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夏秋冬巧入联

 杏坛归客 2018-07-04

春夏秋冬巧入联

谭定宇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巧妙地嵌入联中,既可以比喻事物抒发感情,还能够借题发挥描绘人生。“春夏秋冬”最常见的对句是“东西南北”。北京宣武区南大川淀楼联曰:

四时春夏秋冬景;

一个东西南北人。

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有83副楹联,其中有:

仰云汉,俯厚土,东西南北,游目骋怀常中意;

沐烟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抚今追昔总生情。

一看下面这副楹联,就知道它是用于宾馆、酒店:

春夏秋冬,一载川流不息;

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迎财纳福的四季对联,很受群众热爱,如: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西南北财。

赞扬梅花的四季联:

春夏秋冬春为首;

梅桃李杏梅占先。

刻画人生的四季对联:

人过一生,酸甜苦辣;

年分四季,春夏秋冬。

感伤悲叹的四季对联:

问东西南北,相逢何处?

求春夏秋冬,共剪西窗。

鼓励拼搏的四季对联:

拼一年东西南北;

博四季春夏秋冬。

还有春夏秋冬的叠字联:

春夏秋冬,日日年年,朝朝暮暮;

兰荷梅菊,寒寒暑署,刻刻时时。

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借联抒怀,乐观面对凄凉境遇:

南檐纳日,冬如春暖;

北户迎风,夏似秋凉。

古代有一副以“春夏秋冬”入联的妙联流传很广: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此联用复姓“夏侯”、书名《春秋》、地名“南京”、剧目《西厢记》与“春夏秋冬”四季名和“东西南北”四方位完美地结合起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有一秀才告状说,他为主家教书一年,主人说他不会教书,不给工钱。郑板桥听后对秀才说:“你是真才实学还是才疏学浅,我出个上联考考你。”于是指着堂上一盏大彩灯吟出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秀才听罢思考片刻,用下联道出他一年四季的辛苦: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他不仅对出下句,而且情真意切,遂聘请秀才给自己当助手,并责令赖账的豪绅加倍偿付学费。然而这副对联却有平仄问题。

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也是个对句高手,他与夫人久别天涯,大难不死,夫妻团聚之时,夫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上联: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李调元听罢,用“春夏秋冬”嵌联吟对:

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凉凉暑暑,严冬过后始逢春。

用反复、重叠手法表达悲欢离合真爱挚情,令人回味无穷。

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才子刘凤诰进京考中探花,但因其貌不扬,乾隆皇帝亲自出对试其才: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才华横溢的刘凤诰当即应对: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一个以“东西南北”四方星宿巧出题,一个用“春夏秋冬”四季名花应对,尤其后三字“探花郎”一语双关,语出不凡。只是平仄有问题。

明代唐伯虎写过一副很有气魄的酒店联:

酿成春夏秋冬酒;

醉倒东西南北人。

另外,杭州西湖“仙乐处酒家”有一副对联:

翘首望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

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寒风雪中,不乐亦乐。

这副联巧妙地将“仙乐”嵌入联语,上联用“白、林、苏”分别隐指李白、林逋()、苏轼三位善饮酒翁,整副对联仿佛一幅心旷神怡的四时行乐图。这联也有平仄问题。

有些联家将四时农事活动镶嵌入对联,虽不多见,但却含有启人深思的哲理。例如:

春夏秋冬春为首,莫忘耕耘;

梅桃李杏梅占先,要问收成。

这副对联勉励农家要不误农时,抓好春耕生产。还有一副对联也告诫人们一年四季毋忘物资交流和农业生产,颇值得品味:

南来北往,货物流通,遂成东镇西市;

春种夏锄,禾苗生长,才有秋收冬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