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 东北人再厉害 当然也没本事改造全中国的小吃 但东北人,依然凭借一己之力 重新定义了 四川麻辣烫 云南过桥米线 朝鲜大冷面 台湾手抓饼等 一系列街边饮食 在改造并推广了小吃这件事儿上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东北人第一个改造的小吃是 四川麻辣烫 四川人说: 我们没得麻辣烫,只有冒菜 但其实四川有过麻辣烫 只是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了 目前已经变成了历史遗迹 四川人抛弃了麻辣烫 但是东北人用自己的想法还原了它 如果你来东北,麻辣烫的招牌 是「正宗四川」 口味有老式、骨汤、私房…… 还可以搭配冷面来卖 在四川,如果有麻辣烫的话 是用红油汤底烫出来 各种蔬菜与牛肉等肉食 一般长这样 廉价版的冒菜是这样的 特点是蔬菜特别多,汤一定是红油 可在东北,改造之后的麻辣烫 是这样 红油不见了,辣椒油可以根据自己口味加 藕片青笋蔬菜的量也是自己决定 会多出来很多面食 什么玉米面,粉丝,方便面,白面条 并且根据食客口味,还可以加芝麻酱 ▽ 更厉害的要属沈阳的好兄弟抚顺了 麻辣烫被更加彻底地改造 变成了麻辣拌 麻辣拌的就是拌着吃的麻辣烫 符合蛇母人夏天吃大冷面 和过水凉面条的冷食传统 麻辣拌的特点是:加糖 ▼ 大家只知道东北人有海南情结 但在饮食上,东北人对四川感情颇深 在东北,随便走进一家馆子 就可以在菜单上看到 鱼香肉丝和宫保鸡丁 只不过,有些口味偏甜…… ▽ 四川的鱼香肉丝长这样 有青笋丝 味道是用泡椒调制成的鱼香味 但在俺们东北,家常鱼香肉丝 青笋被换成东北更常见的青椒丝 笋丝被换成胡萝卜丝 还会细心地加入一些 东北特产黑木耳 吃起来有嚼头还富有层次感 ▽ 宫保鸡丁也是差不多 作为一个四川厨子发明的川菜 宫保鸡丁的味道在维基百科 被描述为「糊辣荔枝味」 长成这样 到了东北,特别是各个大学周围 宫保鸡丁则被改成了这样 葱段变成了东北人的 维生素图腾——黄瓜 花生米大量被胡萝卜取代 还有人用番茄酱勾芡 ▼ 东北人在引进川菜的过程中 非常擅长用番茄酱来替代红油 最大程度保留了菜品原本的卖相 在口味上悄悄归顺了东北人的口味 这种口味就是酸甜味 锅包肉就是这个味道的 外人都以为东北人喜欢 大炖菜的浓油赤酱 其实真的东北大汉 都悄悄地爱着一口酸酸甜甜 虽然四川人吃不惯 甚至还有人把东北大拌菜称为 「乱七八糟的沙拉」 ▼ 在积极吸收外来饮食的进程中 东北立足四川,放眼全国 东北人第二个改造的省份是云南 并开发出了比过桥米线 更正宗的正宗云南过桥米线 云南过桥米线是这样 东北正宗云南过桥米线是这样的: 在这次改造中,东北人 也一样秉承着本土化的原则 舍弃了过桥米线的那些繁琐的小碟子 让所有食材一锅煮起 既用米线给了东北人异域风情 又让人能吃到一种类似于乱炖的亲切感 在烫煮的食材上,也和麻辣烫一样 舍弃对新鲜度要求更高的肉类 保留鹌鹑蛋,大量使用丸子 使得流程更加快捷,成本更加合理 可以说是粗中有细,心思缜密 ▼ 其实早在东北人改造南方饮食之前 东北就已经在积极吸收 来自其他民族的食物了 逛一圈东北小吃摊 常见的小吃包括但不限于 煎饼果子、麻辣烫、米线 鸡蛋灌饼、烤冷面、小龙虾 ▽ 其中,除了鸡架是东北土生土长的小吃之外 其他小吃多多少少来自于其他民族或外地 比如说正宗东北烤冷面 源于朝鲜大冷面 只不过机智的东北人把冷面压成面饼 放到铁板上炙烤,刷点蒜蓉辣酱 一天卖出一百多张 ▽ 而其他小吃更不用说 煎饼来自天津 在东北被卷上了油条、香肠、金针菇 ▼ 不管是什么地方的食物 东北人都欣然接受 并很自然地改造成自己人爱吃的样子: 酸酸甜甜,多肉多面 就是这么豁达包容又智慧的东北人 能不招人稀罕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