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深化体制改革,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制定落实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意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场导向类项目突出企业主体,重大科技专项突出重大需求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基础研究项目突出创新导向,平台建设类项目突出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服务;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将项目立项和资金安排等向社会公开,特殊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竞争性项目原则上招标立项,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对存在严重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或个人记入黑名单;健全经费巡视检查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根据出现的问题倒查项目管理部门相关人员;探索财政科技投入新模式,由事前投入扩展为事中和事后补助,兑现科技创新奖补政策,加大后补助力度,探索科技型企业创新券试点工作。二是建立以创新进度、创新质量、产业化发展实绩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成果审核评估机制。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三是建立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人才评价标准,从德、效、能各个方面综合进行评价,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改变单一以论文、项目、经费、专利论人才的做法。四是完善和落实科技政策法规。提请人大修订《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对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技术评估、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加强农村、农业和民生等领域的科技服务,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制定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科技金融工作机制创新、金融机构产品服务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融资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启动“十三五”科技规划研究编制。五是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提高侵权成本和降低维权成本,提升知识产权价值,激励创新积极性和保护创新者的利益。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技宣传,重点加强对科技人才、优秀团队、重大成果、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 第二,搭建科技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一是推动以贵州科学城为重点的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贵州科学城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一体化发展,促进科研机构、风险投资等各种创新要素的聚集,确保年底完成贵州科学城一期主体工程,完善科学城的扩展规划。支持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应用技术发展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组织申报 “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检测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国家民族药(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建设,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新突破。二是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搭建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技术市场、研发设计、技术评估、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承接政府委托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工作和项目。推动大型仪器、科技文献等要素资源向园区、企业开放。全年新增科技服务业从业单位或企业50家,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新增15家,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5家、孵化面积新增50万平方米。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鼓励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中关村贵阳创投基金、中央财政参股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投专项基金和现代农业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优先支持市场前景好、短期能实现产业化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投入。三是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搭建现代农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省农经网农业信息优势,为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餐桌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 第三,加强主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一是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1511”工程,着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综合运用项目扶持、金融和信息服务、平台支撑、政策激励等手段,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强与财税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重点培育1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和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二是发挥科研院所骨干作用和高校生力军作用。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发活动。加强高校研发平台建设,支持现有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和新引入科研机构的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加强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实施人才集聚工程、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和“百千万”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计划,新建院士工作站6个,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团队30个。四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产学研联合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新建省级产业技术战略联盟5家。 第四,聚焦重点领域,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四化”同步发展。抓好国发2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推进科技部贵州省新一轮部省会商事项,加强对外科技开放合作和统筹协调,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实施100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信息、资源、生态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我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一是加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试点省份工作,支持“淘宝贵州馆”和京东物流园区贵州电商创业孵化园基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各行业创新及服务效能。发挥三大电信运营商、富士康第四代信息技术产业园落户贵州的资源优势,加强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和集成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运用,将信息化全面渗透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二是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和深度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广。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农业立体种植、农业生物技术、土地用养结合等清洁化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三是加强生态环保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进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加强创新药创制及现有上市大品种的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及综合开发利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应用及示范推广。四是加强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推进食品制造、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等产业科技,引领新兴产业技术升级;加快推进贵州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服务三农的作用;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职业农民。聚焦民生科技需求,加强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民生领域科技创新。 第五,突出区域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加强区域科技工作统筹布局。鼓励市(州)、县(市、区)及区域间科技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基地共建和重大科技项目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支持地方围绕各自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区域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的指标体系,服务和指导基层科技工作。二是完善省市县合作机制。深入推进省市县科技合作,落实市州县科技合作事项,推动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和支持服务,对贵阳、遵义、安顺及贵安新区注重技术交易、成果转移转化,探索改革经验;对其他市(州)注重研究提出差别化的支持政策,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支持基层科技管理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三是优化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布局。优化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布局,培育建设省级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稳步推进省级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升级,加快推动贵阳国家高新区和湄潭等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探索建立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动态管理、监测机制。充分发挥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载体作用,加强科技招商工作,引进研发项目、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 |
|
来自: 决策咨询 > 《2014年科技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