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国人喜欢围观砍头, 难道他们不害怕? 才明白其中深意

 360北北 2018-07-02

不管是从小说还是影视剧中可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那就是砍头。在剧中的砍头,可跟现在的死刑不一样,当时是有几个官兵押着囚车,囚车中装着囚犯,道路旁边的老百姓争相围观,还有人拿鸡蛋和菜叶扔这个囚犯。

最后在砍头时,监斩官扔出一道指令,然后刽子手把囚犯后边的插标拿下来,扬起大刀,一刀下去就把犯人的头砍了下来,随即老百姓开始欢呼。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当时的老百姓不害怕吗?为什么当时的官府要将这么血腥的画面呈现给民众呢?其中又有什么深意呢?

其实古代的砍头能让民众围观,是政府允许的,而且还是非常鼓励的。当监斩官大笔一挥,将犯人砍头后对犯人进行了应有的制裁,这样在古代是非常得民心的一种做法。在古代,人权是没有的,所以也不会考虑到罪犯的隐私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只要他犯了重罪,那么他就是被世人所抛弃之人,就应该被处以极刑。此时官府就会充当正义的角色,将这个坏人绳之以法以慰民心!

这种做法如果被百姓看到,那么百姓将会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信赖感,政府也能从中让民众有一种依属感。同时,如果有些人看到了罪犯,受到了如此严重的刑罚,他们在犯罪之前可能就要好好想一想了,这能起到非常大的震慑作用。为了更好的能将震慑作用发挥到极致,古代还流行着曝尸的习俗。曝尸就是砍头之后还要把尸体放在那里很多天示众,最后才掩埋。这种做法就是为了让民众知道,如果犯了政府不允许的罪行,那么就会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

人类都是有好奇心的,当得知官府对犯人进行处决时,这些听到消息的人必然前去参观。首先他们定要满足下自己的观瞧欲望,他们更是想亲眼看看罪大恶极之人血流当场的惨状。对于是否有恐惧害怕的心理,其实多少还是有的。毕竟同类相残都是对生物意识上的折磨,在古代砍头时基本都会选择入秋的午时三刻,一方面取秋日肃杀之气氛,应季节特性使得场面更加肃穆庄严。午时三刻即是十二点四十五分,古人认为此时的阳气最盛,可以让冤魂消散。之所以取此时行刑,就是让罪犯的冤魂消失让其连起码的魂魄都做不了,以示对其严酷的惩罚。

虽然古代的刑罚比较残忍,但是可以看出其目的性也是为了降低犯罪率而苦心设计的。正是由于其看似残忍的刑法的可围观性,才让百姓得以明确法律的重要性,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宣传手段。毕竟古代的识字之人不多,与其苦口婆心的宣传倒是不如血淋淋的进行实践演示深入人心。

本文由金刚侃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