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勒的《大地之歌》

 玉兰云雾215 2018-07-01

111.jpg

研究了他的作品,你会相信,

他是当今德国极为难得的人才:

一个转向内心世界的人,一个有真诚感受的人。

然而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找到真正忠实的,个人的表达方式。

它们透过一层怀旧的、古典气息的面纱传给我们。

——罗曼·罗兰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所以在他的许多音作品中,都有极其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1902年,他和心爱的艾玛·辛德勒结婚,婚后孕有两个漂亮的孩子,生活幸福美满。为了家人能够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实现自己伟大的音乐梦想,马勒不停地进行创作,完全不为自己身体的健康担忧。于是在1906年的一次排练中,马勒第一次有了心衰的预感。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到了1907年7月12日,马勒不满五岁的大女儿夭折。马勒对女儿的爱胜过了世界上任何东西,女儿的离去对他绝对是个难以承受的打击。

看着昔日女儿甜美可人的照片,他终日消极度日,连作曲的热情也没有了,甚至几次因为心悸,被抬进医院。

几天之后,医生诊断出他心脏有问题,马勒心脏的左右心房瓣膜有先天的遗传性缺陷,但还是可以治愈的,只是今后必须小心,不能进行骑车、游泳这样的剧烈运动。

这次确诊又给马勒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他辞去了维也纳宫廷歌剧员院长的职务,来到乡间进行休养。夫人也曾这样说过:“我们害怕每一件东西。他常常走着走着就停下来,发现自己心脏跳得不正常。他常常让我听他的心脏,是否依旧还在跳……”夫人称这是“最沮丧的夏天”。

尽管如此,创作还是继续了,马勒只能以此来消减对女儿的思念。只有在音乐里,他才能找到慰藉和归宿。在“最沮丧的夏天”,他的朋友送来一本《中国笛》给他解闷,这是汉斯·贝格根据唐诗所写的诗集。

333.jpg

马勒对其中的诗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首小诗与自己悲痛的心灵完全契合,也从中感悟到大地的博大和个人的渺小、生命的脆弱。

1908年,他来到奥地利杜布拉赫的村庄度假,面对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他不禁感慨万分,灵感迸发,写成了一部以中国唐诗为歌词的大型作品《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分为6个乐章,一、三、五乐章由男高音独唱,二、四、六乐章由女低音或男中音独唱,歌词采用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的七首唐诗。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揭示了马勒尽情享乐与预感死亡的矛盾和困惑,既有对生活热情洋溢的高歌,也有对死亡恐怖的感怀。

马勒像预知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以籍这部作品向朋友们告别,告诉大家一定要热爱大地、热爱生命、热爱青春。

1911年,就在马勒逝世后的11月20日,《大地之歌》在慕尼黑进行了首次演出,成为了大家对马勒的永久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