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做骨髓配型,先和我离婚”,多少夫妻在拿孩子当筹码

 闲谈集锦 2018-07-03

爸妈精读
你要的生活,其实没那么贵


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怎样被诠释的。


作者:曼之恒(爸妈精读主笔)

婚姻里多少夫妻在拿孩子当筹码 来自爸妈精读 12:13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迷路的九尾狐朗读音频


前天有一则新闻深深地震撼了我的三观。

 

成都一个八岁的孩子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过了11个疗程的痛苦化疗后,孩子的病情仍然得不到好转,命悬一线之际,医生决定进行骨髓移植。

 

孩子的父亲叫钟世波,母亲叫刘发兰,两人多年感情不和。自从孩子生病以后,主要是父亲守在医院。

 

因为至亲骨髓匹配的概率比较大,医生建议先让双亲做配型检查。

 

可是面对着生命危在旦夕的亲生骨肉,母亲刘发兰却提出要求:想给孩子做骨髓移植配型可以,不过,一定要先离婚!

 

如果钟世波不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她就拒绝接受一切检查。

 

钟世波提供的和妻子就配型需要先离婚的对话截图


一边是冷冰冰的离婚协议书,一边是生命危在旦夕的儿子,钟世波痛苦万分,甚至跪下来苦苦哀求。

 

可是妻子仍然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钟世波只能同意了妻子的要求,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最后,刘发兰的骨髓与孩子并不匹配,反倒是钟世波和儿子成功配型,顺利地完成了骨髓移植。从钟世波体内提取的造血干细胞,在儿子的体内存活了下来。

 

钟世波说,只要能救孩子,什么苦他都愿意受。可他想不明白:

 

明明是亲生骨肉,刘发兰作为母亲,怎么就能够提出“先离婚,再配型”的如此让人心寒的要求?

 

对此,广大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


事后,母亲刘发兰还振振有词:“我不是不管孩子啊,只是孩子他爸把我们一家变成了仇人。”

 

她指出,夫妻俩的关系早已名存实亡,平日里的争吵、打骂不在少数,她只是借着儿子得病的这次机会,威胁丈夫跟自己离婚。

 

也许钟世波在做丈夫方面不够格,但是他能做到为了争取儿子生存机率,而向感情并不好的妻子下跪。从这一点来看,他绝对是个好父亲。

 

而刘发兰呢?不管夫妻俩平日里感情有多僵,看对方有多不顺眼,这种“不离婚就不救儿子”的冷血行为,也真的够让人心寒了。

 

  • 孩子是一段婚姻关系的结晶,而并非是夫妻双方利益发生冲突和纠纷时的谈资。

 

一个八岁的未谙世事的病危男孩,如果得知母亲为了达到目的,拿自己的生命当作交换的工具,不知会有多伤心?

 


这些年里,夫妻关系不和一直是社会的焦点话题,在一段段失败的夫妻案例里,拿孩子当作筹码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些人为了取得更大利益,会拿孩子作为与对方抗衡的武器。

 

前段时间闹得满城风雨的王宝强离婚案里,马蓉就死死地抓住孩子不放。

 

明眼人都知道,马蓉这样做并不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与保护。

 

更明显的是,一旦她有了“孩子”作为经济保障,就算二人的矛盾再深,看在孩子的面子上,王宝强也会掏一大笔抚养费。




当初何洁和赫子铭离婚,双方也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撕破脸。

 

何洁嫁给了赫子铭时,带着车子,房子,甚至连戒指都是自己买的。

 



何洁对孩子的爱众所周知,她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完全是出于一种母性的本能,一种保护孩子的欲望。在这争夺背后,夹杂着太多的感情因素。

 

而赫子铭平时带孩子并不积极,鲜少尽到父亲的责任。在家里,他经常自顾自地打游戏,把小孩子放到一边不管。

 

但到了离婚时,赫子铭开始激烈而主动地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拿孩子作为长期的饭票和筹码。

 

因此有网友评论他:吃了这么多年软饭,离婚时还想通过孩子来对何洁进行“剥削”,分走她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这种人简直不能更渣了。

 

如果对于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话,这种人根本就不配担当“父母”二字。

 

虽然孩子的生命由父母给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当做他们进行利益谈判的附属物,更不能当做利益的筹码进行交换。

 

因为,每个孩子降临到世间,都是一条鲜活的有着思想情感的生命,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主见。这些都是父母无法左右的。


一旦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独立人格,悲剧就开始悄然形成。


在一部俄罗斯电影《无爱可诉》中,一对烦腻于彼此间无尽争吵的夫妇珍娅和鲍里斯,都彼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伴侣,并渴望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而他们12岁的儿子阿廖沙,每天眼睁睁地看着父母的谩骂与争斗,心理罩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阴影,最终离家出走,悄然失踪。

 


一开始夫妻俩并没在意,可是随着儿子消失的时间越来越久,他们也开始踏上了寻找儿子的道路。

 

没想到的是,他们看见儿子的最后一眼,竟然是在停尸间。原来儿子早已绝望自杀。

 

这时他们才追悔莫及,瞬间崩溃,抱头大哭。可一切都为时已晚。

 

在电影最后,有这样几句话:

 

 

对于利益至上且自私冷酷的父母而言,孩子永远都是牺牲品。


他们得不到尊重和保护,只能在一次次地在失望中麻木自己,最终酿成悲剧。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难以觉察的作用。

 

利用孩子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和手段,这极其不可取。因为这会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小雪,是我的邻居兼发小,初中毕业之后就背井离乡去了山东打工。

 

前段时间她回来,我们一起聊天叙旧,谈起这些年的不易,她哭着说:“我的童年,在十岁的时候就结束了。

 

那时候,小雪的父亲做生意总是赔钱,家底在两年时间被挥霍了大半,为此夫妻之间吵得不可开交。

 

后来,小雪的妈妈忍无可忍,向小雪爸爸提出离婚。可她爸爸用一副不讲道理的嘴脸呵斥她:“离就离!不过家里房子和存折归我,孩子归你!”

 

小雪的妈妈迟疑了。她的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法。她只知道,如果真的离婚了,房子和存折归丈夫的话,她一个人拉扯着孩子活不下去。

 

于是离婚这件事就一拖再拖,小雪变成了两个人互相推诿的布娃娃。

 

时间久了,小雪的爸爸越看她越不顺眼,总觉得她是个拖油瓶。


有一次,喝多了,酒劲儿一上就猛扇小雪耳光,还大声训斥:“都是你!要不是你的话,我跟你妈早就离婚了!

 

这个时候,小雪就会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整日以泪洗面,甚至想过轻生。

 

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中毕业,她果断地离开家,去山东念了一家职业学校。我去送她那天,她跟我说这辈子都不想面对这个冷漠而分崩离析的家。




心理学家黛博拉·泰南曾经说过:“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怎样被诠释的。

 

婚姻的破裂,导致子女的需求无法向正常孩子那样得到满足。

 

如果再以孩子作为讲求利益的条件,丝毫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对他们的心灵成长,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因为夫妻之间一旦没有爱情存在,选择离婚,不过是一纸协议的事,彼此妥协好之后,签个字,就可以分道扬镳。

 

而孩子,却没有选择的权利。面对父母的决定,他们只能选择被动接受。最后伤得最深的,永远都是他们幼嫩的心灵。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应当是两股平行线,彼此独立,互不缠绕。

 

不要把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相互搅和在一起;不要让你和另一半的矛盾冲突让孩子来承受;不要在争吵时,拿孩子来说事;更不要再拿孩子当作筹码来换取利益了。

 

毕竟孩子是纯洁无辜的,他们不应当成为成年人利益世界的筹码。

 

作者简介:曼之恒,富书签约作者,95后中文系女生,热爱文学、旅行、音乐和舞蹈,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双重人格,用文艺的观点,看世俗的纷繁,愿与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简书、头条号、微博@曼之恒。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shenduwenhua),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