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泉窑之祖

 惠训书院 2018-07-03

缥瓷 ,语出潘岳的《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酃(ling),亦作'酃绿',' 酃醁 ',即今天湖南衡州酃湖土产“湖之酒”也。自古即为美酒。 晋人《赠石崇》诗:'饮必酃绿,肴则时鲜。'《晋书·武帝纪》:'荐酃渌于太庙。'《乐府诗集·三洲歌》:' 湘东酃醁酒,广州龙头铛。”说的都是这种酃酒。在白酒还没出现的魏晋时期,这种米酒就是最好的酒。

缥的本义是一种青白色的帛,所谓缥瓷就是一种淡青色的青瓷。文章中的这句,名扬天下,但你知道这里的缥瓷究竟是指什么窑口的瓷器吗?

潘岳,一般人不知道他是谁,我说潘安,那知道的就多了。潘岳,就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潘安。所以,他所说的缥瓷,一定是西晋瓷器。

据考证,缥瓷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瓯窑生产的一种胎色白中带灰,釉色淡青发白的瓷器。唐代说越窑似玉,邢窑似雪,也是这种比拟法。唐人陆羽《茶经》有引用晋杜毓《荈赋》中'器择陶拣,出自东瓯'句,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曰:'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其瓷青,当时 著尚。'东瓯就是今天的温州,而瓯窑青瓷以青绿带白为特征,所以缥瓷这种文学说法其实是指瓯窑瓷器。

瓯窑,中国古代瓷窑。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因瓯江而得名,故名瓯窑。瓯窑制瓷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已成功烧制青瓷,是我国最早有文献可考更有实地可考的青瓷窑址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瓯窑制瓷技术已趋成熟,生产达到繁盛,在我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

瓯窑200多处窑址,广泛分布在永嘉、乐清、瑞安、文成、泰顺诸县和温州市。它们多数聚集在瓯江、飞云江和楠溪江两岸这些地方。当地制瓷的自然条件很好,瓷土和木材资源丰富,依山可建龙窑。水上交通亦非常方便。

瓯窑产品种类繁多,在造型和装饰工艺上均有自己的特点,产品远销到福建、广东和江苏等省,当时与越窑、婺州窑、德清窑相互竞争。而大约在南朝时,龙泉才开始烧制青瓷,窑址主要在丽水吕步坑和庆元黄坛等地,规模不大,产品粗糙。

唐五代瓯窑制瓷业继续发展,窑址密集分布于温州市郊西山、杨府山及楠溪江下游永嘉县境内的启灶、坦头、箬隆、黄田等地,器物种类繁多。北宋时瓯江南岸的西山窑场极为兴盛,连绵数里,品种较多、工艺精湛和釉色莹雅,产品远销海内外。

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金村一带突然开始生产一种受瓯窑重大影响的淡青釉瓷器。这种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吕步坑、黄坛窑址的灰胎青黄釉瓷器有很大的差别,却与瓯窑瓷器在瓷质、釉色等方面极其相似。这种变化来得突然,这一时期被称为为龙泉窑历史上的“转变期”。有人认为,这种瓷器极有可能是来自瓯窑的工匠到龙泉烧制的。后来金村地区成为宋代龙泉两大窑场之一。由此可见,把瓯窑称为龙泉之祖是有一定道理的。

瓯窑的器型特征如下:

1.瓷胎呈色灰中较白。魏晋时胎质较粗,坯体未完全烧结,到了东晋,胎质变得细腻。唐至宋瓷胎呈灰白或淡灰白色。

2.三国两晋时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青白色为主。比景德镇的青白瓷,由于胎体较灰,呈现一种灰青色。亦有少量青黄色和青绿色。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唐代早、中期釉色呈现黄或淡黄色。晚唐至宋出现纯粹的青色或青黄色,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

3.产品品种和造型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特色产品,例如,东晋时期的牛形灯、褐彩盖罐和五联罐等,而随葬的明器极少生产,不像越窑。

4.装饰比较简单,常见的有弦纹、莲瓣纹和褐彩,其中褐彩颇有特色,普遍使用于东晋至南朝的瓷器上,特别是那种绘长条形的纹饰,起笔细,收笔粗,为其它瓷窑所不见。唐宋时期纹饰简朴,不见繁缛的刻划花,也与越窑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