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登箬岭隋唐古道

 舒溪河畔 2018-07-01
 
 

 
 
   我曾两次徒步行走箬岭隋唐古道:一次在20131231,下午半天;另一次是2015523,大半天行程。现在就把两次情景跟朋友们分享分享。

 

                     年末登箬岭隋唐古道

 

    2013年最后一天登箬岭。

    午后12点半,天气晴好,气温回升,然谭家桥西文村口却能看见其村后大山今冬第一场大雪。

    村后横躺着长方桌大小的隋唐古道字样石碑,接着就是清一色的石板古道(据说,早年石板古道从茶林场进入西文村开始)。

    此时,已先我进去一队青年男女,还举着导游旗。近前打听才知,游人系东黄山(上海茶林场)的上海客人。

 
 

    开始有一段较陡的山路,我很快便超越了那帮年轻人,选了个僻静之处,将身上衣裤脱得只剩单衣单裤,用塑料袋一包藏起,随即轻装上阵。

    先是七里庵(骑龙庵),后至八里岗,中间还有一处茶叶基地和一条水泥路面向南北延伸。这之后便进入了两边都是密林,隔三差五就有那么一处破败的石屋与亭子遗址。

 
 

    大约一个小时的上山路后,便进入了围着大山转绕的平坦石板路,右边大山,左边陡峭的斜坡,二每一个弯道里气温挺低且白雪皑皑,少有人迹。我大致数了下共有28个弯道。

    到达箬岭关(西箬岭),当地人称为“大观洞”时,时间为1445分,即上山花了两个小时一刻钟。接着前后用了15分钟拍照。从北边黄山区一侧看,白茫茫、阴森森、寒气逼人;穿过大观洞为歙县许村南边,只见阳光灿烂、暖洋洋。洞口处较为平坦,其间还有供奉汪华牌位,因有香火残留。洞口南向左边同样有一条通往东箬岭的旌德。所以说箬岭关,一关通三县。

    因年代久远,拍了两块碑文都很模糊,北边洞口上方显然写有洞名,也因模糊没有拍;洞内中间一侧还另有一洞,估摸着有10个平方大小,匆忙中给忘记拍照,另一侧是否也有什么,同样是忽略了。但从汪华牌位处遗留散文中左右述说,不知是指洞内左右还是指洞外左右。洞的南北部都有路通向洞顶,洞顶尚留歙县1997年所立界碑。

    15点开始往回走,此时因没有活动,身感寒冷,于是,凡无积雪路况,就一路小跑起来,抵达西文村是17点,即下山花了两个小时。

    当地人说,到大观洞有25里路,大观洞到歙县许村也有25里,大观洞到东箬岭25里。那我往返大观洞和西文村便有50里路。一般说平路一小时10里地,50里地则需要5个小时,我50里一个来回用了4个小时零一刻钟(岭头拍照用去15分钟除外)。算起来,如果不是轻装上阵及下山带小跑,5个小时也少不了。

    回头路上,遇见一个挖冬笋的歙县人和下套捕获野味的西文人。顺带问起那帮年轻男女,都说只走了一半就返回了。

    年末登箬岭隋唐古道有感二则——

            一、箬岭关(七绝 仄起新韵)

            岁尾年终冬暖日,

古塞关下踏歌声;

向阳日照背积雪,

南北相通大观明。

            二、梦回古道(七律 平起 新韵)

             

             仙人尘掸兰花指,

             一洞通达数县津;

             古道依稀号角动,

             山门偏窄化装侦。

             泥胎汪华真菩萨,

             疆场神威慰六坤;

             佛座骑龙千代传,

             瑶池春虎万年频。

附:相关传说故事两则

 

1骑龙庵

自潭家桥镇西文村岭脚沿古官道上行一公里处有座古庵,此庵名叫“骑龙庵”。

古时候,箬岭山下西谭、文雅一带,有一年秋季大旱,两个多月没下雨,庄稼干死,人也快没水喝。箬岭山上有个老和尚见百姓这样受苦,就派一个小和尚拿着竹筒到山岔九龙潭打水引龙出洞施雨。

小和尚到九龙潭后,用一根很长的绳子,一头把自己腰部捆好,另一头牢牢地栓在树上,然后慢慢地爬下深潭去。下去时,听到潭里呼呼直响——老龙的呼噜声。小和尚轻轻地用竹筒在潭中打起一筒水,立即轻手轻脚爬上来。爬上深潭口后,在深潭口处点燃一柱香,在此柱香上捆上一块生铁,接着解掉自己身上的绳子,手拿那一竹筒水飞快往回跑。等到香火烧断,生铁就掉进深潭。生铁落水声音惊动老龙王。老龙王发现龙水被偷,马上派一条小龙呼风唤雨前来追讨。小和尚刚跑到箬岭脚下,看到后面瓢泼大雨直泻而来,天上有一条黑旋风似的东西直扑而来。老和尚见状立即做了个手势,小和尚心领神会,马上飞身一跃骑到龙的背上,驾着小龙在旱地一带盘旋,“借”龙降雨,小和尚看看旱情已解,才将竹筒里的水倒掉。小龙见状,“龙水”追讨无望,猛地回头向九龙潭飞去,小和尚不慎被摔了下来。不久,小和尚就因伤势过重而去世。

后人为纪念这个小和尚舍身“偷水”引龙降雨的义举,就将箬岭山上的这座和尚庵取名为骑龙庵。

2箬岭遇仙

箬岭,位于黄山东南侧,是黄山四十四岭之一,岭上箬竹丛生,故得此名。

从前这里没有道路可通,岭也就不出名。到了隋代末年,有位越国公集资开拓了登山道路,从此便成了皖南池州与徽州的往来大道。岭头上有巨石砌成的雄关一道,岭南为歙县,岭北为太平县,东侧有路通往旌德县。古代这些山道均铺以石阶。箬岭极为雄峻,高达四百八十仞(每仞八尺),与天都、钵盂诸峰遥遥相望。登岭远眺,广阔的徽州盆地和新安山水尽收眼底。岭之南北,均盛产“黄山毛峰”、“黄山绿茶”,驰名中外。

岭上昔有骑龙庵,为僧文斋炼道与坐化处。在青屯公路未开之前,箬岭是“挑徽州担子”的必经之路,徽州的名产—雪梨,通过箬岭挑往太平县、池州府等地;池州的名产—鳜鱼,也是从这里挑往歙县、徽州府等地。当地群众说得神奇:徽州的雪梨必须挑过岭,才香脆味甜;池州的鳜鱼,也必须挑过岭,才香美可口,后来成了有名的徽菜“臭鳜鱼”。

相传,很早以前,岭南许村有个名叫许春虎的后生,他挑一担雪梨从村里一肩一肩地打着杵,往箬岭头上挑去。说来也巧,后面忽然走来一位人品不俗、身材苗条、发堆乌云、衣着鲜艳的少女,姑娘姿态秀美,气派天真大方。她背着一篓香气袭人的山菊花,轻步如飞朝岭头直奔而去。一股清风从春虎身边吹过,从她身后花篓里散出一种异香,使人迷醉。

许春虎猛一抬头,见姑娘从自己身边擦过,心中既惊且喜,只觉一阵热呼,他心中妄想:这寂寞的深山,若得一个相伴,该有多好。遂冒昧地喊起来:“姑娘请等等,是不是过岭的?”

姑娘忽听后面挑担子的青年喊她,立即停步回过头来看了看,并大方而又含笑地答话:“是呀!你是往哪儿的?”“我也是过岭的,一道走好吗?”小许一边大步往前追赶,一边与姑娘攀谈起来:“你家住什么地方?”“家在岭头住,草屋门南斜;我奉双亲命,来此采菊花。”姑娘脱口答以诗句。“请帮忙带带路好吗?”“我走路很快,你能跟得上?”“男人跟不上女人,那才怪呢!”“看样子是初次过岭喽?”“是的,我从未出过门。”“那你知道这岭有多高吗?”“听人说不过十里高。”“十里?便宜了你!”“我愿听你说说有多高。”姑娘挥着她那长长的玉臂,朝遥空一指说:

云雾时飘荡,箬岭高万丈。

仙鸟飞渡难,登临是好汉。

姑娘缩回玉臂,对青年小许调皮地说:“看你这付蠢样子,又挑这么重的担子,怕是难翻过这道岭了。”“能翻过去又怎样说呢?”小许心高气傲答道。

“由你打个什么东道!”姑娘心有成竹。

小许应着,“我的要求也不高。”

“那就请你说说看?”

“在你家住一宿,心满意足了。”

姑娘听罢,满口答应。许春虎得寸进尺地再问道:“你说话能算数吗?”“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只怕你这副重担挑不上岭了!”

小许表示他的自信和决心:“打一杵来过一肩,不怕箬岭高如天。今宵定到你家住,不算英雄亦称仙!”

两个青年一边走着,一边说着,一边笑着。冷不防,从路旁森林间闯出一只山猴来,龇牙咧嘴,眼如流星,把姑娘与春虎吓得魂不附体,脸热腮红。猴子唧唧向他俩叫了几声,好像是问:“你们两人在这儿说什么悄悄话?”而后定了定眼神,又奔回林中去了。姑娘背着花篓,两条健美的长长玉腿迈着矫健的步伐,踏着云雾,踩着苔痕,如轻燕展翅,往岭头疾驰而去。

春虎在后面,打一杵、换一肩,艰难地攀登着,哪里跟得上姑娘的踪影呢!姑娘走走停停,有时回头朝小许看看,见小许汗流如雨、气喘似牛的样子,不觉“噗哧”一声笑了起来:“好一个打一杵过一肩,不怕箬岭高如天的英雄,怎么这会子跟不上、狠不起来了呢?”小许一听,很不服气,心想:“我是男子汉怎么连个女人也跟不上了”。因此,他虽挑着重担喘着粗气,仍然跑得很快,一直紧跟在姑娘的后面,相距不远,可也蹊跷,就是赶不上她,待小许快赶到时,姑娘又迈前了几十步。更奇怪的是:这道箬岭,本来只有十里路长,可是今天却变成了“橡皮岭”,越走越长,越攀越高,怎么也攀不到顶了。

许春虎眼看就要到达岭头,只见那姑娘的一只脚向云雾踏去,岭头的石阶就从她的脚下级级上升、层出不穷,看不到顶端和尽头。待小许好不容易快追到时,那姑娘又用脚朝空中踏去,石阶接着增添。就这样连续多次,真的把个许春虎累得招架不住啦。

姑娘却在前面调皮地讥笑说:“打一杵,过一肩,不怕箬岭高如天!”说得小许面红耳赤,又羞又愧。长途的追赶和重担压肩,小春虎今天被这位姑娘折腾得精疲力竭,只好丢下担子,躺到路旁休息片刻,谁知这一躺,人就昏过去了。这时姑娘一见,心生怜悯,仔细看看小许已不省人事了。

姑娘急中生智,立刻飞步跨上岭旁一座高峰,采来一株“还魂草”,这草生在悬崖峭壁,能医不治之症,可以起死回生。姑娘将药携回箬岭,她用嘴嚼碎,然后用舌尖喂进小许嘴里,让其咽下。顷刻间,见效果了,真是药到病除,胜似仙丹。不一会功夫,小许醒过来了。

姑娘见春虎脱险,便又登云踩雾而去,逐渐消失于碧落晴空,她回眸俯视小许时,留连不舍,可恨天凡有别,不得久留,遂向他丢下四句情话:

我是瑶池一侍女,偶来人世戏凡童。

劝君莫坠青云志,来岁今朝此地逢。

许春虎苏醒后,已不见姑娘的仙容玉影了,只留下四句情话在空中回荡;还有那满篓山菊花,清香四溢,令人欲迷。小许凝神眼前,那耸入云霄的层层阶梯已经消失,再看看自己身卧的草丛,早已是箬岭顶端。他这时才恍然觉醒,刚才那一眼看不到顶的重重云梯,原来是那位姑娘假设的迷人幻境。春虎从草丛中爬起来环视四面时,更不见有什么茅舍人家,只有那满山的箬竹迎风摇曳。

从此以后,“打一杵、过一肩,不怕箬岭高如天”的豪言壮语和那“箬岭遇仙”的神奇故事,一直流传在大江南岸和黄山周围各地。













 

再登箬岭隋唐古道

提起箬岭古道,耳闻有箬岭、隋唐古道、徽青古道、徽宁古道之称。这条路由黄山区东黄山西文村上行、横行、下行至旌德白地镇高甲村,全长约有五、六十里。2015523日这天,我们一行人8点从西文村上岭脚上山,下午两点到达旌德山脚旌歙古道停车场,整整六个小时。

箬岭关,顾名思义为箬岭的关卡,它同天星洞一道依托箬岭天险,形成了古徽州对旌德、太平的箬岭天然屏障。箬岭关地势险要,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时,正是有了这道屏障,才把“长毛”们围困在旌德多年。自古以来这里都是官府收税纳捐的关卡,也是徽州府防止旌德叛乱流民混入徽州的关卡。

箬岭关位于歙县城北约30公里处,是歙县北面交通路线控制点,为“府治”屏障海拔998米。1647年于岭头设卡扼守,关上刻有“天险重开”四个大字。关东20米处,有关帝庙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屋顶已毁,仅存四壁。关岭处,原有楼房数槛,备行人住宿,现已无存。出关日,北通太平县,东北通旌德,,东接绩溪。关居四县之会冲。是在两座山峰之间用石头垒成的高数丈的关口,关内通道也只有四尺多宽。通道内有一个直通关顶的台阶,是古代箬岭关上守卫关卡的楼阁。出关的古道是通往青阳的官道,称之为徽青古道,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箬岭关;过箬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梓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6尺。

【箬岭关门洞内另有一洞直通关顶】 

箬岭关内的古道,一条横在半山腰的是通往“天星洞”的官道称之为徽宁古道,徽青古道和徽宁古道在这里交会通往歙县(徽州)。徽商从这里到青阳、安庆,去南京、芜湖、宁国。在紧靠房子和山脚的地方有一口井,水质清凉甘甜,四季不干,过往行人都有在这里取水,来忠烈庙进香的,都要取水回家“祛病消灾”。



上次2013年底,我走到箬岭关回返,没有继续向歙县许村或旌德白地行走,此次要走一个全程。

书接上回,话说出箬岭关左转往旌德,峰回路转,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沿着横在山腰的路,开始慢慢的下坡,古道快进入绩溪县金坑地界时行三里左右,登高远眺,黄山诸峰尽收眼底,沿途的古代建筑遗址,残垣断壁依稀可见。随着峰峦起伏,翻过一道山梁,就到了“天星洞”。



天星洞位于旌德白地镇高甲村的东箬岭旌、绩太三县交界处,海拔1.144米。这条古驿道宽约三尺余,路面大多横铺条石;少数地方铺块石,古道随山势盘旋曲折。站在天星洞顶,顿觉云生脚下。山风疾进,风刮帽飞,我们只有用树枝稳住身体。站在山顶,极目远眺,那铁帽山如同一个小土包一样就在自己脚下。两个山峰之间的天星洞,显得苍老而安详。这是一个古老的关卡,洞里只有二尺余宽,仅仅只能是两个人通行,在洞壁上有两条石槽是古代守卫关卡的木栏栅门固定的地方。朝东面的洞门左边突出一块圆圆的花岗石,这是便于在此留宿的行人放置蜡烛,南面绩溪地界的洞口石块已坍塌,在山下向山上看天星洞,那洞口宛如一颗天星,故名“天星洞”。

穿越天星洞就要一直下行,大约五里路,就到了“旺子洞”。抬头看洞口,“旺子洞”三个大字就镶嵌在洞口上方,在“旺子洞”匾额上面有一块石刻,简述了重修“旺子洞”的经过。古时那些久婚不育的女子为了延续香火,传宗接代,到旺子洞来敬奉香火。

出旺子洞下行400米,一堵石墙挡在了眼前,顺着石墙向东约五丈有一扇石门,压在门顶上方的长方形石板上刻了几个字,墙上长满了杂树小草。穿过石门,眼前是四面用山里的片石和块石垒砌的六尺多高石墙的废弃的天竺寺房基。这里曾经是一个名叫“老庵”驿站,天将晚时,过往行人便在此吃饭留宿,在小溪旁边一块大石头上还刻有象棋棋盘,看来以前的来往行人倒也会苦中求乐。“旌德地名录”载:白地乡西南,天星洞北,雀岭之南。海拔1.018米。南通歙县界,古道仍在,峭堑间错,上下30余里。山谷幽篁丛生,绝顶旧有梵宇,朝罄冷冷,声播四方。邑人有诗云:“天半钟声有落叶,山中云隐朝曦。临风万竹摇清露,净我尘寰采玉芝”。可惜,随着岁月的变迁,只残存一个凄凉的庵基了。

继续下行602米,不远的地方又见一处依山而筑的石洞,叫“靠壁洞”。洞宽5尺、高6尺、深也有6尺,洞壁中间的石块上刻着“当今土地”四个大字。旧时,从太平、绩溪、歙县到旌德、宁国府(宣城)、更远到南京等地,曾经有许多马队走在古驿道上,贩卖山里的土特产和山里人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些挑夫,他们在农忙之余,在这条道上为别人挑物品,赚一些脚钱,贴补家用,或者直接从客商手中换取物品,累了乏了便和衣在亭中或洞中打个盹,醒来继续行程。这条道,更多的是通往山外的唯一通道,曾经有多少人从这里走出大山。

古道边曲径通幽,从弯曲的道路向前向下1478米,一根两米多高的石柱耸立在古道边。石柱呈八角棱形,顶端有石刻镶有石帽,石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当地百姓称之为“如来柱”。旧时天旱,当地百姓抬着祭祀物品上山,在石柱下祭拜求雨,据说也十分地灵验。在这里我们还看到旧时留下的战壕,虽然已经被历史的光摸平,但还是依稀可见。初夏山里的精致让人流连忘返,空谷幽兰、花香阵阵、山林茂密、蔚然深秀;古道路旁的山上盛开着映山红,粉色的、浅紫的、深红的、嫣红的,风景如画。

再往下1563米,一座叫“五里洞”的凉亭呈现在眼前。这是一座石亭:整个凉亭用长方形花岗石砌筑,呈拱形。左侧中间一块稍大点的石碑上刻有“叶大泰”的字样。据说这“叶大泰”乃清顺治年间人,曾捐银数千余两在沿途建亭、傍山筑洞,专供游人小憩。从前没有水泥,这亭中的每条石块都是用粘性很强的糯米稀镶砌,可见古人的智慧和为建造这座凉亭所花费的大量人力、财力。石碑上的文字就是为当年建造这座凉亭而刻下的捐资者名字,可惜石碑上大部分字迹都已模糊不清。如今,“五里洞”的南面已经崩塌了些,垂挂在洞口的紫藤,开满了花,景色倒还不错。

由“五里洞”往下2365米即到旌德县白地镇旌歙古道停车场。

如果有人想走古道,建议由黄山区这边上旌德县那边下。为什么?这边西文村上岭脚村落上山较陡处只有一里多路,然后基本上几处缓坡及沿着山腰横行;那边高甲村里边的原上海三线厂(旌旗厂),即“旌歙古道停车场”上行至天星洞有8000米路且很陡,一般人很难爬。须要提供游客的信息是:天星洞往下至如来柱一段小心蚂蝗,尤其阴雨天不要出行;如若晴天,也不要清晨有露水就上山。执意上山者一定要穿好鞋袜,扎好裤脚哟。


【快到箬岭关路上天然凯旋门】

【出箬岭关左转往天星洞之古道】







【旺子洞碑记】

【回望远山关隘天星洞】


 
 

?

【另注】201869日,“2018长三角古道旅游大会”在安徽省宁国市举行,箬岭古道已被大会发布为“2018长三角十大古道”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