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三角城市经济圈一呼百应,中部地区为什么不携手共创城市经济圈?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8-07-03

长三角城市经济圈一呼百应,中部地区为什么不携手共创城市经济圈?



并不是中部不携手共创城市群,而是中部几座省会有心无力。其实在十年前中部就已经规划所谓“中四角”发展战略,后来因为安徽的退出变成“中三角”,再到现在也就不了了之。

另外纵观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这三者能够保持高速发展都是因为有核心城市引导。例如长三角以上海为发展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为辅助;珠三角则是以广州、深圳为主导,珠中江城市群以及周边地区为辅助;至于京津冀更是以首都为发展核心,天津以及雄安新区为辅助。由此可见三大城市群能攀上今日之高峰并不是偶然。



反观中部六省,实际上只有湖北、湖南、江西曾经提出过中部协同发展战略。而安徽则是热衷加入长三角经济圈,河南也忙着自家中原城市群规划。至于山西就更不用多说,其省会太原这几年来还是处于原地不动的发展状态,早就被其它省会接连超越。

所以说现在中部六省还处于各自为政状态,而要想把中部各省“散兵游勇”城市集中起来,就必须得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市。或许这个中心城市在百年前武汉还当之无愧,毕竟有名气也有实力。但到如今时过境迁武汉综合实力也是远不如从前,虽说各项指标还是名列前茅,但对其它城市并没有压倒性优势。

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是非常看好中部地区城市的未来发展。首先中部交通有着“承上启下、连接东西”的作用,这样一来国家规划的大多数连接国内东西南北方向城市的高铁线路,基本上都要在此交汇,这样一来就能给中部各省市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


此外中部地区还有可以依托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出属于自家的城市群经济圈。那如果这样看来武汉位于长江沿岸,将来是有希望成为中部六省核心战略发展城市。只不过现在武汉能力还有稍许欠缺,期待未来武汉能够带领中部六省攀上新的高峰。

最后总结:目前中部各省还处于各扫门前雪的发展状态。未来中部各省发展如不能建立在坦诚互信的前提下,那么中部一体化发展战略最终还是会名存实亡。在这里我也希望中部六省能够加大一体化协同发展,不管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首的“中三角”发展战略还是以郑州为首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只要有省会城市能率先突出重围带领中部六省协同发展,那么中部经济圈势必就会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第四极”。

长三角地区能够把三省一直辖市捆绑在一起,并形成具有一定凝聚力的城市群确实不容易,这跟长三角地区有一座集政治、经济、金融、地理位置于一身的上海的作用分不开的,至于长三角一呼百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可跟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相比,还是不在一个平台上。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中部地区又如何才能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群?

首先,中游地区要形成一个经济规模上的超级城市。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一城独大,上海是一座集经济、金融、规模、服务、高校、环境于一身的全球性超级城市。而在长江中游地区武汉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论体量,还是GDP总量、经济规模等都无法超出长沙等城市太多。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是旗鼓相当、不相上下。没有绝对的规模优势,就没有至高的话语权。

其次,城市政治地位的优势性

上海还是长三角地区独一无二的直辖市,从城市政治地区上统领着长三角地区。

而在城市中游城市群中的武汉、长沙、南昌,甚至也可以划入中游地区安徽的合肥等都是省会城市。在城市政治地位上没有绝对的优势,在地位上应该是相互平等的。

还有,在城市辐射中也具有差异性。

上海可以不受杭州、南京的干扰,辐射浙江境内的嘉兴地区,以及江苏境内的苏州、南通等地。形成了跨省之间的相互协作,并因此以上海为龙头的巨型城市规模效应。

可长江中游地区不仅现在还是未来,都不可能形成跨省的巨型城市辐射地。这种打破省级区域铁桶般格局在中游地区很难形成。

最后一点,城市群之间的交通枢纽网问题

在长三角地区地区以上海为核心,构成了南京、杭州、宁波等大城市间的一小时交通网。并在城市圈内拥有诸多的中小型城市。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分工、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

但在长江中游地区核心城市之间距离相对较远,相互之间的便捷性也不足。大城市之间也缺少密集的中小城市。在城市分工、资源共享上严重不足,同质竞争现象严重无法形成共赢机制。

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很难形成有效的共赢机制,相互之间竞争性也决定了未来不太可能有一呼百应的环境。先从做强做大核心城市开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