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晚报综合自吃瓜星球、新文化报 ID:xinwanbao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漫山遍野的麻辣烫啊~ 说起哈尔滨街头小吃的四大天王, 那指定是 ↓↓ 正宗韩国烤冷面 正宗台湾大香肠 正宗杭州小笼包 正宗四川麻辣烫 东北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行程,重新定义了四川麻辣烫、云南过桥米线、朝鲜大冷面、台湾手抓饼等一系列街边饮食。 其实,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东北人 改造并推广了很多小吃。 虽然叫四川麻辣烫,但正如韩国没有烤冷面,杭州也没有小笼包一样,四川人同样不理解“东北版正宗四川麻辣烫”的存在。 东北人第一个改造四川麻辣烫。 四川人说:“我们没有麻辣烫,只有冒菜。”但其实四川有过麻辣烫,只是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了。 而到了东北, 麻辣烫的招牌是“正宗四川”, 却搭配起了冷面来卖。 但在四川人的日常生活中, 只有凉面。 ↑↑可以判断,这是一家东北正宗四川麻辣烫。而且还细心地把“老字号”写成了“老子号”,既先锋又本地化。 这是四川冒菜↓↓ 在成都,冒菜是这么吃的: 把菜放在竹篓里烫好后,放碗里吃。坐在大排档,守着老板的一口汤锅,看着肉、海鲜、豆腐、青菜、菌菇、粉丝先后在小竹篓和汤料中上上下下几个来回,堪称一场视觉盛宴。 老板会问:“重辣、微辣,还是不辣?”根据口味要求盛到碗里,再舀一勺汤汁,一碗热乎乎的冒菜就出锅了。 ▲一份标准的麻辣冒菜 ▼廉价版的冒菜是这样的 特点是蔬菜特别多, 汤一定是红油, 许多店不提供清汤服务。 等冒菜被东北人改造成麻辣烫之后, 就变成了这样的 ↓↓ 红油不见了,藕片青笋也不见了,蔬菜也变少了。并且多出来很多面,玉米面、粉丝、方便面、白面条。并且根据食客口味,可以加芝麻酱,这在麻辣烫的发源地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后来东北人又将麻辣烫更加彻底地改造,变成了麻辣拌。 麻辣拌就是拌着吃的麻辣烫,符合东北人夏天吃大冷面和过水凉面条的冷食传统。 在炎热的夏天,吃一碗又热又辣的麻辣烫,再咣咣整一瓶大绿棒,没毛病~ 至此, 我们已经见识了 东北人改造外地食物的能力 ↓↓ ![]() 除了麻辣烫, 东北人还改造了这些小吃 鱼香肉丝 宫保鸡丁 过桥米线 …… 四川的鱼香肉丝长这样 ↓↓ ![]() 有笋丝,有青笋丝,味道是用泡椒调制成的鱼香味。 下面这个是东北版家常鱼香肉丝 ↓↓ ![]() 青笋被换成东北更常见的青椒丝,笋丝被换成胡萝卜丝,还会细心地加入一些东北特产黑木耳,吃起来富有层次感。 宫保鸡丁也是差不多的命运,它应该长成这样 ↓↓ ![]() 作为一个四川厨子发明的川菜,宫保鸡丁的味道在维基百科被描述为“糊辣荔枝味”。 到了东北,宫保鸡丁则被改成了这样 ↓↓ ![]() 葱段变成了东北人的维生素图腾——黄瓜,花生米大量被胡萝卜取代,辣椒不见了,红油没有了,改成了用番茄酱勾的芡。 说起来,东北人在引进川菜的过程中,非常擅长用番茄酱来替代红油,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菜品原本的卖相,在口味上悄悄归顺了东北人的口味。 这种口味就是酸甜味,锅包肉就是这个味道的。 外人都以为东北人喜欢大炖菜的浓油赤酱,其实真的东北大汉都悄悄地爱着一口酸酸甜甜。 ![]() 云南过桥米线是这样的 ↓↓ ![]() 正宗云南(东北)过桥米线是这样的 ↓↓ ![]() 在这次改造中,东北人也一样秉承着本土化的原则,舍弃了过桥米线那些繁琐的小碟子,让所有食材一锅煮起,既用米线给了东北人异域风情,又让人能吃到一种类似于乱炖的亲切感。 在烫煮的食材上,也和麻辣烫一样,舍弃对新鲜度要求更高的肉类,仅仅保留鹌鹑蛋,大量使用淀粉丸子,使得流程更加快捷,成本更加合理。可以说是粗中有细,心思缜密。 逛一圈东北小吃摊, 常见的小吃包括但不限于: ![]() 其中,除了饭包和鸡架是真正的东北土生土长的小吃之外,其他小吃多来自于其他民族或外地。就算是正宗东北烤冷面,也源于正宗朝鲜大冷面。机智的东北人把冷面压成面饼,放到铁板上炙烤,刷点蒜蓉辣酱,一天卖出一百多张。 而其他小吃更不用说——煎饼果子来自天津,在东北被卷上了油条和香肠;来自朝鲜族的紫菜卷饭,被东北人裹紧了烤肉…… 不管是什么地方的食物, 东北人都欣然接受, 并很自然地改造成 自己爱吃的样子 酸酸甜甜,多肉多面 没有肉的话, 用丸子替代也行…… ![]() 来源:新晚报综合自吃瓜星球、新文化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