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讲堂】我们常说的“镀金”,是来自于哪个典故呢?

 cxag 2018-07-02

今天,我们常常会说某人出国“镀了金”,或者在某地工作“镀金”,用来比喻其人在某个特殊环境通过所谓的深造或锻炼却只是为了虚名,而没有真才实学。



在汉语言里,“镀金”最初是指在器物的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金子,是一种装饰工艺,而如今多使用前述的引申义,为何如此呢?原来其中还有一个国学典故。


话说,唐代是一个诗歌盛行的年代,只要是个读书人,写诗于他而言,就是写的好不好的问题,而绝不可能是会不会的问题,每逢人生转折时,读书人大多会提笔写诗,抒发胸臆,就好像咱们今天发个朋友圈,遗憾地是咱们的朋友圈千百年后谁又记得?


唐代全民都是诗歌写手


这一天,来自钱塘的读书人章孝标屡试不第后,终经十年磨砺,榜上有名,意气风发时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了曾经激励他努力学习的淮东节度使李绅,这首诗写的稍微有些托大,“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李绅收到书信,细看这首诗,字里行间里都透着章孝标小取即满、傲气十足的肚量和气派,心里暗暗不爽。


需知,在唐诗江湖上,李绅可并不是浪得虚名之辈,堪称大佬,他老人家当年随手写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四五岁小孩子们都能张口就来。



怀着对后辈的鞭策之心,李绅提笔作诗《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年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章孝标收到此诗后,不免大为羞愧,自此谦虚谨慎。于是,后人们依据此诗,有了“镀金”一词的引申义。



道祖太上在《道德真经》中多次开示我们:“夫唯不争,故无尤”、“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功遂身退,天之道”等等,都是在告诉我们,为人要踏踏实实,不可骄傲自满。


现实中,积极面对生活、工作,把每一次考验都当做机会,每一次苦难化作提高的动力,每一次“镀金”经历都转变成真正为人生添色的历程。


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