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的清晨 西藏的玩法有很多种。 有骑行318国道川藏线去拉萨的,有坐个硬座火车去西藏的,有包个丰田霸道一路到阿里狮泉河的。 有立志在拉萨开个客栈咖啡馆小酒吧的,有沿途卖唱走路去珠峰的,有没钱在半路竖起大拇指坐顺风车的。 有土豪得包起一个登山队去爬珠峰的,有自驾越野穿越大北线的,有徒步去冈仁波齐磕长头转山的。 有拜上师皈依藏传佛教得人生真谛的,有在八廓街迷路好饿跪求八元吃饭坐车的。 据我所知,还有个哥们,推着自行车一个人徒步穿越羌塘无人区三个月,好几次没水没食物差点死在路上,实在让人好生钦佩。 我生性愚钝,虽然去了西藏,却未得开悟,必是跟文化水平有限有关。 比如拉萨,当然是神圣的城,布达拉宫前长长的排队入场参观队伍。 布达拉宫外,永远在摇着转经筒脚步匆匆的藏族信徒,大昭寺门口广场晒太阳的文艺男女青年。 八廓街的清吧咖啡馆书店,还有小巷深深到处的小寺庙老建筑,恒久猛烈的高原日光,当然是十分美妙的场景。 但这些,还是以陌生感为主,说不上什么灵魂的升华。 去著名的玛吉阿米餐馆坐了很久,看看八廓街的转经人流,似乎也就这样了。 又去最著名的光明琼港甜茶馆喝奶茶,场面当然是很壮观的,但不时会有一群腆着肚子背着双肩摄影包的摄影师,举起大镜头一言不发对着喝茶的藏族人偷拍,场面让人非常不舒服。 当然他们绝对不会拍作为汉人的我,所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拉萨的茶馆,是随处都有的,我更喜欢的小巷里那些甚至连招牌都没有的小茶馆,两三张小桌子,叫壶八元的甜茶。 勤快而略带忧郁的藏族老板娘,默诵着佛经,送来一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暖水壶,还有同样款式老旧的茶色玻璃杯,这样就可以坐一上午。 和我一起坐一上午的,还有一个拄着拐杖几乎走不动路的藏族老头。 老板娘说他每天都要来的,我和老头一起在拉萨的阳光下发呆。 我在适应着我的慢性高原反应,老头在适应着太老了不能动的困境。 小巷里的小学放学了,门外都是孩子们奔跑打闹的笑声,我和老头都很羡慕地看着他们。 后来,藏堆就带着刚放学的孙子进来。 藏堆是个退休公务员,每天去买菜,接孙子放学,带他来茶馆吃一个藏面做午饭,吃完再送他去上学。 藏堆不管说什么,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于是我们就聊起天来,藏堆在拉萨的乡下做了一辈子的公务员,我们热烈高兴地讨论了拉萨好还是内陆好,共产党员能不能信教,奶茶好喝还是甜茶等至关重要问题。 藏堆笑嘻嘻地说,我出差开会,去过北京上海的,确实是漂亮!很壮观很豪华,不过还是有点不习惯,还是藏面吃着舒服啊!北京上海空气粘粘的闷闷的,很难受! 藏堆的孙子,刚看过3D电影,弄来两个红蓝纸眼镜,非要让爷爷戴上,藏堆笑嘻嘻地戴上,说,这个世界变成奇怪的颜色。 我承认,是藏堆让我喜欢上的西藏。 去陌生的地方,很多人都喜欢去找不一样的感受。 西藏这样的地方,最多让人留意的无非是雪域天路,或者藏民佛教。 然而,我觉得更迷人的旅行体验,是在不同民族里,找到我们共同共有的东西,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或有不同,然而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一样的。 最多的理解和尊重,也必由此生出,而不是一种猎奇的观望。 如果能理解至此,那么无论十米之内,或千里之遥,其实都是心安所在。 我不懂藏传佛教,但道理应该都是一样的吧。 藏堆带着孙子吃完面,笑眯眯地和我告别,离开了茶馆。 不久以后,我也离开了拉萨。 微笑不爱说话的茶馆老板娘 和我同样动弹不得,相对呆坐一上午的老头 婆婆也是茶馆常客,老板娘帮她倒了一杯啤酒 笑得花枝乱颤的藏堆 藏堆和孙子一起戴上了3D眼镜 藏堆的孙子玩起了弹弓 西藏阿里 神山冈仁波齐 在遥远的世界第三极 遇见未知的自己 关于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