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部首033•辵部

 至木斋 2018-07-01

   说文解字弟一   

001 ·         002 · 部 

003 ·         004 · 部     

005 · 部         006 ·

007 ·         008 · 部     

009 ·         010 ·

011 ·         012 ·

013 ·         014 ·


   说文解字弟二   

015 ·        016 ·

017 ·        018 ·

019 ·        020 ·

021 ·        022 ·

023 ·        024 ·

025 ·        026 ·

027 ·        028 ·

029 ·       030 ·

031 ·        032 ·


033 辵 ( chuò ) 

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属皆从辵。读若《春秋公羊传》曰“辵阶而走”。丑略切。



“辵”是异文会意字。由彳、止同用于表行义字上形成的意符。“彳”是“行”的左半边,“止”是“趾”的初文,两者同样用为意符,表示“辵”的行类义。许慎视“止”为停止的“止”,训其本义为“乍行乍止”,不正确。《辵部》统系的117个字都与“止”义无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从彳从止”作“从彳止”。王筠《说文句读》:“许君以字形有止,遂说以乍止,非也。部中字皆行义,辵与行同意,行不能左行而右止,辵不能前行而后止,止只是足耳。……《广雅》:‘辵,犇也。’《玉篇》:‘辵,走也。’是也。”《六书故·人九》:“辵,循道疾行也。”


古时从辵的字与从彳的字可以互借,如《荀子·儒效》:“小则日徼其所恶。”杨倞注:“徼与邀同。”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二认为“辵与㢟在卜辞当是一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二也认为“辵、㢟古本一字”。


 “辵阶而走”见《春秋公羊传·宣公六年》,今本作“躇阶而走。”叶德辉《读若考》:“《足部》无躇字,是‘辵’即‘躇’之本字。”按《释文》云:“躇,丑略反,与踱同。一本作辵,音同。”与《说文》正合,则古本作“辵”矣。何休注云:“躇,犹超遽,不暇以次。”又《仪礼·公食大夫礼》“宾栗阶升”注:“不拾级连步趋主国君之命,不拾级而下曰辵。”与何休义同。


许慎偶尔会用“读若《×××》曰‘×××’”来给字注音。王筠称这种方法为“读若引经”。


“辵”一般只作偏旁,表示与行走有关的意义。隶变作为部首,通常在字的左下部,偏旁化作“辶”,称为走之旁。如“这”、“造”、“适”等。


《辵部》“文一百一十八,重三十一”。部中的字多与行走义有关。


古文字中,“止”、“辵”、“走”、“行”诸字在用做“动符”时,作用相同。有些字可加上述四个部首进行繁化,也可分别加上述四个部首进行分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