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

 茂林之家 2018-07-01


来源:《护理研究》2018年第32卷第8期。

作者:孟婧雅沈旭慧谢新芳


作者简介

    孟婧雅,护士,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313000,湖州师范学院;沈旭慧单位:313000,湖州师范学院;谢新芳 (通讯作者)单位: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引用信息   孟婧雅,沈旭慧,谢新芳.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J].护理研究,2018,32(8):1193-1195.


CT增强造影作为一项基本的影像检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注射造影剂时所需的压力大、速度快,导致造影剂外渗的风险增高。高渗性的碘造影剂外渗可引起剧烈疼痛以及皮肤软组织损伤甚至坏死。分析造影剂外渗发生原因,正确识别、有效预防、及时处理对病人的安全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包括碘佛醇、碘海醇、碘普罗胺等,不带电荷的特性使其渗透压低于离子型造影剂,且黏度、毒性均比离子型造影剂低。尽管如此,非离子型造影剂的渗透压仍然高于人体血浆渗透压,一旦外渗可能导致皮肤溃疡、坏死等不良反应发生。CT扫描过程中造影剂渗漏到邻近组织间隙,会引起相应组织肿胀,拔除针头后局部肿胀加重继而向肢体远端扩散,严重水肿时致肢体出现类似骨筋膜室综合征现象,皮肤可见张力性水疱,开始时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急性肢体循环障碍(肢体淤紫缺血、皮温下降)。病人最主要的症状是患处肌肉被动牵拉时剧烈疼痛,同时伴皮肤苍白、溃疡、起疱,以及患肢活动性下降、肢端紫绀、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感觉异常等。外渗导致的急性炎症反应在注射后24 h~48 h达到峰值,随后会有持续数周的慢性炎症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人的年龄、性别、穿刺血管部位、静脉条件、护士的穿刺技术、注射速度及注射渗透压可能是造影剂外渗的相关影响因素检查前护理人员应病人进行相关知识宣教穿刺前全面评估病人,尽可能选择直径粗大的血管,首选肘正中静脉,其次为前臂头静脉和前臂贵要静脉,避免在同一血管多次穿刺。CT增强扫描时建议使用20GA套管针穿刺,可减少造影剂外渗的发生造影剂注射前应调整校对流速和渗透压,使流速<3.0mL/s、渗透压<500mOsm/(kg·H2O)。将造影剂加温至37可以显著降低变态反应发生率以及外渗率。少量外渗通常采用以药物外敷为主的护理措施即可治愈,造影剂外渗量较大时,往往出现较严重的症状。国外有学者在外渗局部周围注射透明质酸酶治疗碘造影剂大量外渗病人,其疼痛、红斑、肿胀等症状在约6 h后基本消失症状较重、渗出量多时,除局部处理外还需采取切开引流等手术治疗。


目前国内关于造影剂外渗治疗与护理的研究多为经验性总结,主要侧重于症状较轻的少量外渗,多采取药物外敷法以缓解症状,但外敷药物种类多样,对治疗的最优选择并不明确,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而国外近年则更侧重于对较为严重的大量造影剂外渗的研究,其治疗及护理方法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