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陈宝祠

 松竹同音 2018-07-02

宝鸡地名的由来的确跟一件宝物有关。

秦文公十九年(前746年)的某个凌晨,一阵尖利的怪叫声惊醒了陈仓城。人们看见,从东南方的夜空中飞来一颗星星,直冲陈仓城的北坡。星星坠地,一声巨响,惊得满坡的野鸡(多为红腹锦鸡)乱叫。秦文公急匆匆带着一行人赶到现场察看,只见地上被砸出一个大坑,坑内有一团炽热的东西正在发着光亮,等这东西渐渐冷却下来以后再仔细端瞧,原来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块石头(陨石)。为了摄聚民心,巩固政权,秦文公趁机对百姓们说:大家看,我们刚刚建成陈仓城就得到了上天的恩赐,此物祥瑞啊,它是秦国必将强盛的征兆!秦文公命人在陨石落地之处建起一座庙,将陨石当做神物供奉起来,这块神石就是被历代所传颂的“陈宝”,这座庙也就是陈宝祠。关于陈宝的外观 ,散见于历代文献中,说法不大相同: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陈宝“若石云”(云朵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又说“其色如肝”。历史上将秦文公十九年神石落地,野鸡惊鸣的现象称做“陈宝鸣鸡”。

“宝鸡”二字又是如何来的呢?最早、最权威的说法出现在唐朝宰相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志》中:“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也就是说,“宝鸡”二字是“陈宝鸣鸡”的简称。古往今来,宝鸡地名由来的说法很多,我认为最为可信就是这一种。

陈宝祠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秦汉开始,历朝历代,国家都会派重要大臣或皇帝亲自来“陈宝祠”祭祀。历史学家研究证实,华夏第一祠非陈宝祠莫属。

两千多年过去了,陈宝祠今安在否?宝鸡地方志记载,上世纪30年代陇海铁路设计要穿过陈宝祠,杨虎城和邵力子就曾竭力倡导保护,在祠的下方修建了斗鸡台隧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宝成铁路复线,陈宝祠被拆,由原址迁至铁路北面的山坡之上。

我是在一个深秋的午后决定去寻找陈宝祠。那个下午天气晴朗,明亮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湛蓝的天空清澈而高远,这是难得的闲散时光。

陈仓城的原址就在宝鸡市行政中心对面的二层台塬上。我从行政中心对面的大台阶拾级而上,走到引渭渠边上,又沿南岸的公路向西走。

代家湾生态公园位于宝鸡市代家湾村的蟠龙塬北坡。园中的景观大道为青石铺设台阶,共1179级,长1019米,宽12米,从塬底直达塬顶,顶端耸立着跨度71米的纯石材牌楼,气势宏大,蔚为壮观,站在塬顶,宝鸡新区尽收眼底。多数研究者认为,史籍中所说的“千渭之会”在这一带。秦文公在这里建设了秦人入驻关中的第一个城邑。这一城邑也是宝鸡建城之始,距今2700余年。 配图/刘希平

大约走了一公里后,凭着直觉顺着一条小路下坡。反正是散心,走错了也没关系。下坡几十米便进了代家湾村,在村民房舍前的一条大路上,我与一对老年夫妇相逢。我向他们询问问陈宝祠在哪里,老大爷爽朗地一笑,指着我身后说:“不就在这里嘛”。

我回头一看,果然身后院子好似一处庙宇一般。按照大爷的指引找到了院落的正门。只见门上挂一块匾,上写 “陈宝祠”。

我赶紧向老人家道谢。告别之前,老人对我说,这一带有两个陈宝祠,向东走光明村里还有一个陈宝祠。

陈宝祠的大门很简单,红砖、铁门和普通农家的大门没什么两样。一推门,竟然是开的。

这是一个足有一亩地的院子,一座祠堂孤零零的的坐落在院子中央,祠后五六丈之外是一段三丈多高的土崖,崖下有几口窑洞。院子的景象很有遗址的味道。

祠堂由一位老大妈看管着,我进去的时候老大妈正趴在供桌上打瞌睡,手边放着一个念佛机,正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阿弥陀佛。祠堂正中供奉的却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女性尊像。这就是陈宝夫人,民间俗称为陈宝娘娘。

本来尊奉的应该是石头,怎么变成了娘娘呢?这里面有许多穿凿附会的民间世俗传说。千百年来,老百姓在口口相传陈宝的故事时,添加了自己的浪漫想象。就这样,一块石头就渐渐变成了神鸡,神鸡又渐渐变成了慈眉善目的娘娘。现在,人们只知道神鸡和娘娘,却很少有人知道那块石头了。

老大妈向我介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修陇海铁路复线时,曾有人在四周寻找陈宝祠的石碑,最终没有任何收获。

我问老大妈:“怎么光明村还有一个陈宝祠呢?”

老大妈有些哭笑不得:“嗨,当初拆陈宝祠的时候,光明村的人说陈宝祠是他们的,代家湾村的人说是代家湾的,两个村子相持不下,于是各自都修了一个陈宝祠呗。”

在祠中只逗留了片刻后,与大妈告辞。我决心去看看光明村的陈宝祠,按照大妈描述的路线,找来找去,走了不少冤枉路。最后,终于在上蟠龙塬的高架桥旁边的土坡上,找到了光明村的陈宝祠。这个陈宝祠规模比代家湾的小,一座小庙背后有三孔窑洞,庙门紧闭,无人看守,看上去相当败落。庙前庙后共竖着四通碑,碑上的字极却有功力,再看庙门上的匾,题写者是书法名家任步武先生。这也许是光明村人的心思吧:别看庙小,文化却不浅!

站在高架桥上前后一望,两座陈宝祠尽收眼底。这一带的秦汉历史遗存甚多。民国时期,凤翔军阀头子党拐子(党玉琨)就曾率众在代家湾一带盗掘周秦古墓。著名的珂尊、西周夔纹铜禁就出土于此。

遥望远山,难免感慨万端。两千年的历史烟尘早已滚滚而去,名垂千古的秦人名祠亦已灰飞烟灭。沧海桑田的巨变,历史早已被现代化的公路、铁路碾压,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围堵,最后只能躲到这荒僻的角落里瑟瑟发抖。希望芸芸众生,不要忘记这个曾收拢过宝鸡之宝、秦人精魂的地方—陈宝祠。


作者简介:郝居忠,男,金台区城镇社区专职工作者,社会工作师,金台区作家协会会员、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