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的力量!“金中情结”刷爆朋友圈

 桑田化海 2018-07-01

孙夕礼校长给欧星宇同学赠送《钟楼记忆》

扫码看“暖心”故事

6月28日,金陵中学的一个“暖心”举动刷爆朋友圈!当得知来自玄外的欧星宇有很深的“金中情结”,这所百年名校以开放、求贤的姿态发出特别邀请:欧星宇,金中欢迎你!原来,欧星宇此次中考裸分高达679分,而他一直心仪的学校就是有着130年历史的金陵中学。昨天,欧星宇第一次走进金中,仰望底蕴浑厚的钟楼,对话智慧亲和的校长,品尝营养美味的午餐……一位金中校友如此感叹:“学校往前走了一小步,才有了最美相遇的一大步。”金中官微“钟楼1888”推送这个故事后,向往金中的、感恩金中的、思念金中的学生、校友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分享百年金中给他们的成长曾经注入的“教育力量”。 通讯员 顾健

为一生奠基!金中人纷纷表白母校

A底蕴的力量!

母校给予我们那些不变的气质

朱慧容(2004届,中央电视台十佳新闻记者)

回忆起母校,想到的却是它给予那些“不变”的气质。“真、诚、勤、仁”写进了金陵中学的校训,而这样的文化和气质潜移默化、深入骨髓。

多年之后,依旧记得王鼎宏老师的政治课,邓苏老师的历史课,张昌宁老师的地理课……金中的老师风格各异,而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可贵的“真性情”,他们讲课时书本的内容只占一半不到,文科的课程尤其如此。确实,历史课本装不下上下五千年;地理课本装不下这个星球和宇宙;而它们,更装不下金中老师们的见解。那些所学并不只限于“应付考试”。老师教的不仅仅是课程,更是他们的人生所得,这远比课本上的文字真切得多。

大学,我考进了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工作。母校给予我的绝不仅仅是那张漂亮的高考成绩单。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创造完美的实用主义者?母校教我们,做一个真诚的人。

B理念的力量!

要“一百分”更要素质

张晓天(2012届,校长实名推荐北京大学,北大优秀毕业生)

我始终记得金中给我的信条:“要努力,做到一百分”。这是高中开学班主任对大家的寄语,后来成了班上同学最爱的一句“口头禅”。

高一很忙,竞选学生会副主席,代表学校拿到北京大学全国高中生模拟联合国“最佳风采奖”,玩实验乐队,牵头组建爱心公益联合会……这是最矛盾的一个学期,我努力平衡学业和社会活动。

世界眼光、人文关怀、组织管理、研究写作、演讲辩论、团队合作……金中的素质教育就是提供平台,再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性。在高考的压力下还要自主管理,难得,可金中师生做到了。

那一届我们班很多人都拿到了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降分。我也在金中的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生面试时得到九个评委一致认可,全票当选;到北大面试,也终没辜负信任,获得了“优秀”。我当然觉得幸运,可金中早就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机遇只为有准备的人而存在。

C 名师的力量!

强大“导师团”挖掘高分潜能

汪语涵(2018届,全国物理奥赛决赛银牌,高考391分,被复旦大学预录取)

高二文理分班时,我选择了数学物理竞赛班。竞赛学习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过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除了自身的努力,良好的竞赛学习环境、教练的指导都很重要。为此,学校配备了强大实力的教练组:吴兴国老师、陈连余老师、徐锐老师、张云老师、丁洋老师等,虽然教学风格各异,却同样博学多才、充满智慧,他们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精选各类习题,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王友伟老师与我们亦师亦友,在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遇到任何问题都喜欢向王老师倾述,他总是不厌其烦与我们交流,帮我们解决各类问题。正是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激发潜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回忆起三年的时光,母校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书本背后的科学精神;带来的不仅仅是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更是活动背后的人生哲理。

D课程的力量!

活动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周珂蓝(2018届,高考393分,通过南大、南医大、南科大综评面试)

三年前选学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劝诫我:金陵中学不适合你。在他们看来,我是一个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适合“高压管理”。回头看,我做了最正确的选择。

金中的活动确实很多,从英语戏剧到校园美食节,从啦啦操比赛到古诗词朗诵,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几乎所有活动都有我的身影。我是英语戏剧节中获得最佳反串奖的夏洛克,也是高一校合唱团的一员;我在学校举办的模拟招聘会上成功拿到两份offer,也在秋季运动会上收获了四百米的铜牌;我所在的班级拿过篮球比赛第一名,也夺得过啦啦操比赛的一等奖。所有的这些活动,从未妨碍我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恰恰相反,多次的锻炼让我不再畏惧当众展现自我,也为我后来参加高校的综合评价录取面试打下了基础。

精英荟萃!百年金中人才辈出

一百多年来,金中培养了6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出类拔萃的校友数以百计。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国科学院原主席团执行主席和名誉主席、杰出的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计26位;还有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微分几何学界世界青年领袖田刚,生物学家傅新元,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社会学家柯象峰,美学大师宗白华,文史学家程千帆等人文学者。为此,金中被社会誉为“英才摇篮”。

金陵中学多年来优异的办学成绩一直为社会所公认,一方面高考成绩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始终坚持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吴敬琏杯”人文知识大赛,内容涉语文、外语、政治、音乐、体育、美术等人文学科。读书节和“钟楼讲坛”又为学生开阔眼界打开另一扇窗。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金中冒贻宣、缪力行、孙孟然、兰程旭等学子都拔得头筹,荣获全国一等奖。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大理科竞赛,学校采取了“主教练负责制”,并在高二分班时,成立以某一学科竞赛特长生为主的竞赛班,提升学生的竞争力。2017年五大学科竞赛,共19人获得全国赛区一等奖;2018届高三学生综合评价和自主招生初审通过分别为990人次和447人,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二。学校还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合作,选拔有理科特长的学生到大学的实验室跟着导师做实验。

坚持科学育人:摒弃“掏空潜能”的教育

一位毕业生曾冒出“金句”,“上大学后才明白,我从一所像大学一样的中学,进入了一所像中学一样的大学。”金陵中学校长孙夕礼说,这句话看似玩笑,实则反映出金中一直倡导坚持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理念。

“作为金中这样的学校,首先,要用办学质量说话。百年金中,之所以能走出一大批栋梁之才,一方面是因为金陵中学育人文理兼备,着重于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金陵中学办学目标就是要为学生一生奠基,因此金中这样的学校不短视,不功利,不投机,科学育人。正是在这样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从金中走出去的学子,才能涌现出那么多行业精英。”

孙夕礼校长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教育就是要给学生适度的空间,适合的发展。“学生考上名牌大学,却缺乏发展后劲儿,难以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这才是最悲哀的教育,也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作为名校,我们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努力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大咖留言墙

杰出校友忆金中:在母校打好基础

回首少年时代,我要感谢金中培养了我自学的习惯,特别是阅读书籍的习惯。书中叙述的是过去,但也有理想,像一盏明灯,照耀我以后包括今天的历程。

——齐康(1949届校友,国家著名建筑大师)

在开始做科学研究时,有时会觉得那个想法或者猜想很遥远。但是执着地去追求,猜想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实现。希望你们在母校打好实现猜想的基础。

——鲍哲南(1987届高中校友,《自然》杂志2015年度十大人物,2017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我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不是天才,关键在于努力,在于兴趣,在于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创新。

——田刚院士(1974届校友,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