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追风筝的人就是十年前的喀什

 FFF4b7nppqj7oc 2018-07-03
这趟出门,出了整整一个月。

照理应该写个旅游攻略或者西行游记,但真做的起来,显然都需要时间(之前的简单回顾并不是)。

跟还留在新疆的小伙伴聊天,突然就提到了《追风筝的人》。这部电影和原著,大概是伴随豆瓣这个网站的诞生,在 2007 年到 2008 年之间,热门一时。



8.2 分,放在今天,这都是一个相当高的分数了。

与今天的影迷喜欢刨根究底不同,当阿富汗的话题慢慢过去,当人们都在讨论叙利亚和逃往欧洲的难民话题,无论今时今日还是七八年前,都鲜少有人提到《追风筝的人》是在哪里取景。

也有人说了,影片是在新疆取景。但喀什和塔什库尔干,真是太过于遥远的存在了。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命数。如果没有阿富汗的混乱局势,也不会有这种美式眼光和人文情怀的电影关注。再又,如果晚上个几年,尤其是到了 2008 年还是 2009 年这个坎,《追风筝的人》,恐怕就很难到喀什取景了。原因,你们都懂的。



这个残酷的现实原因,倒与电影里的种族仇恨或有关联。

绝大多数前往南疆或喀什的内陆游客,大多会在这些年感受到奇怪的,散播在亲朋好友、民间或官方舆论当中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正如当我扫到 2015 年新疆发生的一系列案件,有心理准备的同时依然大大地被震惊到。

相去 800 公里的喀什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已经是中国和外国的差距。

来到喀什的第一感受,西域风情当然无可追寻,但异域风情是绝对浓厚的。还有种感觉是你到了国外,你在这边才是少数民族。如何论证这个印象,《追风筝的人》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说明。



在电影第一个重大转折到来之前,风筝飞上了 1978 年的喀布尔上空。

因为刚从喀什回来,身为地理控的我,一眼就看出,整部电影大多是围绕吾斯塘博依路(Ostagboyi)取的景。风筝下面的路口,正是吾斯塘博依路和菜巴扎路交叉口,那个圆顶建筑,已经被拆了。



在喀什老城上放风筝的阿富汗小孩。

下图是拍摄于老城墙上的城市景象宣传画。今天的喀什噶尔老城,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景点的翻新景象。我觉得好像失去了什么味道。但小伙伴也起了争执,游客当然喜欢老的,旧的。本地居民,也许巴不得整个城市翻新一遍,人人都有新房子住。



画面中心的淡绿色建筑物,是吾斯塘博依路和艾格孜艾日克路路口。从百年老茶馆的阳台上望过去,对面就是了。

上图是电影拍摄 2006 年左右,中图是截自 GOOGLE EARTH,拍摄于 2010 年。喀什老城大概是在 2013 年翻新。最后一张是我在 2016 年 8 月刚拍摄的。



百年老茶馆。据说这已经是喀什最后一家茶馆了,其他茶馆都消失了。茶馆的介绍,最后几行字非常魔性。去喀什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

左下图片同样来自谷歌。好像在改名叫做百年老茶馆之前,它还叫做“老混沌茶园儿”。右下图片是我们在喝茶的随手拍。



从艾格孜艾日克路拐进来,就是电影里的这个画面了。这条路就在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正后面,通往诺尔贝希路。



我是凭印象觉得,电影里的这家老店,应该就是现实中的这家老店。

反正啊,你都在艾格孜艾日克路上,应该会被这家店吸引的。



艾提尕尔清真寺直到电影快结束了才出现。

阿米尔把哈桑儿子接回了白沙瓦,一大早发现对方不见了,然后在市区里面找人。整个过程就是喀什的街头速写,还有丝绸巴扎什么的。最有趣的一处地方,就是远远的出现了清真寺。这个角度,就是从晚上夜市拍过去的。

左下角是黑暗料理王国的夜市。右下角是清真寺。



少不了一些喀什的风貌,牛羊巴扎,也就是动物巴扎。巴扎即市场的意思。尤其是动物巴扎,确实场面壮观。每周日有一次。



手工刨冰。电影里出现在炸完鱼之后的画面。



沿着 314 国道,从喀什可以一路开到塔什库尔干。

我是回来后才看的《追风筝的人》。有人一定要惊诧,那你还能拍到那么多取景地。说实话,我也很意外。

但因为从喀什到塔县,绝大多数人必须走个来回,没有环线的路可以选择。譬如我们想绕大同乡去莎车县,车子走不过去。

这一来一回,对路上的风光,不免就要熟悉了起来。

上图是喀拉库勒湖不远处的公路。下图应该是慕士塔格峰了。都是出现在电影里往返阿富汗路上。



电影里,还是从巴基斯坦开往阿富汗救人的途中。快出国境了。

这是奥依塔克红山。附近是红山口,过了红山口不久,就要经过第一个边防检查站。

我对这个地方印象比较深刻,因为我们在这里第一次下车,还拍了合影。我对电影画面左下角的建筑,同样有印象。因为 314 国道一路荒凉,建筑物实际上真的很少。



公格尔峰和公格尔九别。因为山体相连,相距太近,所以特别好认。

公格尔山海拔7649米,是帕米尔高原、昆仑山以及新疆的第一高峰。



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听上去……会很想吃,是不是。常年有雪顶,冰川壮观。电影里出现在从阿富汗逃回巴基斯坦的途中。



战火涂炭的阿富汗,民不聊生,满目疮痍。这座小房子是怎么出现的,是电影组盖的,还是原本就有。我真不知道。

但经过时候,我迅速地把它连拍了下来,然后发现,电影里也有这个画面……



阿米尔和哈桑在石榴树下一起玩,并许诺一生相伴。背景处,就是塔什库尔干的石头城。特别好认。

反正,塔县的氛围,真的跟喀什很不一样,有那么点最后一块世外桃源的意思。



《追风筝的人》对 1978 年的喀布尔是抱有美好想象的。尽管有人直言,电影讲的是阿富汗一小撮上流阶层的生活。可是,苏军入侵之前的阿富汗,确实是历史上少有的比较稳定的历史时期。

既然喀什可以被想象为喀布尔,那么,把童年时候的国家和首都想象得好一点,恐怕也不是什么过错。电影里的街景大远景,应该是后期合成了的。

我一厢情愿地把电影里的城市,理解为对塔县的放大想象。四周有雪山环抱。左下是塔县,右下是喀布尔。看上去,喀布尔的地理位置也是得天独厚,确实更加令人难忘啊。



电影结尾的致敬名单。黄建新,广电局,喀什,塔县,自治区都在名单上。

最后,评价几句。我个人觉得,《追风筝的人》,拍的一般,拖沓的戏份不少。属于没能平衡好现实与过去的那一类电影,大人的观点、视角,总会导致小孩子的戏份被压制,过于主题先行。无论拯救、赎罪还是感动,我都觉得,它们有些轻描淡写了。

但说实话,借助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哪怕一趟旅行,你都很难真正去了解阿富汗的苦难。尤其是读《丝绸之路新史》,最感触的,却是那些无名小人物的故事。被丈夫抛弃的妻子,汇报洛阳沦陷的栗特人,在中亚失败的唐军,还有被圣战击败的于阗。发生在单独个体上的坎坷命运,几乎是注定会被遗忘。有能力记录历史,却是冰冷无情的文字。后来人看不到,也想象不到。

或许,留给一个观众的,更多还是与自己内心懦弱和黑暗的斗争。正如原著里,有很多关于罪恶和良心的斗争。说到底,最难写的,还是人。最难揣摩的,是人心。

像我吧,就总是觉得,自己在南疆追逐的,是风景,而不是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