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书画鉴赏大家金运昌其人其书

 蕾馨齋主 2018-07-01

提起金运昌,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老先生在鉴定古代书画作品时侃侃而谈的画面。作为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多年典守院藏书画、碑帖国宝,每日潜心研究,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演变,各大流派、名家的风格特点烂熟于胸,是业界公认的书画鉴定、书法理论名家。

金运昌

蒙古族,北京市人,1957年生。

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自幼喜好书法,初学唐楷,后习魏碑,兼及二王、李邕行草。到故宫后有幸问业刘炳森先生门下,于“古不乘时,今不同弊”之理颇有悟入,在端庄雄健的传统书风中融进清新典雅的现代审美意识。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获奖,受到收藏界广泛青眯。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金运昌不仅是一位博晓古今的书法理论名家,他的书法作品也丰厚雍容、气韵流畅,堪称大家。

- 金运昌书法作品 -

研学之勤

自幼喜好书法的金运昌,初学唐楷,后习魏碑,兼及二王、李邕行草。1982年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后,他参与了首师大书法艺术教育专业暨我国第一个书法博士点的创建工作,同时师从欧阳中石、康殷先生研习书法,受聘为该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师从名家,35岁就成为副教授,这样的成就并没有让有一点理想主义的金运昌停止对书法理论、技艺的追求。39岁那年,他听说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在招聘懂书法的人员,便义无反顾地投了简历,并在1997年正式调往故宫,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变成了故宫书法部的仓库保管员。那一年他40岁。

- 北京故宫博物院 -

“第一次能跟这些珍宝接触,我真是欣喜若狂。能亲手拿着,亲眼看见,就好像是给我的理论知识上了一堂实践课。”新的工作不仅让金运昌的书法理论研究更上层楼,还有幸问业刘炳森先生门下,让自己的书法技艺得到精进,于“古不乘时,今不同弊”之理颇有领悟。

对金运昌来说,书法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每天早起临帖,然后再去上班;每周,他还会专门抽出两三个晚上到自己的书斋,静下心来看书、练字。

- 金运昌书法作品 -

鉴赏之能

在故宫的工作,不仅让金运昌有机会验证自己所学的书法理论知识;典守故宫院藏书画、碑帖等国宝,也让他眼界大开,艺术修养与鉴别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从前虽然是搞书法专业,可我觉得自己的鉴别能力很不足。参观展览的时候,可以说是在一种糊涂的状态底下欣赏展品。对是否历史珍品,我说不准。现在看多了,接触多了,心里就有数了。”

每次看藏品、展览的时候,金运昌不自觉地就会带着考证的心情去看。还要做一点笔记,写下自己的看法、感想。而这一点一滴的付出,也换来了如今在书画鉴赏界的权威地位。

书法之妙

名师的教诲、珍品的浸润、自我的钻研,让金运昌的书法技艺不断提升,他取唐楷之魂,魏碑之长,巧妙地强化放大传统书法中的线条美,既有魏碑的雄浑大气,又多了一份清新俊美,笔笔似连却断,避让穿插,顾盼有情,在端庄雄健的传统书风中融进清新典雅的现代审美意识,形成自己“肥而不瘦,瘦而不肥”的鲜明风格。

- 金运昌书法作品 -

- 金运昌书法作品 -

为人之谦

作为一个鉴赏名家、书法大家,又是备有名望的公众人物,金运昌从不以名人大家自居,对人对事始终保持着谦和之心。

新绎传家的负责人曾多次向他请教书法知识,甚至想磕头拜师,但他却说:“不用磕头不用摆酒,经常拿习作来看看讲讲就好,我以前拜的那些老师也是这样”。他也经常对请他润格的朋友说:“我的字,探讨书法、交流技法就行,不值得收藏,就是一张废纸。”

在当下这个人人都想把自己的名望、流量转变为现金的年代,金运昌先生的这份谦和,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书法的尊重。

在他的眼里,对书法的学习和追求永无止境;对接人待物的历练也没有尽头。

- 金运昌书法作品 -

- 金运昌书法作品 -

- 金运昌书法作品 -

- 金运昌书法作品 -

- 金运昌书法作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