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文】何须纠结于孩子的教育!唯怀揣理想、量力而为 。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7-04




左图:秦春华教授  右图:阚凯力教授


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当道的时代,考验着人们在信息洪流中的智慧和能耐。教养的观念百花竞放,它带给为人父母的应该是启发和省思,而不是更多的迷惑和烦恼。期待家长朋友们不必见一个信一个,这是您慎思明辨、而非纠结的时刻。


良好的心态,幸福的泉源!


七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在学校门口迎接前来上课的孩子,一位妈妈把车子停在路边让女儿下车,自己也走过来与我打招呼,她说:「张老师,我女儿下个学期不来上英文课了。」「为什么?不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吗?」「不!她很喜欢,可惜我先生的公司结束了,学费是我们的一笔负担。」



看看这位妈妈的车上后座还有两个坐在「娃娃特别座」里的幼儿,尽管心中有点酸楚,我平静地告诉她:「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一时的困难,别操心,只要女儿喜欢这个课就来上吧,学费的事情以后再说。」随后我通知会计切勿发给这位妈妈下学期的缴费通知,只要向她确认上课的时间即可。


多年过去了,办公室老师提起一位在中学里成绩优异的女孩,竟然就是这位妈妈的女儿。很高兴得知他们夫妻已经事业有成,我衷心祝福这个家庭,也感谢他们推荐了几个孩子参加「美国大学访问团」。多年来,由于接触过的孩子和咨询的家长众多,我已经不记得妈妈和女儿的模样、芳名。



尽管只经历过简短的交流,我依稀记得当时这位妈妈给我的印象是:她的心态很好。人生,很多的纠结和烦恼是多余的,尤其是,纠结和烦恼解决不了问题。再次谢谢这位妈妈正努力为「良好的心态是幸福的泉源」做见证!


别着急,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有一位妈妈,女儿今年小学6年级,明年初就要升上7年级,她一口气为女儿报名了三所私立学校,而且都缴交了订金,其中两所学校限她在下周一之前做最后决定,她迫切希望我帮她决定女儿应该入读哪一所学校。



我们只在电话中交谈过,除了感受到妈妈的着急之外,我对她女儿的情况一无所知,当然,我非常熟悉这三所私立学校。第一所是接受政府资助的教会学校,从课业学习的角度看,学生成绩属于常态分布,和一般学区制的公立学校相近;另外两所是挑选学生较严格、带点贵族气息的「名校」。三所都是优质的、口碑好的热门学校,如何决定呢?愿借着本文回复这一位妈妈,何况这可能是目前很多家长正面临的共同课题。


如果学校有开放参观日(Open Day),应该带孩子去感受一下学校的环境和氛围,预先拟定问题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毕竟,这是孩子、不是父母要读的学校,更可以藉此机会让孩子表达意见、学习选择,有助于培养孩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之责任感。孩子如果有运动、艺术、音乐等特殊才艺,哪一所学校能提供最好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其它该考虑的包括学校和住家之间的交通方便性、孩子在新学校能否承受课业上的竞争压力、家庭在经济方面的承受能力等等。套用本文标题的意旨,对孩子的未来要怀揣理想,但是,父母和孩子都要量力而为,这个「力」不单指学习能力,更包括了家庭的各种主客观情况。


很多孩子习惯以「我以前的同学都读哪一所学校」做为选校的首要考虑,这个问题颇有讨论空间,应该鼓励孩子,去一个陌生的人群和环境中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是非常有价值的、裨益一生的挑战。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儿时同学和玩伴,绝大部分都已经渐行渐远,这就是所谓的「各奔前程」。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如果曾经按照我上面的建议做评估,应该不难和女儿一起选定适合的学校。而且,小学6年级结束到进大学还有7年的时间,没必要过度纠结紧张。我告诉这位妈妈,就算是放弃两所名校去就读那一所较「平民化」的教会学校,孩子的同学们来自各种社经背景的家庭,同学们呈现更大的多样化,这才是真实世界的风貌,让孩子提前见识真实的人生是有益的。


何须纠结于孩子的教育!《侏罗纪公园》电影里的最后一句告白:「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这一句话始终是我的最爱。何况在新西兰,这里不停地演绎着这样的故事。


人生的最高境界:学会「面对」


曾经见过两夫妻望子成龙心切,辛辛苦苦打零工、超时工作赚取微薄工资,却让儿子缴了高额学费读私校,看到这孩子学习不努力、成绩一般般,真令人感叹。中国的「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对父母似乎踩进了这个说法的误区。教养方面要量力而为,金钱并非万能,没钱就多用点心,不值得让如此不堪的辛苦钱打水漂。当初他们如果让孩子念学区公校,少打一点工,就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更多的关怀和家庭乐趣,说不定在学习方面还会更加优秀。




一个大企业的创办人把孩子从北京送到新西兰来念中学,他听信留学中介和某一位升学顾问的保证,认为孩子有希望被英国美国的大学名校录取,两年过去了,孩子的学习挣扎又煎熬。我告诉这位创办人关于儿子的实际情况,孩子绝不是生来就这个样子,他也不是来到新西兰才变成这个样子。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教养方面的疏失,以前父母家人对他的了解也不够,硬是要把他塞进一个不属于他的模子里。不过,我发觉他具有一些在其它孩子身上少见的优异特质。我安慰这位父亲,亡羊补牢犹未迟,失望灰心、不实际的梦想都于事无补,他是您的儿子,您只能选择「面对」。这位父亲释怀了,重新安排后,孩子又快快乐乐地回来上学,我似乎瞧见了天边的一抹阳光。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人生的际遇也各不相同。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历程,这种事情都得面对了,我们还有什么不堪面对的事情吗?随着年华老去,我越来越觉得,「面对」是一种技能、一种艺术,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为了更务实传答我的理念,本文定稿之际,我把「唯怀揣梦想、量力而为」中的「梦想」改成了「理想」。


专栏撰稿人


张云腾老师,早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曾任教于台北师大附中,移民新西兰前担任教职25年。


他是四个孩子的父亲,台湾近四千位医生是他的学生。张老师热爱生命科学,他也是《张氏心理学辞典》(台湾东华书局出版)中神经科学和内分泌科学相关条目的原始撰稿人。


张老师持续关注全球教育大趋势,多年来对数以千计的学生和家长做过学习选课、专业发展、素质培养、亲子关系等之一对一咨询辅导,也经常举办或应邀参加和教育问题相关的讲座。


张老师在「美国大学本科高端申请」方面做了庞大的功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他办理的孩子已经遍及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伦敦政经学院、伦敦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芝加哥、哥伦比亚、宾州、杜克、约翰霍普金斯、康乃尔、达特茅斯、布朗、莱斯、UC柏克莱、UCLA、南加大、UIUC、NYU等许多顶尖的大学名校。


张老师于2011年开始为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每周六撰写《张老师谈教育》专栏——《先驱报》目前是纽航、国泰、南航、东航飞新西兰航线的机上阅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