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防控理念介绍及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昵称35015654 2018-07-03

我国水产养殖是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但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有害气体增多,有害细菌和条件致病菌大量滋生,养殖动物的体质下降,抗应激能力差,导致了养殖动物疾病的大量暴发并且难以控制,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调控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养殖动物体质是促进水产动物健康生长和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

为了控制病害的发生,过去调节生态环境及防治病害的常用措施(养殖过程中频繁换水;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消毒、灭菌、杀虫;收成后进行清淤、晒塘)已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养殖过程中换水往往引起病害的发生和交叉感染;各种消毒、灭菌、杀虫化学药物的频繁使用,破坏了养殖动物、微生物和环境三者所构成的动态平衡;近几年频频出现水产品药残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就是很明显的事例;如“对虾中的氯霉素事件”、“烤鳗中的恩诺沙星事件”、“活鳗中的孔雀石绿事件”、特别是2006年的“多宝鱼药残超标事件”更是引发了大菱鲆养殖产业危机。这些事件均使我国水产养殖业遭受重创,经济损失严重,药物残留超标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内销和出口的严重障碍。

因此,减少或避免化学药物的污染,减轻淤泥累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是当前水产养殖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实现水产集约化养殖生产的高效、稳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生态防控原理

要理解生态防控原理,首先要理解药物防控原理和疫苗防控原理。

众所周知,水生养殖动物病害的发生、发展直至死鱼(虾等),主要原因是由于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和水环境三者之间已经失去了和谐良性的动态平衡!病害防控的基本原理,就是让失衡的重新恢复到平衡,促使水产动物健康成长。
药物防控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因此它是针对病原微生物单一因素的;疫苗防控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生动物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因此,它也是针对病原微生物的,与药物防控不同的是:不同的生物,其免疫系统差异性极大,比如虾类本身没有特异性免疫系统,就不能采用疫苗防控。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许多养殖户都以为生态防控的原理是改善水质,是仅仅针对水环境这一因素的。其实不然,我们认为:生态防控的基本原理是增强水生动物的肠道健康和抗病力,改善池塘养殖水环境,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它是调控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和水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促使水生动物在动态平衡中健康成长。生态防控的核心理念是把对病原微生物的关注转移到关注水生动物的健康品质上。随着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它已逐渐成为了水生动物病害防控的核心理念,生态防控技术也日趋成熟和完善。

二、生态防控内涵

在池塘养殖中,“生态防控”是有其深刻内涵的。我们认为:“生态防控”中的“生态”是指有三个生态位极为重要,一是气-水界面,即池塘水体表面(包括其下0.4米深度水体)与空气接触的界面,这个界面是池塘的生产者所汇聚的主要场所,也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如氧气的溶入、一氧化氮等气体的逸出;一是泥-水界面,即池塘底层水与表层淤泥(包括其下0.2米深度淤泥)接触的界面,这个界面是池塘的分解者汇聚的主要场所,也是物质转换的主要场所;一是水产动物的肠道,这个是池塘主要消费者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气-水界面重点关注藻相,泥-水界面重点关注菌相,肠道重点关注酶系统和菌相。
从水生动物疾病的病因来说,所有的疾病可分为病原性疾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和非病原性疾病(包括营养性疾病和应激性疾病)。

“生态防控”的“防”是指预防这三个生态位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预防应激源对水产动物的过度刺激,影响其健康生长。简言之,预防非病原性疾病。“生态防控”的“控”又是指什么呢?就是采用针对性药物或疫苗对危害水生动物健康的病原生物进行有效的控制,简言之,控制病原性疾病。当前,非病原性疾病已渐渐成为病害防控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在二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比如以病原性疾病——细菌性出血病为例,这个病,站在药物防控角度而言,现在最常用的药物防控技术就是:定期内服恩诺沙星或外拨强氯精等消毒剂来预防,如站在生态防控角度而言,药物本身就是个应激源,且对三个生态位的破坏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这种预防措施就有后遗症,更不用说还有耐药性的问题。因此,原以为很好的预防措施,一旦考虑应激问题、耐药问题、生态位问题、滥用药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其合理、正确性就会受到质疑。

三、生态防控技术

综上所述,有别于药物防控的指导原则:“有病早治、无病预防”,我们提出生态防控的指导原则是“抗应激为主、抗感染为辅”(按:应激是机体对不良环境或刺激的一种正常反应,这里的“抗应激”概念不是指让机体不起应激反应,而是指提高机体对不良环境或应激源的耐受性,使机体不容易因应激反应过度而导致抗病力下降以至死亡)。

广义的应激因子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应激原三种。

总体地来讲,物理性应激原包括温度、光照、振动、声音等;化学性应激原包括溶氧、酸碱度、盐度、有机质含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鱼药以及渔业自身污染等;生物性应激原包括密度、搭配、藻类、饵料、病原、敌害等。不论是从病原性疾病、非病原性疾病来说,还是从藻相、菌相、生态位等来说,水生动物都首先面临对应激原的适度应激和过度应激反应,进而决定水生动物是健康生长,还是各种组织受到损伤、产生各种病症,甚至死亡。因此,应激是水生动物病害预警的先行指标,生态防控技术是建立在应激管理基础之上的病害防控技术。

生态防控技术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应激管理技术、生态位管理技术、药(包括疫苗)控管理技术。下文主要介绍应激和生态位管理技术,药控技术比较成熟,所以,仅稍作提示,供读者朋友参考。

应激管理技术

应激管理是生态防控最核心的技术。暴发性鱼病一般都出现在环境恶变(环境恶变是养殖业最危险的敌人,通常在季节更替、暴雨、台风、连续阴雨、骤冷等情况下最易暴发疾病),出现应激之后。不过,应激管理应贯穿于养殖的全过程。对于各种应激源,我们应根据天气情况和养殖经验,提前实施应激管理,采取应对措施:

A、池塘中泼洒、拌喂葡萄糖等含糖类物质以及优质稳定的高稳Vc,增强养殖动物抗病和抗应激能力。

B、增加池底溶氧(半夜使用以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的片状增氧剂),利于增强养殖动物的活力,不利于细菌增殖。

C、选择刺激性少、安全高效、毒性少,不杀藻类等正确的消毒剂如氨基酸碘、溴氯海因进行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并保持水质稳定,这是养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

D、在环境发生变化时,需降低投饵量,减少残饵和污物,降低病原菌的营养供给。

E、如果使用好氧的有益微生物,需注意在使用微生物制剂前头天晚上每亩用片状过碳酸钠增氧剂500-1000克/亩,并在使用前5-6小时使用一次快速增氧剂并持续开动增氧机,防止池底缺氧。

此外,水体的状况涉及数十个指标,这些指标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对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其中,最重要的应激因子有两个:

1、酸碱度(pH值)

pH值是反映水质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 如pH值升高说明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水中溶解氧增多;pH值下降是水质变坏、溶解氧降低的表现。同时,pH值变化又是引起化学成分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如pH值降低可使有毒的硫化氢增加,亚硝酸盐毒性增加,pH值过高又会使有毒的氨氮增加。

养殖池塘pH值以7.5-8.8为最适,且日波动宜小于0.5。当pH值日波动范围大于1时,水体中的缓冲能力将大为降低,造成水质突变,给养殖动物造成极大的应激。

pH值低的处理办法:一是适量换水;二是经常施放生石灰,一般每次用量为20-25ppm(施放20ppm生石灰可提高pH值0.5左右),混水后泼洒;三是使用藻类生长素迅速增殖浮游植物,提高池水pH值。

pH值偏高的处理方法:一是添注新水,同时适量换水;二是全池施放明矾,浓度为2-3kg/667m2;三是使用乳酸菌或EM菌液,均可降低pH值;四是用络合铜控制水色过浓、浮游植物过量繁殖,降低pH值。

pH值日波动范围大于1时,可全池泼洒小苏打和白云石粉进行调节。

2、溶氧(DO)
 
溶氧不仅是保证水产养殖动物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长的必需物质,又是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必需物质。
在水产动物养殖的全过程中都必需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因此水中溶氧量的多少关系到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生存。溶解氧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生命要素,水产动物在水中需要呼吸氧气,缺氧可使其浮头,严重缺氧还会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死亡。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水域溶解氧应保持在5-8mg/L,至少要保持在4mg/L以上。

缺氧对养殖池塘生物的影响:

A、轻度缺氧能引起鱼浮头,虾游塘,蟹靠边和上岸,能量消耗加大,消化吸收率降低,生长减慢,严重缺氧能引起水中各种生物死亡。

B、池塘迅速缺氧能引起水中化学成分的剧烈变化及环境生物的死亡,引起“水变”,造成养殖动物抗病力降低。

C、长期缺氧会造成水体中好氧微生物减少,引起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积累,引起养殖动物慢性中毒。

D、缺氧能引起水体中厌氧及兼性厌氧菌(如气单胞菌)的增多,而气单胞菌是水产养殖动物常见致病菌,易引起水产动物发生气单胞菌败血症。

E、缺氧能引起水体中碳酸盐、磷酸盐及有机物缓冲能力的降低,水体不易稳定。

生态位管理技术

1、泥-水界面管理

泥-水界面是池塘物质转换的主要场所,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地有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碎屑累积起来,许多重要的理化因子如氨氮等的吸收与释放,以及重要的功能性细菌如硝化类细菌的区系分布都在淤泥表层的0-4厘米处。因此,我们不主张在养殖期用颗粒型消毒剂来消毒,因为这种剂型主要是沉到泥-水界面后,会大量杀死有益微生物,降低物质转换效率,破坏该生态位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养殖后期,我们主张要多使用生物底质改良剂和底层增氧设施来加强物质转换效率。

对于池塘年底的清塘消毒,由于每年新累积表层淤泥(泥-水界面及其20厘米以上的淤泥)平均约有十几厘米厚,我们认为这些淤泥是最好的活性淤泥,可以作为极好的有机肥直接出售给花卉培育等高档市场;如果不出售,这些淤泥也要先堆积在池塘埂边曝晒留用!许多养殖户清除过多淤泥,常常把这最表层清除掉,这是暴殄天物,很令人惋惜的。池塘淤泥底层淤泥(泥-水界面20厘米以下),基本是还原层,大量的腐败菌等有害微生物滋生于此,清除淤泥应该清除这些底层淤泥,而保留表层淤泥,即使这样增加了工作量,也是必须的。

清除过多淤泥后,要彻底曝晒,这样能改善底质,把还原层淤泥氧化成氧化层淤泥,同时堵漏防渗(防止病毒“串联”传播),为养殖动物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另外,对底层淤泥应该采用高剂量消毒药物杀灭池内敌害生物。具体操作是在放养前10-15天进行药物清塘,塘底先留水10-20cm左右,用生石灰150-200kg现兑现泼。4-5天后将生石灰水冲洗掉,就可注人新水,注水口应设置过滤网,滤去有害生物和杂质,然后可全池泼洒溴氯海因200-300克/亩或聚维酮碘200克/亩,迅速、彻底杀灭病原和有害生物。有些地方也采用茶饼清塘(用量是每亩水深1米40-50公斤)或漂白粉清塘 (用量是13-15公斤),也可以生石灰与漂白粉混合清塘。

2、气-水界面管理(藻相管理)

气-水界面主要功能是气体-液体交换的场所,也是生产者——藻类生存和繁殖的主要场所,池塘养殖所需要的90%溶氧供给来自于气-水界面,因此,形成和维持一个畅通的高通量的交换界面是气-水界面管理的关键所在。

多年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池塘养殖离不开大功率的叶轮式增氧机,无论池塘是否有底层增氧设备。除此外,还需要有很好的藻相,避免蓝藻藻相的形成。而养殖所需要的良好的藻相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肥水管理,因此,要求施肥应贯穿于养殖过程的始终。

所有水产养殖动物苗种在放养前都需培养基础饵料,培养基础饵料生物的时间一般养殖池在放苗前3-5天进行,其培养方法可在清塘后一周左右,进水50厘米,施生物肥水(高效活菌肥水宝4-6kg/亩),培养天然饵料生物,使水呈黄绿色或茶褐色,水要肥而爽,营造良好的藻相,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pH值在8.0左右,使其中有足够的活饵料,肉眼可见大量的轮虫、枝角类、挠足类等。投苗后半个月内主要依靠天然生物饵料,少投甚至不投人工饵料,使水体中残饵大为减少,由此减轻了池塘受污染的压力。 施肥量要根据养殖动物池塘底质的肥瘦来灵活掌握。

水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靠、互相制约的,藻类多是水中净水能力增强的标志,只有丰富的藻类才能充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的产物,因此藻类是水体中浮游生物的主体,而且藻类本身的寿命也只有10-15天,藻类(包括活菌)的正常生长需要微量元素如氮、硅、铁、锌、铜、钴、镁、钾等和多种维生素,因此需定期泼洒氨基维多补(4亩/公斤)来补充营养,施肥以5-10天比较适宜,同时如果大量换水会造成藻类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藻类会死亡得更快,藻类和活菌繁殖不良,造成水体不稳定。因此需减少换水,并适当补充营养源,才能保持池塘中藻类稳定,保持池塘中的生态平衡。

3、肠道管理

肠道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承担水生动物从外界获取物质、能量的重任;同时也是鱼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和重要的免疫器官;鱼类的肠粘膜屏障系统具有阻碍肠腔内细菌入侵和毒素吸收的功能,对动物具有重要的屏障保护作用和多种免疫保护作用;肠道粘膜还是动物体内代谢最为活跃、机理最为复杂的代谢器官。此外,肠道微生物在肠道生理和生物功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肠道管理的关键是饲料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品来预防病原性疾病,而多用有益的芽孢菌、寡聚糖等,来提高水生动物的肠道功能和作用。

4、水质管理(菌相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养殖中后期,由于投饵量增加、残饵增多、养殖动物粪便以及小型生物尸体等长久积聚,底质进一步恶化,极易诱发暴发性疾病滋生。

因此,定期、定量使用水质保护剂和底质改良剂,可改善溶解氧,稳定藻相波动,减少pH的波动,降低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效改善水质状况,使水体中有益菌种成为优势种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减少病菌的滋长。

可每隔15-20d泼洒生石灰、沸石粉等调控、改善水质和底质,使用量为生石灰10-15kg/667m2或沸石粉20-30kg/667m2。其次,每20-30d用光合细菌、EM液、芽孢杆菌等2-4kg/667m2全池泼洒,并结合在饲料中拌入活菌制剂及时地分解池内有机物,起到改良底质、净化水质作用。

充分利用微生物物制剂加强养殖全程水质管理是改良水质、促进鱼类生长和减少抗生素及消毒剂使用最有效的手段。

水质改良是生态防控技术的基础,要养好一塘鱼,先要养好一塘水。

养水是清淤、曝晒与肥水、调水等结合的整个水环境改良过程,而非单纯的消毒、杀虫和换水。因为消毒、杀虫的同时,有可能杀灭有益微生物和浮游动植物,而且还可能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危害;而换水也不能作为养好一塘水的主要手段。因为外来水源本身就不好,换进来的水当然也不是好水。因此,养水贵在养而非消毒杀虫与换水。

所有微生物制剂都应避免与消毒杀菌剂混合使用。

水体使用消毒后须经3天后方可使用。池塘消毒后氨氮会明显升高,异氧性细菌如气单胞菌也会首先大量繁殖,因此,消毒后两天必须使用一次EM菌粉剂100克/亩·米和光合细菌250克/亩·米,以降低水中的氨氮,同时保持池塘中有益微生物的种群优势。

用生物肥水时应结合光合细菌使用,效果更加明显,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

乳酸芽孢杆菌、EM复合菌主要是施用在养殖过程中出现水质老化、溶解有机物多、亚硝酸盐高、pH过高的情况。

利生素及加酶益生素所含主要菌为好气性细菌,使用时需同时开动增氧机有利于发挥利生素及加酶益生素的功效。

亚硝酸降解剂(高效复合硝化细菌活菌制剂)应用时需提前投放。应用该微生物制剂需在头天晚上用一次过碳酸钠片状增氧剂,保证池塘中有充足的溶解氧,更有利于硝化细菌的迅速活化,提高降解亚硝酸盐的功效。

EM菌是一种复合的微生物群落,具有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等几十种有益菌种。池塘泼洒EM菌,最好与(利生素、加酶益生素、益水宝、高效复合活菌硝化细菌制剂)等其中任何一种混合使用,改善水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效果更加理想。

药控管理技术(苗种药浴) 

一般常用于鱼种消毒的药物有:在水温15-20℃,漂白粉10-20克/立方米水体,浸洗时间10分钟,主要针对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l0克/立方米水体+8克/立方米水体,浸洗时间20-30分钟,主要针对细菌性烂鳃病和寄生虫鱼病;高锰酸钾20克/立方米水体,浸洗时间2-2.5小时,主要针对大型寄生虫病;食盐3-4%,浸洗时间5分钟,主针对水霉病和小型寄生虫虫病;聚维酮碘5-6克/立方米水体或氨基酸碘6克/立方米水体,药浴时间15-20分钟,主要针对病毒和细菌传染性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