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画解密:《孟蜀宫妓图》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根本就是假的

 南絮雅 2018-07-03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哲学艺术历史“三位一体”

详解名画流芳千古之谜

                          

 

 

​上回说到:

这幅画最闪光最经典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衣服的色彩。背身的夏香和冬香穿的衣服,用的是中性的灰颜色;春香是深一些的蓝色,秋香的衣服则是橙色,这两种颜色在色彩学里叫互补色。

​什么叫互补色呢?世间一切色彩除了黑白,都由红黄蓝构成,色彩学称为三原色,其中两个原色相配的后代和剩下的原色就是互补色。具体来说,红蓝相配的后代紫和剩下的原色黄是互补色,红黄相配后的橙和蓝是互补色,黄蓝相配后的绿和红是互补色。所以,这种关系共有三对:红和绿、橙和蓝、黄和紫。

唐伯虎的这幅画中,秋香的橙和春香的蓝互补互衬,是既鲜艳又高雅的绝配,堪称神来之笔。这种恋人般的颜色关系就是有了你我才更帅,有了我你才更美。运用得当的话,既对比又和谐,就是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的畅想曲,就是技艺高超的魔法师营造的奇妙幻境,把我们带入充满激情、扑朔迷离的境地,有一种润泽心田的美妙感觉,这就是色彩的活力。

互补色虽是恋人关系,但运用不当则会使人大跌眼镜。如果红和绿面积相等且又都很鲜艳,就变成“红配绿唱大戏”了。

那么,怎样才能不俗呢?有两个方法:一是改变二者的面积比例。足球运动员的球衣是红的,球场绿色面积大,红色面积小,万绿丛中几点红,既鲜艳又和谐,是绝配,所以又叫“红配绿美如玉”;二是使其中的一种色彩降低纯度,就是让一种色彩不那么鲜艳。

色彩关系就像恋人关系,处理得好就幸福甜蜜,处理不好就打架斗气。处理好的关键就是要有主次之分、深浅之别,画家其实就是色彩的红娘月老,要给色彩找到它的恋人。

色彩除了恋人关系,当然还有其它关系了。比如红跟黑就不能配吗?它们也很好啊。白和红也挺美,白雪里一朵红花不也很美吗?所以,色彩也还有兄弟关系、姊妹关系和朋友关系。

唐伯虎的这幅画现藏故宫博物院,高124.7 公分,宽63.6 公分。

但我要告诉大家:“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根本就是假的!《孟蜀宫妓图》这个名字也是错误的!所以,画中的四个女人也不是春夏秋冬四香。

“点秋香”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其中明代小说家王同轨的《耳谈》里叙述的故事情节和大家知道的基本吻合,但主人公是苏州才子陈元超。大意是: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其实就笑了一下,陈公子便招架不住了。暗访秋香踪迹后,乔装打扮到她当丫环的人家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当陈元超发现俩公子已经离不开他时,便谎称要回家娶亲。俩公子说:“府上这么多丫环,你随便挑吧。”陈公子说:“既然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陈公子遂心如愿,结成姻缘。这是《耳谈》中因笑传情、因情结缘的一个爱情故事。

大家会问:“陈元超点秋香”怎么会变成“唐伯虎点秋香”了呢?   

这里面,不仅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唐伯虎所生活的年代,是明代经济十分发达的时期。经济上的繁荣必然带来思想上的活跃,特别是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追求思想解放和实现个人理想,急需找一个敢于冲锋挑战的叛逆形象做他们的代言人,唐伯虎的才气、名气尤其是他的放浪不羁、不拘礼法使他成了最佳人选。到了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恒言》中,“陈公子点秋香”就变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缘》,故事由“一笑”发展到“三笑”,情节也更加复杂化。从此以后,各种描写唐伯虎的小说、戏剧层出不穷。几十年前的电影《三笑》红遍大江南北,后来还有《唐伯虎点秋香》、《风流才子唐伯虎》等电影、电视剧,让他名气大增,历久不衰。

实际上,华太师在历史上虽实有其人,但他比唐伯虎要小27岁。他中进士时,唐伯虎已去世三年;他做太师时,唐伯虎的棺木已朽。另外,唐伯虎一生共有过三位妻子:19岁时娶徐氏,在他24岁时病逝;后来又娶一室,因科场舞弊案的牵累离去;36岁后,娶沈氏(也叫九娘)为妻,两人相敬如宾,并生有一女,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王宠的儿媳。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秋香这个人呢?

有!秋香的原名叫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是生活在明代中叶。但二人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因为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20岁。秋香因家庭不幸堕入青楼,后来从良,大概就是被陈元超所点。秋香在当时被誉为“女中才子”,画的画儿更有名气,明代《画史》中有专门记载;《金陵琐事》中记载了秋香曾向唐伯虎的老师沈周学过绘画,沈周在为秋香画的画儿上题词说:“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意思就是:过去的事都已过去,青楼里再也找不到你,以后要到画界中去寻觅了;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过秋香的扇面,写了一首七绝,其中有:“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把秋香和薛涛作比,可见秋香才气之高。

至于画的名字,唐寅自己并没有在画上写题目,《孟蜀宫妓图》是明末收藏家汪珂玉在《珊瑚网》中所定,后世也就延用了这个题目。但据考证,画中所绘并不是后蜀皇帝孟昶,而是后蜀前的蜀国后主王衍。所以,这幅画的题目应该叫做《王蜀宫妓图》。唐伯虎为什么要画王衍呢?

王衍荒淫昏庸,天天踢球为戏,四周围上活动的绵幛,一路踢去,从宫中踢到街市,他在绵幛中也不知道;他喜欢光顾妓院,为了不使人认出来,就下令叫全国的老百姓都戴上大帽子,把头遮起来;王衍曾和母亲、妃子带着宫女到成都附近青城山上的上清宫游玩,他叫宫女都带上莲花冠、穿上有云霞图案的道士衣服,远远望去,犹如神仙下凡。宫女平时也是这身打扮,脸上敷胭脂水粉,好像喝醉了一样,叫做“醉妆”;王衍整日饮酒赋诗、寻求快乐,军国大事都交给宦官,并作诗说:“有酒不醉是痴人”;他喝酒时喜欢行一种“摇头”之类的酒令。925年,后唐军队打进来后,他还在喝酒,军士们都说:“没什么,再行一把‘摇头’的酒令吧。”结果仅70天就亡了国,王衍也被灭了族。唐伯虎在画上的题款和题诗:“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就是指这些事情。

看着这幅500多年前的色彩经典之作,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在西方,互补色理论到了19世纪下半叶法国印象派产生后才形成。莫奈的《巴黎圣母院》被视为运用互补色的典范;著名色彩理论家薛尔道夫写了一本书《论色彩的并置与和谐》,专门论述色彩的互补关系。但唐伯虎比他们早了350多年,发现并运用了色彩的互补关系。遗憾的是,没有形成理论。

我们人的视觉是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根据客观环境进化而来的,和自然世界的色彩相吻合。时至今日,进步发展和民主自由已成为时代主题,可以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丰富色彩不仅符合了人的视觉本能和需要,而且所体现出的明朗欢快、热情奔放的春意盎然和夏情如火无疑体现了时代特色,而成为人们的宠爱。西方人不懂水墨,却将色彩运用自如,符合了时代精神,所以他们占市场比重就比我们的国画要大得多。

中国画自魏晋南北朝从重“丹青”转向重“水墨”之后,水墨流派源远流长。中国画的笔墨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绘画语言,它的丰富的表现力,尤其是高度智慧的线条表现,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画种都无法媲美的。曲高和寡并不可怕,高处不胜寒也是一种境界,但孤芳自赏则不可取,它往往会陷入夜郎自大的泥沼。“水墨精神”绝对不是僵化的,而是动态的,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因为人们的审美趋向、审美意识都在变化。因此,“水墨精神”长存,但表现手法必须要与时俱进,更要力争超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