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蛰】浙江毒蛇简单分辨(上)

 剡溪茗书馆 2018-07-03

  春雷响/ 万物长

  惊蛰

  3月5日

  【惊蛰】浙江毒蛇简单分辨(一)

  文:王聿凡、蒋珂、乔梓宸

  图:王聿凡、朱英

  

  昨夜忽然疾风骤雨、电闪雷鸣,一声惊雷唤来了节气惊蛰!

  我从小就对节气里的“惊蛰”特别感兴趣,这一天所有冬眠的动物都将结束冬眠纷纷出巢(其实并没有)。实则对于在华东的浙江来说,三月天还略有冷意,真正的“惊蛰”通常要比节气惊蛰晚半月左右。

  毒蛇是让人担心的,但有毒蛇类在浙江所有蛇类中仅仅占了30%,毒液真正对人能产生伤害的仅有16%(且还包含了3种海蛇,几乎不可能碰到),所以你能碰到的毒蛇的几率非常小,但如何在野外快速简单识别是一重要技能。虽然说的是浙江毒蛇,其实可以参考到华东大部分地区。

  我来介绍下浙江所分布毒蛇的快速辨认法,以及和浙江省内易混淆的物种做个对比。都是个人经验,简单明了,希望有所帮助。

  首先要说明几个点:

  1.三角形头不一定是毒蛇,圆形头也不一定是无毒蛇。要明确就得认到种。

  2.毒蛇的毒液是不一样的,不是每种都会致伤致命,只要处理得当几乎不会发生危险。

  3.蛇不会主动攻击人,不要故意挑衅或让它感到受威胁。

  本篇先说说——蝰科Viperidae的成员

  1 白头蝰Azemiops feae

  极其罕见,长相奇特的蛇。突兀的浅色脑袋太有识别度,不会与其他蛇混淆。性格温顺不暴躁。

  习性:夜行性,多在春秋两季活动,主要行动在地面。

  鉴别特征:浅色脑袋。

  

  注:有学者依据形态差异(主要是头背部的颜色为白色或黑色)将中国原有的“白头蝰”分为两个物种,即白头蝰(或称白头缅蝰)Azemiops kharina和黑头蝰(或称黑头缅蝰)Azemiops feae。但初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并不支持这样的划分,而支持两者为同一物种。因此我们在这里仍使用其原有的名称“白头蝰Azemiops feae”。中国分布的白头蝰除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外,头背部均为白色为主。

  2 尖吻蝮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尖吻蝮还有一个名字更为人所知——五步蛇。当然不是只走五步这么夸张,但强烈的毒性和巨大的排毒量造成不少伤残事故使它“臭名昭著”。及时的处理和就医,一般都可痊愈。性格暴躁,体型巨大。

  习性:夜行性,喜在溪流附近,主要地面活动。

  鉴别特征:大体型,黑色三角形斑,翘起的吻端。

  

  3 短尾蝮 Gloydius brevicaudus

  应该是浙江导致蛇伤最多的蛇类了。与人类的活动范围重叠;极好的伪装;不爱动的性格;巨大的数量。性格相对平稳。易于颈棱蛇Macropisthodon rudis(伪蝮蛇)相混淆。

  习性:夜行性,爱生活在平原或丘陵的田地中,主要地面活动会游泳潜水,平时盘踞不动,当人靠太近时无预兆发起攻击。

  鉴别特征:

  短尾蝮(有毒):粗短的身形,眼后方有白眉,不封闭的圆形斑,有颊窝。

  颈棱蛇(无毒):宽扁的体型,无白眉,封闭的不规则斑,无颊窝。

  

  

  

  4 台湾烙铁头Ovophis makazayazaya

  浙江蝰科物种中的颜值担当,当然也极其罕见,主要地面活动。性格暴躁。

  习性:夜行性。分布在浙南、浙西的高海拔山区。

  鉴别特征:颜值高(看下图);明显粗短。

  

  注:浙江省原记录的该物种为“山烙铁头Ovophis monticola(山烙铁头华东亚种O. m. orientalis)”。有学者依据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将山烙铁头进行划分,其中浙江省分布的物种被改为台湾烙铁头Ovophis makazayazaya(模式产地在我国台湾)。

  5 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省内极其常见且危险的蛇类,毒性不大但极具攻击性。与游蛇科的微毒(比蚊子咬一口稍稍严重一点)后沟牙毒蛇——绞花林蛇Boiga kraepelini非常相似。

  习性:夜行性。适应从平原到山地,村庄至森林,地面与树上,各种生境都有它。

  鉴别特征:

  原矛头蝮:头部三角形 ,吻端尖,头顶为小而密集的粒鳞,有颊窝。

  绞花林蛇:头部梯形,吻端平,头顶9枚大鳞,无颊窝,体型更细长。

  

  6 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

  一种极为罕见的小型毒蛇,目前仅在台州仙居境内被发现。

  习性:夜行性,依赖大型石灰岩火山岩的地带。

  鉴别特征:眼上方有鳞片延伸形成的角状物。与灰色系的绞花林蛇略相似。

  

  7 福建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又叫焦尾巴(请看图)。太过常见,可你却不一定注意到,一袭青纱在树叶间是最好的伪装。

  习性:夜行性,偏树栖,出没于溪流两侧的岩石、灌木。

  鉴别特征:浙江有三种主体颜色为绿色的蛇,分别是福建竹叶青T. stejnegeri、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灰腹绿锦蛇Gonyosoma frenatum。后两者均无毒,也偏树栖。

  福建竹叶青(有毒):头颈区分明细,头大呈三角形,有侧线(红白或白),红尾巴,有颊窝。

  翠青蛇(无毒):通身绿色,尾巴不红,无侧线,头颈区分不明显,无颊窝。

  灰腹绿锦蛇(无毒):通身绿色,头部有黑纹,无红尾巴,无颊窝。

  

  注:有学者主要依据分子系统发育和半阴茎形态研究,对竹叶青属Trimeresurus进行了细分,其中福建竹叶青被归入新建立的“绿蝮属Viridovipera”,但该划分还存在争议。因此,我们在这里还是使用“竹叶青属Trimeresurus”。

  

  本文虽提到了一些毒蛇与无毒蛇的形态简明区分方法,但还是希望大家在野外与蛇类狭路相逢时,如果无法确切判断蛇的种类就不要靠得过近进行拍照、记录甚至玩弄,近几年在野外掉以轻心与看似“温顺”的毒蛇亲密接触从而导致的咬伤案例屡见不鲜,血淋淋的案例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前车之鉴。对大自然,我们应永怀一颗敬畏的心,不去打扰甚至破坏动物的生活是对双方的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