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这十年:奋发赶超成效卓著

 超越梦想之上 2018-07-04
 资料显示,由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在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后,评价结论指出贵州的区域创新能力处挂末位置,仅比西藏和青海略强。

  当时,贵州省创新能力持续下降的最重要指标是科技进步基础(包括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和科技意识),该指标从1996年的排序第24位下降到1999年的第30位,是西部省区中降幅最大的省份。科技人力资源方面,贵州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严重不足。全省万人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数仅是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67.3%。

  然而,当时间进入201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显示:贵州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位由上年的第29位上升至24位,当年增幅居全国首位(并列)。

  事实证明,党的十六大以来,贵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推动跨越发展,全省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2010年8月以来,按照中央对贵州工作的新要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科学发展,推动跨越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经过两年的努力追赶,科技创新实力更是呈现不断提升的强劲势头。

  数据显示:贵州省级财政科技投入2002年为3600万元,2005年8700万元,2012年已达到40908万元,十年间增加11.36倍;2011年,贵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6.3亿元,相当于整个“十五”期间的(R&D)经费支出。“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科技事业发展经费61.7亿元,年均增长21%。

  到2011年底,贵州人才总量达到212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增加到5.63万人;2002年贵州专利申请量为1256件,2011年专利申请量达到7510件,同比增长70.1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358件,同比增长78.4%,增幅位列全国第一。

  科学发展观在引领贵州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彰显了巨大的真理力量,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贵州经济奋力实现后发赶超的威力,正在加速凝聚和逐步显现。

  十年间,贵州科技工作方向明确路线清晰

  确立了“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发展方针,制定并认真落实《贵州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了《贵州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贵州省“十二五”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及实施方案。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提出了“十二五”贵州科技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明确了推进“八大科技工程、实施六大科技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围绕重点产业组织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指导产业创新发展。

  把握宏观、洞烛微观、积极融入主流的顶层设计,有力指导和推动了全省科技事业长足发展。

  十年间,着力创新管理机制高效发挥财政投入效率

  为高效发挥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贵州省科技厅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省级科技计划由过去的近20个计划,合并调整为基础计划、重大专项计划、合作计划三大计划类别,在投入上,注重运用增量盘活存量,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计划实施中,注重项目的组织遴选与规划目标的衔接,注重主动融入主流与国家目标对接,注重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管理创新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在全国排位稳定在22位左右,高于同年科技投入指数在全国排位5个位次。2010年,贵州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9.83%,比“十五”末的34.86%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当年增幅排在15位,比“十五”末提升了近17个百分点。

  十年间,一大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撑经济发展、造福社会民生

  坚持将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作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抓手,大力整合优质科技资源,在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中药民族药及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数千项,在国家973、863、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仅“十一五”以来就承担实施国家各类科技项目上千项,获得14亿多元资金支持。其中实施的近200项国家和省级科技重大项目,不仅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关联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实现新增产值近200亿元,带动利税近20亿元。

  取得了新型高强度铸造铝合金、环境友好高值化PVC树脂及其特种专用料、反渗透膜材料及组件、大型采棉机、精细磷化工、高速重载列车关键零部件、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

  发挥军工优势,实施“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等重大科技项目,为神舟九号及其系统工程集成了半数以上的电子元器件。支持国家级微特电机工程中心建设等,在今年“神九”与“天宫”成功的载人交会对接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贵州航天企业研制配套生产的电源、连接器、继电器、电机、齿轮5大类关键产品,再度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围绕全省白酒产业原料基地建设、风味形成机制、新址环境评价、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方面,与贵州茅台(600519,股吧)集团合作设立“贵州茅台(600519,股吧)科技联合基金”,争取和安排国家与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百项,投入经费近3000万元,开展了提高优质酒出酒率等制约白酒企业扩大产能的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了以茅台酒为主体的贵州省酒产业科技进步,推动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在水稻、玉米、油菜、蔬菜、马铃薯、茶叶、中药材、畜牧等领域,选育成功一批新品种和研究集成并示范推广应用了一批优质高产新技术,为贵州粮油安全提供了科技保障;科技特派员重大专项力促科特派制度的规模化推行,为农村科技服务新体系的建立做了有益实践,促进了茶叶、反季节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特色水果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

  实施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高寒山区设施农业示范、贵州农村β地中海贫血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模式建立等社会发展科技保障工程项目,创新成果造福民生,助力绿色发展。

  十年间,大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依托瓮福、林泉、铝镁院、振华等企业建立了40家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了55%以上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累计投入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5亿元,支持朗玛、航宇等近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进建立了1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了159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十年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围绕贵州重点产业,在国家级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建成或建设了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了4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科技产业化园区(基地)和9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投入2.25亿元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大幅提高省属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能力。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和人才作用的发挥,启动建设两个大学科技园,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团队的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加快建设发展,高新产业的区域和行业布局集聚态势明显。2010年,贵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16位(提升5位),当年增幅排在全国第四位,比“十五”末提升了近14个百分点;贵阳国家高新开发区、贵州航天高新产业园,集聚了全省53.6%的高新企业和90%的产值过亿元的高新企业。

  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构建了科技中介服务和风险投融资体系,吸纳社会资金组建起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自2008年组建以来,引导省内外社会资金3.4亿元,共同组建了9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目前,省风投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融资服务金额已达40.5亿元,财政资金放大倍率达10倍以上。

  十年间,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走协同创新、合作创新之路,通过“上争、外引、内聚”,与科技部开展了两轮省部会商,科技部对贵州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家部委和大院名校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等建立了合作机制,借助国内外创新资源帮助解决贵州的科技问题,在协同合作中提升贵州创新水平。同时,注重与产业部门、各市(州)县(市、区)和企业、高校、园区的创新联动,建立20余个科技合作资金,规模近4亿元,带动了全社会创新投入的增加。

  十年间,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通过实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专项计划、科研机构人才聚集计划和黔灵杰出人才培养引进行动计划,设立“黔灵科技贡献奖”,以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为载体,加强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贵州牵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人才团队数量大幅度增加。先后培养了近2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形成43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立了30家院士工作站、引进院士及团队37个,支持和帮助科研院所培养引进博士和硕士370名。“十一五”以来,贵州新增两位两院院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