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书质量不同,良莠不齐。我们应当挑选知识含金量大、思想深邃的书来读,不要把精力耗费在二、三流的书籍里。读什么样的书知识含量高?英国布尔韦尔·利顿说过,在科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我认为,所有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精神的,并对今天或未来的人类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外古今的经典名著名作,读书,主要是要多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大师的著作充满了智慧。这些经典书籍知识含量高,对今天或未来的人类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这是因为,所谓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的语言,人们会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文章,人们会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经典的最大的优势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我们经常接触经典,多读大师的著作,就能吸收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世界上,传世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仅就我国来说,现存的不下十万种。从先秦诸子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名篇佳作,琳琅满目!有些书,如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孟、老、庄、列、韩,如《左传》、《诗》、《骚》,又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书》、《魏书》、《南齐书》,再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等,都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基础书——必读书。如读了《诗经》、《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史记》等传统经典,可以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可以洞悉我们文化血液中所富含的营养;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可以遥感远古时代的气息;可以在精神上与古人迎面相会,聆听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见解。尤其是春秋思想、魏晋文章、唐宋八大家,读来都令人如痴如醉。又如《孙子兵法》,一共13篇、5000余言,却涉及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逻辑、心理等诸多领域,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是世界上最早、最有影响的古典军事理论名著,军事家视其为兵学圣典,政治家视其为治国方略,哲学家视其为人生宝鉴,外交家视其为谈判法宝,文学家视其为艺术珍品。日本的许多大公司在训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时,规定他们必须熟读三本中国古典名著,即《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他们认为,读《孙子兵法》是吸收理论上的观点,读《三国演义》够可以得到实践上的例证,再加上《西游记》海阔天空的幻想和创造性,在企业经营中就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像这样的经典著作,古今中外有很多。所以,那些经过有关专家千调万选出来的经典书籍,知识性、思想性都很高,需要多阅读。
在我的读书生活中,十分注重爱读中国古典书籍。我是1949年下半年开始上学读书。这所私熟学校,还是我父亲与同村的教过书的老先生相约创办起来的。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的《三字经》。这本书是当时儿童上学读书通用的启蒙课本。原来
我只觉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琅琅上口,如唱儿歌,好读好记,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中的金玉良言。背得滚瓜烂熟后,听教书先生和父兄讲解,我逐渐明白了,虽然《三字经》仅为532句1596个字的小书里却闪烁着大思想,蕴藏的不仅仅是开蒙识字,更多更重要的内涵在于做人的哲理和铺一条人生之路。此书在后来我又多次读过,总是感到读而不厌,启迪心智,常读常新。它像一座富矿,让每个真心探索人生之矿的人去开采。如书中教人平素做人,小女子尚能“辨琴”、“咏吟”,“尔男子,自当警……”,“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细想,人的一生既短又长,将这本薄薄的小书竖起来,立在人生之旅的始发点,权当作路标,它将领你走向辉煌。经常翻读这本谈古论今、博学睿智的小书,会发觉这本胜过几十万言巨著的小书的含金量。《三字经》,中华瑰宝,人生经典。它是影响我一辈子的书。尔后,我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从肤浅到深刻,从浮躁到沉静,这都是《三字经》给我的教化,同时也为我读书做人奠定了基础。从读《三字经》开始养成了我读古典书籍的爱好。后来在校读书的课余时间,参加工作后从事文教宣传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读了一些中国的古籍名典。调到省委党校后,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我选读了一些经典名著。退休后,有的书买不到,我就从网上下载,总算较系统地完整地读到了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有人说:“‘四书五经’以外无奇书”。我认为,把它奉为至高不可取,但作为华夏文化源头大有古拙典雅的书卷气。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从我的体会来说,“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经过长期的阅读记录的积累,查看有关研究资料,我基本搞清了“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程颐说:《大学》是“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大人”有别于“小民”,是指国家统治者,它对为政之道,提出要格物(研究事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理论。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程颐解释《中庸》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说,不左不右,不变来变去。《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电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我读《论语》,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活力无穷之情。认为《论语》行文干干净净,实实在在,而且别有一般蕴藉润泽气象,用孔子的话“君子坦荡荡”来形容《论语》的文章最恰当不过。怪不得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瑞典的汉内斯·阿尔夫在1988年1月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讲:“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智慧。”这恰印证了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在评价孔子时的看法:中国在政治、伦理方面远比欧洲进步;《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诗经》、《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儒家本有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相传是周朝作品,近人认为是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周易》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它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富有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礼记》,是指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先秦作品,大多是孔子弟子和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有说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除了“四书五经”外,我还读了一些古典名著。如:读《庄子》,我认为庄子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嫉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姿肆的文笔,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庄子》作者至少有一半兴趣是在文章本身,即如知堂翁所谓“情生文,文生情”,而且他是自得其乐,不是做戏给别人看的。像《逍遥游》讲到鲲鹏,《齐物论》讲到风,好生描绘,淋漓尽致,鲲鹏与风却非作者立意所在,末了一概弃之不顾。这种地方只能是作者为文乐趣的体现,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向东去朝宗于海,他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汊港湾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但我读《庄子》好比隔岸观火,只是一味欣赏,而对《论语》则心向往之,视为追求的目标,虽不可及,但方向总是这个方向。又如读《岳阳楼记》,我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范仲淹在忆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皇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人有了这样的宏大志愿,就有了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炎热之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历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近年随着心性变得比较成熟,对哲学,政经,历史,诗赋等比较有兴趣,所以读了一些,有关诸子百家的作品,以及其它作品,而对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也就思考的比较多。依我的看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它是对前期文化的总结和集成,也是唐宋顶盛的基础。对作家来说,思想的独立性就是他们的生命。所谓思想的独立性就是他们可以独立的,仅仅从他们的学术观点对社会,政事和历史的现象作出判断。在春秋时期,各国纷争,各国均处在吞并和被吞并的危机中,各国的统治者都渴望贤能之士以图霸业,对人们的思想的禁锢是最少的。这给各种学派的发展提供的绝无仅有的机会和舞台。如果我们欲研究中国的文化,这个时期是绝不可缺的。如果我们注意的话,现在很多社会现象在那时早已有了解答。很多人喜欢说圣经,却把中国的瑰宝《周易》当作垃圾,障于我们愚昧,难以通晓先哲的聆训,那无可厚非,但只知公元后,不懂公元前,那真是一种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