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经络的病机

 娜sky 2018-07-02


      经络或称经脉,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百节、五官孔窍联系的通道。故《灵枢·海论》有:“大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之说。凡人体营卫之出入,气血之流通,津液之化行,气机之升降……都是通过经络的路径而实现的。经络的基本病机是:经络的功能偏盛偏衰,经络的运行逆乱和郁滞不畅。

      经络虚衰,常指经络及其络属的脏腑中营卫气血津液不足,不能濡润温养所联系的器官组织,以致功能低下,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行不能化行而引起的病变。经络偏盛,常指其功能太过,生克反常而为病。无论是经络的虚衰或偏盛,最后都会导致经络的运行逆乱与郁滞不畅,而引起一系列相关的病证。例如《灵枢·经脉篇》说:“胃足阳明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又说:“足阳明之别,实则狂巅,虚则不收,胫枯。”这是足阳明胃经或实或虚引起的病变。再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至入肾。”因足太阳膀胱经从巅顶直络脑,并络肾属膀胱。肾虚不能引导巨阳之气,于是太阳之气逆于上,故头痛而为巅疾,如病甚则入肾。这是由肾虚而引起经络运行逆乱的病变。

      经络的运行逆乱,多指大经脉中气血的升降反常,而形成分布不当,导致气血上逆与下陷引起的病变。经络郁滞不畅,多是络脉阻塞引起局部器官组织的营卫气血津液流通障碍而为病。无论是经络运行逆乱或郁滞不畅,最后又都会导致经络衰虚与偏盛的结果,而引起一系列相关病证。例如,《素问·厥论》说:“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厥即逆行之义。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故其气上逆则为肿首、头重、眴仆之证;其下行之脉合腘中,贯腨内,逆之于上,则虚之于下,故足不能行。又如,《灵枢·经脉篇》说:“足太阴之别,厥气上逆则霍乱。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由于足太阴之别入络肠胃,其气上逆,扰乱肠胃运化功能,使清气不升,下为泄泻;浊气不降,上为呕逆,故出现霍乱病证。而足厥阴之别经胫上睾,结于茎,其气上逆,故发为睾肿、卒疝。《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也是经络气血突然上逆,而发为昏仆、不省人事的病证。《素问·逆调论》说:“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素问·举痛论》说:“…络脉之中,血泣不得住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又“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又“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说:“…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这些经文说明,经络郁滞多发生在络脉部分,如躯体之络脉郁滞,则常表现为局部的寒、热、痛、急、积、废诸证。引起经络郁滞的原因很多,可因外感六淫所束,或因七情弗郁,痰瘀阻滞所致。要是脏腑之络脉阻滞,除引起脏腑功能障碍外,还可影响到其所属之外窍发生闭塞的病变。例如,风寒外束,手太阴肺经受邪,肺合皮毛,郁滞不畅,临床上则出现咳嗽、气喘、无汗或自汗出、发热恶寒等症状;其外窍为鼻,故又可同时发生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湿热困阻中焦,足太阴脾经受邪,致使脾气不振,运化呆滞,则可出现胸脘痞满、黄疸等症状;其外窍为口,故又可同时发生口淡少味,口唇不荣等症状。如情志弗郁伤肝,使肝经郁滞,失其条达,则胁痛苦满;思虑伤脚,使脾经失畅,常可发生不思饮食等症状。

      经络终绝,通常是经络虚衰、偏盛、逆乱和郁滞等病机发展的终局。由于各经气血多少和循行部位不同,故其终绝的证候各有特点。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也。”所谓“终”“绝”就是极度衰竭之义。因为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行于背,其气血外荣一身之表,如极度衰竭,则目失其系而戴眼,筋失其养而反折、瘈疭,卫外不固而汗出。又如《难经·二十四难》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是说手少阴经绝的演变及其证候表现。由于各经互相衔接,环周不休,一经终绝,各经亦随之终绝。观察经络终绝的证候表现,可以认识病机发展的状况,判断疾病的预后;同时在治疗上才能抓住重点,进行救治。临床上常见已有终绝症状通过抢救而转危为安者,故终绝证候并非必死。

      由于经络是联系人体表里内外的通路,故经络发病可以累及脏腑,脏腑病变也可以从经络反映出来。故经络主病有病在经,病在脏,病在腑,经腑同病,经脏同病等具体内容,无论病在经络或病在脏腑,其症状总由经络循行于人体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来。因此,经络脏腑病变总是有固定的症状,观察症状表现及其部位便可辨别病属何经。例如,足厥阴肝经其经脉布两胁,开窍于目,功能疏泄胆汁,如郁滞不畅,则可发生胁痛、目黄等症状,而从胁痛、目黄等症状便可知是足厥阴肝经之病;手太阴肺经其经脉起于胸部,开窍于鼻,功司呼吸,如郁滞不畅,则可发生咳嗽、气喘、胸痛鼻塞等症状,而发现这些症状便可知是手太阴肺经之病。再以头痛为例,前额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等,都是根据经络的行径确定的。《灵枢·邪客篇》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胁;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其气所“留”之处,便是其经络所过之地。可见,经络脏腑发病的症状一般都是在循行部位反映出来,因此,不同的经络脏腑发病也就有其不同的、固定的症状。但为什么有些症状又为多经所共有呢?例如,从经络行经反映的症状来讲,头痛、颊肿、颈肿、缺盆中痛、掌心热、肩外侧痛等,就是胆、膀胱、大肠、胃、肺、小肠、三焦、心包络诸经所共有。这是由于“经络交叉”形成的。对于这种情况,要判断其病发于何经,必须综合经络循行部位所出现的其他症状加以分析。如肺、胃、胆均有缺盆中痛,但属肺经者,多兼有臑臂两侧痛厥和肩背痛;属胃经者,多兼胸脘乳脐腹部疼痛,膝胫厥冷或肿痛和足背痛等;属胆经者,多兼胸胁痛不能转侧,足胫外侧痛,颔肿等症状。再如,手太阴肺经与足少阴肾经之病都可发生咳喘,手太阴肺之经络直属肺脏,郁滞不畅,自然会发生咳喘症状;而足少阴肾经虽直属于肾,但其经络从肾上贯膈入肺中,故其病亦可发生咳喘症状。这两经都可出现咳喘症状,就是“经络交叉”的缘故。要分清咳喘属肺属肾,当从其兼症中进行分析,一般说,肺经咳喘多兼肺胀、胸闷、缺盆中痛,肾经咳喘多兼心悬、善恐、惕惕然如人将捕之等症状。此外,某些脏腑病虽无“经络交叉”亦可出现共同症状。例如,肺病出现肾病的小便不利,肾病出现脾病的食欲不振等,这就须从脏腑的生克、表里关系中加以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