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岁月里读书的那些事

 江山携手 2018-07-02
过去岁月里读书的那些事

读书伴随着我的成长岁月,给我带来快乐,带来心灵的抚慰和启迪,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物质极度贫乏的上个世纪60年代,我懵懂记事时,就在家里人的帮助下,开始看小人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连环画。那个年代,看小人书是孩子们的一大娱乐方式。把家里的小人书全部看过后,就跟院里的小朋友交换着看。凡是看过的书,都可以拿来在孩子堆里炫耀,给小伙伴们一知半解地而又添油加醋地讲述书中的故事。伴随着小伙伴们的敬佩和赞许增多,我越来越对读书有了兴趣。

上小学后,识字逐渐多了,看书的范围渐渐扩大。记得当时的呼和浩特市新城南街有一家小人书铺,只要花上2分钱就能看一本小人书。几乎每次爸爸给我的零花钱,都被我用来去那里看书了。书铺比较简陋,地上搭建有若干排长条凳,没有靠背,一字排开,斑驳脱落的墙壁上,四周全部挂的是小人书封面的宣传画,想看什么书,就从这里找,然后跟老板索要我要看的书。记得在那个书铺看的第一本书是电影连环画《英雄儿女》,王成光辉的英雄形象和电影感人的情节在我幼小的心灵深深地烙下印记,也奠定了我一生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

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革”开始了,我平静而快乐的读书岁月被打破。小人书铺成为“封、资、修”的代表,一夜之间被查封。学校也停课闹革命,斗走资派、抄家,大街上大字报铺天盖地,图书馆里一些历史书籍、文艺作品也成为禁书。有一次,哥哥不知从哪里偷偷借回一本《林海雪原》,我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被书中的杨子荣、邵剑波等英雄人物深深吸引。看完后我不禁纳闷,这么好看的怎么是“毒草”呢?从此以后,我对文艺作品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中学时代,我读了《苦菜花》、《平原枪声》等大量反映国内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高尔基的《人间三部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前苏联文学名著和大仲马《基度山伯爵》、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等西方文学作品。我常常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所吸引,心情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时读到激动时热泪夺眶而出,有时读到好笑时,禁不住又大声笑出来。记得有一次帮妈妈做饭拉风箱时,我左手拉风箱,右手捧着书看,边看书边拉风箱。慢慢地,我被书中的人物所吸引,忘记了手中拉风箱的事情,直到锅灶上浓烟四起,才被妈妈的惊呼声唤回现实。大锅已被我烧红,笼屉冒烟,蒸馒头成了烤馒头!老妈的责骂自然是少不了的。这样的糗事还不只一次。因为读书,家里的笼屉被我烧坏了好几套。老爸也常调侃我说:我家姑娘的学习,要是有读小说的劲头就好了!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正是因为有了书籍,我的人生才渐渐丰盈。此生,痴情不改。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