故“内圣外王”,也便成为中国人的理想 人格。
与儒家不同,道家追求的是“返朴归真”,以“天地与我 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顺乎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合 一为最高境界,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无须刻意地人为地进 行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显然,道家的理想人格不可能是 “内圣外王”,而是“真人”的品格。
儒家,入世进取;道家,脱俗而超然。陈献章的理想人 格,则是兼而有之,即通过自身的修养,达到与天地万物一 体,入世而洒脱,进取而自如。
作为一代真儒、醇儒、大儒的陈献章,自必讲“作圣之 功”,讲“内圣”,其“静坐”便是进行内省、修行,“求诸 心”,要人“涵养至极,胸次澄澈”®。他把人的气节与修养看 得很重一
①《陈献章集> 第68页。
人无气节不可处患难,无涵养不可处患难。®
陈献章讲修养离不开儒家修养的理路——“由涵养以及致知, 先据德而后依仁”®。如前所说,陈献章的"涵养致知”,也就 是由静坐而致虚,即由去私欲而能静,由静而虚,而后体认 本体之心一;“得道”,而后在日用间得心应手,这涵养的过 程,克去私欲便是关键。然而,与儒家不同,他的“内圣”之 功,不一定落实到“外王”,不一定强求“功业”,而是无须 人为地顺应自然,即所谓''启勿助勿忘之训,则有见于鸢鱼 之飞跃;悟无声无臭之妙,则自得乎太极之浑沦”®。
入世进取与洒脱自如,构成陈献章理想人格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必须有主观能动的独立品格——独立的主体 精神和独立的人格,敢想、敢说、敢喜、敢怒。陈献章主张 “贵疑”,独立思考,不人言亦言,不以圣贤是非为是非,“孟 子聪明还孟子,而今且莫信人言”®。“在一番觉t#,一番长 进”中,铸造自我、建立自我。我,就是我;我,就是顶天 立地的我。从自得——自立——自信,又由自信——自洁—— 自乐——有为——自重。能自信,即对自身价值与自我力量 大胆肯定,故能积极进取,但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 追名逐利,洁身自好,敢作敢为,敢走自己的路而乐在其中。 在理想人格中,陈献章还强调了 “自重”,只有“自重”才能
①《陈献章集》第134页。 @《陈献章集》第】〇7页。
①《陈献章集》第107页^
②《陈献章集》第645页。
“自得”,正如《与董子仁》书中所言——
人一身与天地参立,岂可不知自贵重,日与逐 逐者伍耶?某奉别后更无他,唯一味守此,益信古人 所谓自得者非虚语。®
另一方面,主体精神与独立人格,又建立在“得道”、 “会理”的基础之上。“自得”即“以自然为宗”,“忘己”、 “忘形”、“与道翱翔”,而达到“真人”境界。故敬业但不那 么执著,进取但又十分洒脱,一切“感而后应,不感则不 应”,对世间的富贵、贫贱、功利、得丧、屈信、予夺,皆随 遇而安。故陈献章曰:
且如功业要做,固是美事,若心心念念只在.功 业上,则此心便不广大,便是有累之心。②。
陈献章所理想的具有进取而洒脱人格的人,是完美的人, 他有理想、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人不可无志”®,不论是 否在位食禄,都应有“庇四海”的大丈夫之志,®他能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往圣继绝学,为
①《陈献章集》第229页。
②{陈献章集K第27页.
③{陈献章集》第35页。
④《陈献章集》第281页。
万世开太平,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 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其分内也。®
不因自己不在官位而忘却要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社 会责任感,“四为”既是做人的“本分”,又是做人的最高理 想。而理想的实现则须建立在对事业的追求和矢志不渝的努 力的基础之上,不论那行那业也都如此。陈献章在《永慕堂 记》中说:
人各有所慕,仁者慕亲,义者慕君,士慕学,农 慕稼穑,百工慕能,商贾慕贸迁,无无慕者。慕之 至死而勿替,乃至形乎动靜,接乎梦寐,通乎幽明,
皆性之所发而为情,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此之“永 慕”是也,夫孰得而夺之!②
陈献章又认为,务实和践履的敬业精神,是实现理想的 支柱。一个人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必须脚踏实地去践履。故 陈献章教导学生务须做到“四要”:
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 要笃实。@
①《陈献章集》第139页。
②《陈献章集》第45页。
③《陈献章集》第135页。
这“四要”,既是陈献章为学之道,又是陈献章为人之道。
对人生的远大目标的追求,与自身独立人格的铸造,在 陈献章的理想人格里,被融为一体,他自己正体现着这种人 格。陈献章20岁参加乡试,21岁“中副榜进士”,而终生未 得晋身进士,但他“视平生不得意处如秋风之振木叶,零乱 脱落,无复芥蒂之迹” _®,不为仕途的失意而丨且丧,敢于面对 人生而走自己的路。Tfff当被荐受到皇上的器重时,他又不幸 卧病不起,母亲亦因思子而病倒。陈献章又一次面对现实,从 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家庭条件出发,上《乞终养疏》,谢官而回 原籍,致力于教育和创立学说。他似乎一直受着上天的不公 平的待遇,但一直能泰然处之。直至他学有所成,“自立门 户”时,又遭到了诽谤,可他仍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立一 家之说。陈献章正是这样以独立的人格精神泰然处世,遇事 不惊不喜,虽经受人生的种种磨难,但从不放弃理想的追求。
在陈献章的理想人格里,还有敢于追求自由、洒脱自如、 自得自乐的一面,他自己正体现着这种人格。他敢于抨击当 时由思想禁锢而带来的不自由,有诗曰:
金笼锁鹦鹉,山木纵斑鸠。
巧拙知谁是,天机不自由。®
又有诗曰:
①《陈献章集》第244页.
②《陈献章集》第511页。
今古一杯真率酒,乾坤几个自由身? 春风回首黄岩会,醉插花枝少一人。®
他追求
盼高山之漠漠,涉惊波之漫漫;放浪形骸之外, 俯仰宇宙之间。当其境与心融,时与意会,悠然而 适,泰然而安。物我于是乎两忘,死生焉得而相 干?②
他“平生不戚戚,衰老尤嬉嬉”,正如屈大均所说:“其风流 潇洒,油然自得,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这就 是所谓“不离乎日用而见鸢飞鱼跃之妙”。他“或浩歌长林, 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戴玉台巾,扶青玉 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 ®,忘形忘志地投进大自然的 怀抱,以求“自得”、“自信”、“自乐”的理想境界,其诗曰:
我梦名山为点头,名山到处有真游。®
陈献章“虽迹处山林”,但“其爱君忧国之心”,大概比
①《陈献章集》第556页。
②《陈献章集》第275页。
③《广东新语》第277页。
④《陈献章集》第883页〔《岭南丛述》第二十一卷。此外,陈献章还有大 量的诗,反映了他迫求“真乐”的愿望和事实。
@《陈献章集》.第592页。
“食禄”的官员们,还更强烈;陈献章虽爱国爱民爱君,但又 不事事执著,他顺乎自然而从中求乐,洒脱自如,其诗曰:
大块无心任去来,先生何事独兴衰。
生前只对一樽酒,死后须埋几尺灰。
处处花开狂雨损,年年春被杜鹃催。
白头襟抱胡为尔,得放开时且放开。①
自洁,又是构成陈献章理想人格不可少的内容。世人称 陈献章“豁达大度,不见小利”气地方官员因仰慕陈献章而 给他送白金、园地或其他,他“皆却不受”,清白廉洁,洁身 自好。他十分厌恶官场的贪风,告诫官员“知贪得之为害, 绝祸于未形,上策也。”③人应“清白永流芳”®。
正像儒家学说与道家学说在陈献章学说中,天衣无缝地 合为一体一样,儒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陈献 章身上也水乳交融般地融为一体,成为其所铸造的理想人格 的典范。他既爱国爱民、践履务实,富有历史责任感,又敢 于追求人生之“真乐”,投身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求 主客体的统一。
作为诗人,陈献章毫不掩饰地追求“狂”的境界,“放歌 当尽声,饮酒当尽情”,“白头无酒不成狂,典尽春衫醉一
①{栋献章集》第984页。
②《陈献章集}第874页。
③《陈献章集》第244页。
④{陈献章集》第394页。
场”®,有诗圣李白的豪气与品格。然而,陈献章的“醉”,非 一般人的意境,也非李白所能及的意境,他是“以心之玄为 酒之玄,举天地之元精,胥融液于醇醪(lao)之内,而以大 块为卮(zhi),万物为肴”®——此非常人之“饮”,故能“得 趣于心之氤氲”,诗人的意境已升华为哲人的意境。这就是陈 献章的“真乐”,“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其诗又言:
真乐何从生,生于氤氳间。
氤氳不在酒,乃在心之玄。
行如云在天,止如水在渊。
静者识其端,此生当乾乾。④
综上所述,陈献章的理想人格明显地包括了入世而洒脱、 进取而自如两个方面,他54岁被荐上京前,曾在《复江右藩 宪诸公》中有一段话言及自己的志向,实则是对其理想人格 的完整概括,曰:
悠然得趣于山水之中,超然用意于薄书之外,旁 求儒师,俾式多士,将.以培植化原,辅相皇极,以 无负于斯世斯民也。®
①.《陈献章集》第926页。
②《陈献章集》第926页。
③《陈献章集》第192 —193页。
④《陈献章集》第312页'
⑤《陈献章集》第138页。
正是陈献章所铸造的这种理想人格,驱动着岭南在明清 之际快步走出落后而领风气之先;这种理想人格,又成为孕 育岭南近代一代伟人的思想基础。在当今,^东的改革开放, 经历了风风雨雨,而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是因为广东人有 艰苦创业的主体精神,是因为广东人有一种顺应历史潮流、开 放兼容、洒脱自如、自得自乐的品格。可见陈献章所铸造的 岭南人的理想人格,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还起着一定的积 极作用。今天,重新审视这种理想人格,从中得到借鉴,对 重构现代人的理想人格,无疑是极有意义的。
第二节处世态度:“用则行”
与“舍则藏”
陈献章的理想人格,要“内圣”而不求“外王”,虽“入 世进取”,却又向往与追求“洒脱自如”,要人顺乎自然,随 遇而安。鉴于这特有的理想品格,决定了他的处世态度—— “用则行,舍则藏”。
“用”与“舍”、“行”与“藏”、“行”与“止”、“动’’与 “止”、“显”与“晦”,这是陈献章人生哲学中关于处世态度 所使用的几对范畴,常常对举而用。几对范畴的内涵也基本 相同,用在不同的地方,但表述着一个基本相同的意思—— 社会对自己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则自己也就采取两种相应 的处世态度。陈献章曰:
丈夫重出处,富贵如浮烟。行则为在田,止则
为在渊。®
进以礼,退以义,不受变于时俗。®
用则行,舍则藏。……时乎显则显矣,时乎晦
则晦矣。语默出处惟时,岂苟哉!®
所谓“进”,也就是“用”、是“行”、是“显”,即出仕, 被社会或当权者所用,个人的才华、抱负得到显露和施展;所 谓“退”,也就是“舍”、是“晦”、是“藏”,即退隐,被社 会或当权者所舍弃,个人的才华、抱负得不到施展。
陈献章以为,人处于世,有可能被重用,也可能不受重
用,这决定于“时”,一定的时机、时势 种连陈献章自
己也说不清的来自外部的必然性。“时”使你“显”——出仕, 你便“显、“时”让你“晦”——隐退,你只好“退”。是进 还是退,是行还是止,是显还是晦?惟有“时”所决定,孔 子的大弟子颜渊,才华出众,但也不能“为邦”出力,是进 是退,人不可强求。然而,不论是出于哪一种情况,都不要 受“时俗”所左右,敢于我行我素,我走我路。具体是说,不 管世俗如何,他人的态度如何,只要能“进”,受重用,便努 力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积极进取,去成就一番事业;如 被“舍”,不受重用,则藏舟南山,逍遥于山水间,去做自己 该做、也可以做的事情,外界的种种可以全然不顾。时予进, 绝不退;时予退,不强进。正所谓“世无我遗,安以隐为?世
①《陈献章集》第286页。
②《陈献章集》第205页。
③《陈献章集》第26页。
不我须,其隐亦宜”®。.这就是陈献章的处世态度。
“用则行,舍则藏”,并非陈献章的发明,它一直是中国 士人的处世哲学。《周易》即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的说法,孔子也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诗人白 居易亦曾形象地说明“进退待时”,曰:“大丈夫所守者道,所 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 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 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在中国的古代,士人作为一个知识阶层,没有独立的经 济地位,故不得不依附于统治阶级那块“皮”,其学识、才华、 抱负是否得以施展,完全取决于那块“皮”为他所提供的条 件,决定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机遇,这便是“时”。面对 社会对自己的选择,有的士人积极寻求机会,甚至“知其不 可而为之”;有些士人则“随而应之”,随遇而安,既不放过 一切机遇/但也不刻意追求;有些士人则是回避社会的选择, 而志在山水。陈献章在这三者中选择了第二种态度。
陈献章的一生,几度进退。他不放过任何举业、出仕的 机会,又能主动对应,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他曾先后被劝 和被荐进京,“时’’向他扑面而来,他曾逮住一次机会,在京 任吏部文选清吏司历事,虽职位低微,每天手捧案牍与众官 立于厅下,这本是个苦差,但他却勤于职守,表现出特有的 贤德,不负这“时”之所予。后来,被彭韶荐于朝廷,更有
①《陈献章集》第88页。
②《论语·述而》。
③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四五《与元九书h
出仕的机会,但鉴于当时的身体条件和家庭情况,他即主动 上疏乞归,自此隐居白沙,乐于山水,但并非出世,因陈献 章认定,“六经仁义沛江河”®。故当他花甲之年回首往事时, 很为自己能“攒眉”应世事而欣慰,有诗曰:
白沙先生六十年,脚头到处是青天。
几场世事攒眉应,千丈云根枕底眠。®
陈献章是那样豁达、那样大度,随时进退、行止,.不 “滞在一处” ®。他以为这便是顺乎自然,“贤人屈伸在道” $, “时止时行道与偕”®, “能进退以道”®。这合乎道而得“中 庸”,也就是“处事无所偏任”,不偏不倚,使刚者不偏于刚, 柔者不偏于柔。故陈献章说:
圣贤处事无所偏任,惟亲义何如,随而应之,无 往不中。吾人学不到古人处,每有一事来,斟酌不 '安,便多差却。随其气质,刚者偏于刚,柔者偏于 柔,每事要高人一着,做来毕竟未是。盖缘不是义理 发源来,只要高去,故差。自常俗观之,虽相云泥,
①《陈献章集》第471页。
②《陈献章集》第432页。
③.《陈献章集》第192页。
④《陈献章集》第249页。
⑤《陈献章集》第645页。 ®《陈献章集》第158页。
若津以道,均为未尽。®
陈献章进而指出,既要做到“随而应之”,则须“理会气 象”,审时度势而后用自己的言行去体现,曰:
学者先须理会气象,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此 言最可玩味。言语动静便是理会气象地头,变急为 缓,变激烈为和平,则有大功,亦远祸之道也,非 但气象好而已。®
“理会气象”,审时度势,才能驾御事态的发展,使事业成功, 又能使自己避于祸难。在这里,外部的条件一-“气象”的 好坏,被置于第一位,但同时没有忽略人对气象的“理会”—— 主体意识对外部条件的把握。“非但”二字,体现了陈献章在 处世态度上仍然追求主客体的统一。
因而,陈献章的“用则行,舍则藏”,并非是一个宿命论 的命题。陈献章虽有时也讲“天命”,说什么“禄位升天原有 命”®,但又曰“禄尽休言命,愁多不为亲”®,“菊残尤可对, 人老不须嗟” ®。“进退以道”,顺应自然,但陈献章又敢于与 命运抗争,非常强调事在人为,“人有善愿,天必从之”®。这
①《陈献章集》第157—158页。 @《陈献章集》第159页。
③《陈献章集》第641页。
④《陈献章集》第387页。
⑤《陈献章集》第395页。
⑥《陈献章集》第277页。
显然同东晋陶渊明所主张的“乐天安命”大异。
无可否认,正是“用则行,舍则藏”的处事态度,诱发 出一批“失宠”的知识分子走向“采菊东篱下”的隐居。隐 居可使人消极、沉沦,由万念俱灭而成为隐士;隐居,又可 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索,去创立学说。“用则行”,无疑是 积极的、进取的、入世的,而“舍则藏”是积极还是消极,关 键在“藏”字上,如何“藏”,即决定着“舍则藏”的性质。 陈献章的实践,说明他所取的是积极的“藏”。他隐居后虽也 过着洒脱自如的生活,但他“心无一日不在天下国家”®,时 ·刻不忘做人的“本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_。可见在“退”、“舍”之时,陈 献章还继续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开拓前所未 有的事业——创立一个能跨越岭南的岭南学派——江门学 派。在陈献章看来,人应该有成就、有作为,不管各人的 “进退”之路如何不同,曰:
夫士能立于一世,或以道德,或以文章,或以 事功,各以其所长。其出处语默、进退去就不能皆 同,亦不期同也。③
在陈献章的人生哲学里,“用则行,舍则藏”,是一个包 含着积极意义的命题。其积极性尤其表现在它使人敢于走自
①《陈献章集》第874页。
②《陈献章集》第139页。
③《陈献章集》第154—155页。
己的路,“不求异乎人,不求合乎人”®,不强求功名与富贵, “人生几何,徒以难得之岁月,供身外无益之求?”®
陈献章对世间的事,有着自己独立的看法。他对当时社 会的腐败、暴力、战争,以及人的道德沦丧等不良现象,十 分厌恶,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但愿有朝一日,天上的银河倾 泻下来,冲洗了人间的污秽,使大地童“清”,其写湖西八景 之一的《大流垂玉》诗,即寓此意曰:
大流无比奇,偶值银河倾。
愿回银河流,免与世浊并。
一洗日月光,再洗天地清,
何止天地清,万世无甲兵。③
陈献章处事总有自己的主张,“出处语默,咸率于自然, 不受变于俗” ®。他赞赏“慷慨自任,不能吞炭为哑以取容于 时”,而敢于“大声长鸣于仗马间”的处世态度®。当时,士 人多热衷功名,希冀由“举”而“仕”,以进于荣华富贵。陈 献章却不“吞炭为哑而取容于时”,他虽不一概反対举业,也 参加过乡试、会试,但他并没有强求,在几经周折之后,已 至于淡泊。当他42岁第三次参加会试下第时,众人“戚戚”, 他却“大笑”,实把功名置之度外。他有诗自嘲曰:
①{陈献章集》第88页,
②C陈献章集》第622页。
③《陈献章集》第719页。
④C陈献章集》第加9页。
⑤《陈献章集》第195页。
天下功名无我关,只缘我自爱江山。®
又曰:
影响何劳空说梦,功名真个不如闲。
何人解脱葙芦缠,跳下渔矾共钓竿。®
陈献章算是把功名看透了,视之为对人的一种束缚,“高人谢 名利,良马脱羁鞅”,“辞名利如马之脱羁鞅”®,只有从中解 脱,才可获得人生的“真乐”,故他敢“一笑功名卑管晏”®。 他不仅自己不去追逐,并以为士人们苦苦追求功名,十分可 悲。在《与廷实主事》69则之第22则中,陈献章为“不得一 第而死”的友人痛借,曰:“文祥兄弟继逝,甚可悯也……文 祥始从湖西游,颇见意趣,后为仕进累心,遂失其故步,至 不得一第而死,是亦命也。夫人生几何,徒以难得之岁月,供 身外无益之求。弊弊焉,终其身而不知悔,惜哉!”®自己的 儿子景阳迫于无奈而应举,年仅40即离开人世,他更悲痛不 已,作《哭景阳》诗二首,其一曰:
诘.代(yi)为楹四十秋,才醒一梦便长休。
①《陈献章集》第648页。
②《陈献章集》第432页。
③《陈献章集 >)第738页。
④《陈献章集》第471页。
⑤《陈献章集》第169页。
名.登鼎甲死亦枉,老抚诸孤病只愁。®
“学而优则仕”,举业所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是因它可 使人一夜间由布衣而为高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事实 上多数人在为举业而“十年寒窗”,甚至“数十年寒窗”,结 果一事无成。举业使多数人葬送了美好的青春,枉废了自己 的一生,更甚者则是有人为举业而至疯、至死。在那样的年 代里,陈献章的“用则行,舍则藏”的处世态度,对于热衷 于举业的士人来说,未必不是一服清醒剂,其积极的社会意 义便在于此。
当然,“用则行,舍则藏”的处世态度,毕竟是把自己置 于社会之外,被动地等待社会的选择,故难免含有消极的成 份。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热切地、千方百计地宣传自己的 主张,积极地争取社会对自己的选择,这同陈献章的态度相 比,陈献章自然显得格调低了。无须讳言,陈献章或多或少 要避开政治风浪,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始终敢于大胆地面对激 烈的社会矛盾,其诗曰:
举俗无与同,天随梦中语。
今夜不须归,前溪正风雨。②
湛若水解释说,“遂言举世之人无可与同者,惟有天随子可与 之梦中语也。且前溪风雨如此,则今人可以不归矣。风雨以
①《陈献章集》第646页。
②《陈献章集> 第727页。
喻时,盖伤时而欲避世也”®。
陈献章这种知己难觅、风雨须避、“用则行,舍则藏”、孤 芳自赏、冷眼看世界的态度,既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进行自 我保护的一种“护身符”,又不能不说带有一定的消极性,它 使知识分子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现在,陈献章的时代已 经过去,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比任何时代都显得更 有价值,现代社会呼唤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实现 自身的价值,故一方面社会应为知识分子提供良好的环境与 条件,而另一方面知识分子贝j应努力为社会奉献、为社会效 力。
第三节人生态度:半醒半醉与半梦半觉
陈献章的人生哲学,以“入世进取”与“洒脱自如”为 理想人格,以“用则行”与“舍则藏”为处世态度,而二者 又都以其“半醒半醉”的人生态度为基点。人生态度,是陈 献章全部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和核心。
人生态度,是要回答人该怎样活着,故是人生哲学的一 个部分,是同整个宇宙观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同样,陈 献章的人生态度,是同其道不离物、虚实相参的宇宙观相伴 而生的价值体系,是一种别具特色的人生态度——“半醒半 醉”、“半梦半觉”。

陈献章曾在《·喜黄在登科》诗中戏称黄在是“半醒半醉 一儒巾”®,其实此语道破了他自己的人生态度一“半醒半 醉”,这是一种与一般儒生积极进取、十分入世不一样的人生 态度。
陈献章一生喜爱“杯中物” ——“酒”,“对雨一樽须强 饮”®,“夜来极饮花神喜”®。他爱“饮”,尤爱“强饮”、“极 饮”,尽情地饮,开怀地饮,故其诗常言“醉”,但他没有 “全醉”,也不真醉,而是“半醒半醉”。正如其诗《次韵张廷 实东所寄#见寄》十首之五中所说:
放倒琼林半醉间,半留醒处著江山。
病来只有冠裳在,不带朱门一事还。④
“半醒半醉”,关键是个“半”字。陈献章以为,人不能 活得太实在,故不能不醉;但人又不能不清醒地面对现实,故, 不能全醉,半醒半醉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他自己一生曾几 回应举,几回落第,只有一次为官,但时间不长。在漫长的 一生中,他怀才不仕,长期过着隐居授徒的生活,但又不拒 绝同达官贵人酬酢,乐于同他们书信往来,“细说平生志业”, 且心中有君有国,“凡身犹在有无中”®,既隐非隐。他有诗曰:

江山几处堪还我,泉石边头合有人。
高著一双无极眼,闲看宇宙万回春。®
又有诗曰:
欲觉未觉梦中梦,有形无形身外身。
喜逐悲来呼不得,曾孙前拜太夫人,
陈献章把人生看作一个“睡”字,“静坐”也就是“坐 睡”®。他自称“三十年来办一眠”,但“白头我亦人间睡,不 是桃源洞里天”®。眠是眠,但并非在世外桃源中眠。陈献章 承认世界的真实存在,人不可能全然超脱,故只得“半留醒 处著江山”。隐居,“厌见乾坤多事在,纷纷万有不如空”®; “练空”,欲要去求“空”,但又不可能摆脱尘世的困扰,有如 “红尘飞上钓鱼肌”®。完全离开人世间绝不可能,那只能与现 实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卷入激烈的角逐,于是便在“月出 时”“观溟”。陈献章就是这样的人生态度:既要凭着“明”, 又向往着“溟”;既“辟”,又“阖”;既“张”,又“弛”;既 “有”,又“无”;既“虚”,又“实”;既“觉”,又“梦”;既 “醒”,又“醉”……其七绝《次韵顾别驾留宿碧玉楼五首》,

集中地表述了这一人生态度,诗曰:
白云沧海共悠然,病榻年深别驾眠。
领略可胜诸老意,一帘疏雨对江天。
信宿留公岂偶然,山中麋鹿避人眠。
乾坤多少登临意,一洞天深一洞天。
一弛一张皆自然,嘉宾未醉主人眠。
两鸠相对山楼午,唤得晴天作雨天。
不相同处是相同,三十年来办一眠。
何处白云堪作雨,白云封断白龙天。
勾引渔郎恐未然,桃花岩下笑人眠。
白头我亦人间睡,不是桃源洞里天。
如有学者所指出,陈献章“实一爱睡之人”,“无论在云 下、在艇中、在山间、在山斋、甚至在'杜门不出潜心道 学’之碧玉楼,皆有诗记睡,集中以'睡’为题甚多,而是 醉是睡有时又难以分辨:
小睡正酣童子问,公今是梦是醒时。”®
陈献章把人生看作“欲觉未觉”、“梦非梦’’,故“梦”同 “醒”,便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人生内容的组成部分。因而,关 于记梦的诗,占其诗的比重不少,仅以“梦”为题的诗即有20多首,描写梦境成为白沙诗的重要内容。“白沙记梦之作、 记梦中已成之诗,续梦中未成之句,无非进一步印证其重视 梦境。”①
在陈献章看来,人生即梦,梦即人生,“人世万缘都大 梦” ®。梦是真实存在,“梦亦是真真亦梦”®,“梦失形躯梦即 真” ®,也就是说,当人们进入忘形的梦境时,梦已非梦、非 虚幻而为真,故又说“当说梦时都是梦,未逢真处更求真”®。
梦,确是正常人生活中不可或少的内容。现代科学已经 开始揭开梦的奥秘,梦无非是人在睡眠时大脑继续工作所产 生的现象,然而,现代科学却未有进一步揭开梦的一切的谜, 譬如,为何会有种种离奇古怪的梦境?陈献章也是沿着其宇 宙观的理路去探究梦的奥秘,由是认定梦是天人感应的i种 形式,其曰:
古今幽明一理,人之所见则有同异,感而通之,其梦也耶?其非梦也耶?
梦既是一种感应,当然有几分神秘,但陈献章更多的是把这 种感应作为一种真实,作为其真实人生的一个令人向往的领 域。在梦中,他会见常常思念的已故或未故的亲友;在梦中,他赋吟句,成不朽之篇;在梦中,他得到预感和征兆,“予 平生梦持异者,必有征于事”®,《梦记》二则之二记述:
三月二十七曰,碧玉楼午睡,梦出贞节门外。大 水,一老人抱衣浣于前,歌曰:“法好人莫传,衣好 人莫穿。”良久,又歌曰:“西子蒙不洁,掩鼻过者 疾趋而争先。虽有恶人,斋戒沐浴,被服明鲜;以 祀上帝,执侍周旋,与世骈肩。”吁,是何梦耶?将 有应于后,早为之兆耶?抑梦幻虚无,同异端之说,从而稽之,因妄求妄不可耶?姑记于此,以俟明者决焉。@
陈献章正生活在“法好人莫传,.衣好人莫穿”,好坏不分、是 非不明的时代,其德行与学识,未被世人所认可,而怀才不 遇委屈终生。这似是应验了他的梦。
陈献章更多的是以梦来寄托他的理想与追求,把现实生 活中难以实现的一切,寄托于梦中。他曾记述——
八月八夜忽梦玉宇无瑕,碧云灿烂,南斗下大 书八字,云:生生生德俊逸超全,下有四人面西而 行,或隐或见,……

梦是幻,也是真,亦幻亦真。玉宇无瑕,人心不邪,社会长 治久安,这在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当时,无疑是陈献 章的一种梦幻,但却也是他的真实的理想追求。
可见,陈献章的人生态度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不仅在醒 时,即使在梦中,也时时有所反映,他的《梦作洗心诗》,同 样有理想境界的追求。其诗曰:
一洗天地长,政教还先王。
再洗日月光,长令照四方。
洗之又日新,百世终堂堂。
多么崇高的理想追求!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把握自己的命 运,更无力改变周围的一切,故不得不寄希望于借助一种异 _己力量,使人人洗心.一'由去掉自身的物欲,到去清除世间 的一切污秽,使玉宇澄清、日月生辉、天地长久、社会安宁。
另一方面,陈献章的人生态度也很超然,通过记梦反映 他对佛道的超然境界的追求。他常梦游佛道圣地,如梦中于 罗浮骑青牛“过铁桥”,手拿“千仞飞云”®,“翩翩复翩翩,天 生我亦仙”梦见长髯道士“用一囊贮罗浮山遗予”他梦 游衡山——

梦游衡山,遇南极数老人来过,却须先生作主,
与诸老对酌,洪崖、寿崖在旁歌诗以侑觞,合坐皆 喜,予以诗一首识兴云:
“衡岳去天能几何,一株松下月明多。
南极老仙骑鹿过,一瓢斟月两崖歌。”®
他梦游天台——
路入天台第八重,洞门刚与赤城通。
脚跟点到虹桥下,一笑那知是梦中。@
陈献章的梦,确实到了忘形,有如庄周那样竟然到了分 不清是“梦”还是“非梦”,分不清是庄周还是蝴蝶的境地。
半醒半醉的人生态度,产生于陈献章对当时社会的黑暗 与腐败的反抗。一方面是他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 感,一方面却是社会不为他提供施展才华与报效社会的良机, 在这双重的压力下,陈献章只好选择一种半入世而半出世的 轻松的活法,以化解压力,又不违其为人的宗旨。应该肯定, 陈献章半醒半醉的人生态度,其主流是积极的,当然不排除 其中存在消极的因素。
此外,半醒半醉的人生态度,还与陈献章生死观紧密相 连。陈献章十分坦然地谈论生死问题,曰:
I陈献章集》第648页。
《陈献章集》第58.1页。
人生若浮烟,为君语如是。® 人生如朝露,死亦同蛻蝉。② 人生如逝水,花发见南枝。®
在陈献章看来,人生既如梦,又如东去的流水,如瞬间即逝 的“浮烟”和“朝露”;人有生必有死,死也不过像秋蝉蜕壳, 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外乎道物的一场变化,任何人在所难免。 其《梦观化,书六字壁间曰,造化一场变化》诗中道:
孔子曳杖歌,逍遥梦化后。
我梦已逍遥,六字书在牖。
圣愚各有尽,观化一遭走。
问我年几何,春秋四十九。
死生若昼夜,当速何必久?
即死无所怜,乾坤一刍狗。
湛甘泉在(〈白沙子古诗教解卷之上》中解说道:“此诗先生梦 观化而作,引孔子梦化之事而言己之梦观化六字在壁,虽古 今圣愚不同,其归尽一也。盖死生者昼夜之道,大数既速,何 必欲久,况人物如天地之一刍狗耳?死何足怜哉!观于此诗, 先生深明昼夜之道、夭寿不贰者矣。”⑤把人人不可或免的生与死,视为一种如昼夜更迭般的自然变化,那是何等之自 然,何等之迅速,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也无须强求。这 是一种不厌生也不惧死、视生死如一、顺乎自然的生死观。他 在《祭黄君朴文》中,进一步明确地说:
大块无心,孰夭孰寿?消息自然,匪物有咎。委 变化于浮云,达荣枯于疏柳。①
陈献章顺应自然的生死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科学 还不发达的时代,生死之谜没有解开,人们对自身生命不可 能有科学的认识,能够把生死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否定人格 神的主宰,这应该说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当然,顺应自然 的生死观,也给陈献章的人生哲学添了几分“宿命”,使他有 时也不得不认“命”,自叹“吾曹生分薄,于福敢求全?”®但 他终究没有走到宿命论。他以为:
事柷成败我当算,天命去留人得知。®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陈献章相信,人们从“自得”中觉悟的主体精神,能把握 “成败”的机遇,能掌握“成败”的命运。他几十年一直同病
《陈献章集》第hi页。
《陈献章集》第360页。
<陈献章集》第403页。
《陈献章集》第277页。
魔搏斗、与命运抗争,正是坚信其“善愿” “天必从之”。为 给母亲送终以尽孝道,他不希望早死于母亲,但并非怕死,当 母亲去世之后,他以为心愿已偿,生死也无须强求了。
无须讳言,陈献章在晚年比较消极厌世,这说明陈献章 的生死观同其宇宙观一样具有多元性,而且是变化发展的。
晚年的陈献章,由原来的“半醒半醉”,变得“有酒终日 醉”®。他那颗“赤子之心”,经过几十年的磨难,变得脆弱, 以至破碎,常感到有无尽的“忽依依”的“愁思”,而再无 “佳句”,又自叹一生无所建树,“自觉笔意凡近,终不能传 远”,“平生亦未有可倚仗处”@。他常把自己比作行将落下或 已经落下的“斜阳”、“落晖”,深感日薄西山,而没有“夕阳 无限好”之感。他伤感,他惆怅,其诗曰:
昔曾寄住长安寺,潦倒沧溟梦不回。
何处思君还有梦,青山斜日两徘徊。③
又曰:
中秋悲迹扫,愁思忽依依。……大块终同尔,谁 能驻落晖?®
又曰:
衡岳千寻云万寻,丹心难写梦中心。 人间铁笛无吹处,又向秋风寄此音。®
他甚至厌世,曰:
烟霞脚底真曾到,岁月人间颇厌多。@
又曰:
我欲与君同辟谷,不携妻子往沧溟。®
长髯遗我一囊山,铁桥流水非人间。
我今决策山(指罗浮山-—笔者注)中去,踏 断铁桥无路还。®
他甚至对人生全然绝望,其《与旧生陈魁》二则之一曰:
生既绝望干我矣,我更望于何人?惟日孜孜,毙 而后已。生与我皆然,复何道哉?®

陈献章流露了厌世,而没有坦露厌世的原因,从其大量 的诗文所反映的思想看,原因或许有如下方面:一是,出于 以为“死生若昼夜,当速何必久”,既然气数已尽,又何必强 留人间?二是,以为“朝闻道夕死可矣”,既然“作圣之功” 已成,那死也无憾了;三是,“门静客稀”的晚年,深感当年 的梦已难圆,且病与贫对他的折磨,扭弯了他的个性,改变 着他原有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母亲去世之后,陈献章中 风,“左手足不仁,寸步不能自致”®,更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 心。
可以说,晚年的陈献章,内心十分痛苦,生活已把他折 磨得到了“无以自遣”地步,他也坦然地向他人诉说:
近苦忧病相持,无以自遣,寻思只有虚寂一路,
又恐名教由我坏,佛老安能为我谋也?付之一叹而
已。②
又曰:
但年来益为虚名所苦,应接既多,殊坊行乐耳。 亚生只有四百三十二峰念念欲往,亦且不果。男女 一大俗缘,何曰可尽?虽云道无疑滞,其如野性难 拗,寻欲振奋一出,又未能也。®
《陈献章集》第853页。
《陈献章集》第233页。
《陈献章集》第239页。
这充分反映出陈献章既要入世——求“名”,又要出世——行 “乐”,二者难以兼得,这一人生中难以解决的矛盾确实使他 十分的痛苦。
综上所述,献章的人生哲学是多元的、矛盾的,其中 积极上进的方面,值得后人发掘和弘扬,但我们也应敢于正 视其中的消极方面。因为,陈献章毕竟是人,不是神;是古 人两不是现代人。其生死观和人生态度,不可能建立在科学 的基础之上,其中的不足和局限在所难免,后人不必苛求,也 不必为之难过。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从 中获取必要的借鉴和启迪,正是史学工作者的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