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李公洛能在心意拳之上发展|创造了什么技术特点 从而确立了形意拳? 从个人体会说说,心意和形意的区别,大概有三方面: 一是间架结构上。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先站成一楼卢嵩高老前辈照片中呈现的结构,这时候,在膝肘构成的前锋线上,攻击力的确很强。但是身体左右两面的支撑力就很弱了。如果一击没有摧毁对手,被对方移形换位踩住了扁儿,那就危险了。而形意三才势的结构,前后左右上下,都很均衡,其实就是哪里都有变化的余地。 二是攻击力。形意、心意的攻击威力都源于丹田功。心意的拳架配合丹田功,见效很快,所以有“心意一年打死人”之说。而形意的劲力要相对内敛,劲力是沿着筋经走的,外形看不出什么威力,所以形意拳理论里才有“暗劲”一说。相对而言形意的成才周期更长,因为要把拙力去净,把筋骨养壮,再把新的力量传递结构建立起来,这样开头三五年,很难有什么实战威力。过去的形意拳老师在前期都要教徒弟点外家功夫,比如八极、拦手或者一些各家通用的散手,为的就是渡过这段“易筋易骨换劲”的时间。 三是格斗思想。看看心意拳谱的交手法就能感觉到一股霸气扑面而来,几乎都是一个照面解决对手的思路。而形意拳虽然沿用心意谱,但是实际思想要相对“软”一点,就是更多考虑一个照面解决不了对手怎么办?特别是京津地区的形意,普遍受八卦掌的影响,一方面要考虑对方会不会采取走转游斗的战术,一方面也借鉴这种战术,看看自己能不能赢的更省事。甚至还有些太极的技术因素在里面。比如三才势伸出去的前手,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抢先打着对方,而是为了布下防线,逼出、听出对方的变化,给自己留下随机应变的空间。我觉得,这恐怕是从战场技术向赛场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造成的。 大家可以看一看古典泰拳与现代泰拳的视频,比较一下,会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古典泰拳很像心意拳,比较刚猛,感觉每一击都是全力以赴,似乎一下就摧毁对方。这是地道的战场格斗思想。而现代泰拳,比较灵活,总留着变化的余地。这是“比武”的思路。 从文字或演示来看,似乎是古典技术更强悍霸道。但是在实战中,特别是水平相近的对手之间,刚开始很难找到发起致命一击的机会。双方一般都是先试探、周旋,每一下都不敢做绝,这种情况下反而是现代泰拳那种技术的作用更大。 一点浅见,请同好们批评指正。 编辑于 2015-05-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