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常山华侨农场的归侨故事

 canpakwen 2018-07-04

南明珠、华侨乐园——常山华侨农场是全国第二、福建省第一大的华侨农场。全场华侨来自十三个国家和地区,1952年12月农场接收安置了第一批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归难侨147人。后又接收和安置了来自印尼、越南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8000多人。

1952年夏天,陆陆续续有几条外国轮船停靠在广州港口,从船上下来一批批的马来亚归侨,他们是由祖国派船只接回国的归侨。这之前,他们因为参加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反英同盟”或其他革命组织,遭驻马来亚的英国殖民者逮捕并被关押在集中营达数年之久。今天他们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青年归侨在广州经过短暂的休息和集训后,于1952年底,就分别 奔赴祖国各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其中147位马来亚归侨,来到福建省漳州市云霄、诏安、东山三县交界的鼎盖铺(现如今常山所在地)安家落户,从此开启了常山华侨农场建设的历史。



《常山归侨故事》由当事人讲述,为我们展现了这些年来在常山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侨从何处来?路从何处开?归侨们在常山的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也许,从纪录片里可以一探究竟……

建场初期被称誉为“十二朵金花”的侨女在田间劳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山归难侨安家落户。

丰收的喜乐心情。

七十年代末,常山红竹尖青年突击队员采茶忙。陈虹/摄

七十年代末,常山采胡椒的姑娘金爱华。摄影者:陈虹

七十年代末常山文工团的演员们,在旧机关的阳台上排练演出。摄影者:陈虹

为常山奉献青春的部分归难侨元老。曾育勋/摄

从1953年元旦建场至今,已经走过了65个年头。65年在历史的长河是短暂的瞬间,常山却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六十多年来,常山华侨农场全体归侨、侨眷以及他们的子女尝遍了筚路蓝缕的酸甜苦辣,也分享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他们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带来异国情调的东南亚文化;他们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在党和祖国的关怀下,在农场两委的领导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把一个昔日荒山野岭的“鼎盖铺”建成具有东南亚风情的现代化城镇。

 

转载:常山电视新闻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