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读古书

 江山携手 2018-07-02
为什么要读古书

有这么一个问题:今天的人,为什么还要读古书?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先得清楚什么是“有用”。我总觉得,凡是喜欢提有用无用之类问题的人,心中的“用”,总是曲曲折折地同“黄金屋”“颜如玉”和“千钟粟”有关,如果推导不到这三样,在他们看来,总归无用。

说到“为什么读古书”,我更愿意从另几个方面考虑,一个方面是充实精神,另一个则与传统或个人精神活动之背景有关,第三个方面是找乐趣。不论哪个,略一张望,似可有简单的解释、现成的答案,但细细想来,义各不安。比如活在21世纪的我,对世界的观念系统,来自古书的,几乎说是没有,看待与评论实际事物的工具,来自古书的,几乎没有,据以形成价值立场的,也不大能找得出有什么是来自古书的。然而,在观念体系之外的,像我们日常经验一样融入心灵背景的,在不可分析的地方,在理性的背面,所有那些材料,那些失去外形、隐身在情绪之中的点滴经验,实又不能忽视。

一位大学同学说过一句妙语:“现在的书边看边摇头,古书边看边点头。”他指的是旧籍竖排,读时脑袋一点一点地。我看旧书,或也在点头点脑,但心里气闷时,难免用力摇一摇。古书中自有如屈赋和迁史那样的杰作,但总的说来,摇头时多,点头时少。不少人喜欢把“拿起来就读得下去”的书摆在厕所里,还没听说谁这么使用古书呢。年轻时坐火车旅行,随身带本书,挑来挑去,还是弃旧图新,后来觉得不好意思,就带两本书,一本古籍,一本其他读物,前一种就是安慰一下自己,没一次读得下去的。

当然,这绝不是说从阅读古书中没有收益。最现成的收益,是文学上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展现人类经验方面,不够宽阔,在语言实验上,则有相当的成功。他们将一种半枯死的语言,钻研到如此程度,足令我们羞愧,因为我们这批使用当代汉语的人,有远更丰富的观察、远更深切的理解,而修辞能力却远远不如。

比这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历史感,或经验感。我喜欢读些抽象的理论著作,然后意识到,如果没有经验基础,没有对人类事物在细节上的体会,一个人有可能多么摇摆,又多么固执。正如细碎的经验会令人迷失,概念体系亦会令人忘记初衷。中国古代著作,在当代来看,没有多少解释力量,特别是对人类的整体命运,然而一旦自人类整体而非中国的角度看去,又是珍贵的记录。

对我来说,那些数量有限的阅读,还是有用的,一是理解事物,多了一种意义框架;二是对于所谓人类历史,知道了许多细节,而我相信,细节,特别是孤立的、遭受概念污染的程度不是很高,或有办法清洗掉这类污染的细节,是经验的最好内容。在我看来,在某些领域中,一个人很难专注于研究最先进的学术,而不受中国实际情况的牵扯,很难研究中国问题,而不觉得缺少另一种意义。我不治学,逃掉了这种两难,但有时会想,要融合两种问题,对人类活动史建立接近直观的感受,或许是办法之一,那么,随意地、不带目的地读点前人的书,也还是有用的。“孤立的细节”,似乎与“意义的框架”,以及前面提到的“使古代成为古代的东西”相冲突。假如我看见一些苹果,在空中悬着,而且上下前后地彼此照应着,我便相信有一株看不见的苹果树在那里。有时,我急切地想看到那棵树(实际上,多数时候,树总是看得见的);有时,我也喜欢孤零零的苹果,使自己有机会在想象中种自己的树。一种经历,是读了一会儿书,纳闷地想,这些事,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何在呢——这种情况年轻时发生得多,且刺激着我们努力使自己的知识完整,或将各种经验变成知识,年长后发生得就少了,我现在常想,这是不无遗憾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