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后期 —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日:独体字,难点在横折处。 第一笔竖稍稍细一些; 第二笔横折起笔可以不封口也可以稍稍虚接,抗肩,折下来竖较左竖粗、长一点; 第三笔横短可以与左竖虚接,向上斜;最后一笔横注意要封口。 蜀道后期 —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心:字形稍扁,点大钩小,笔笔呼应。
首点为左点,位置应在中心稍偏下一点,形要饱满,最后向右上出锋以引出下一笔; 仰钩不可写长,注意弯度。 起笔位置与左点出锋处平齐,露锋入笔,向右下方运笔,先陡后平,笔力渐渐加重,到位后向左上方挑出,指向下一笔的起笔处,锋不可长; 第三笔为仰点,位置比左点高约一个点,在仰钩的稍偏右部位,先以写左点的笔法向右下方落笔,然后向右上方挑出,注意出锋不要长; 最后右点位置与仰点平,左右方向要使三个点分布均匀,形要饱满,要写出三个角一个肚。 蜀道后期 —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争字 整体形长 ,布白均匀,横画较多,注意平行关系。 第一笔短撇,出锋要平。 三点注意呼应关系,点间布白均匀。 横折处与三点相分离第二横略抗肩,与横折的折笔分离。 第三横较长,收笔露锋。 最后竖钩与起笔短撇中部、第二点画处正对。 蜀道后期 —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撇不粗,抖直。
三横取斜式,间距相等。 竖钩直挺,整体垂直,竖外侧呈内弧,内侧较直; 竖钩略长于撇 
上收下展,布局均匀,平稳端正。 上部“一”勿重,抗肩。露锋起笔,先向右下稍带,然后抗肩上行,渐重,勿长,收笔勿重。 中竖半虚接起笔,在上面横画偏左的位置,稍重,竖身略左斜,向下渐轻,劲直有力; 右边短横在竖笔中间位置,勿重、勿长,抗肩与上面横画一致; 左竖斜切起笔,水平方向与短横起笔基本平齐,上下方向其中心处在上面横画左端的下面,竖身略左斜,略带撇意; 最后横画要长,左边稍抗肩,过中竖后渐平,使横画略呈拱形,右部渐重,以平衡整字。 
独体字,三横和三竖之间距离要相等。 第一笔横要长一些,略微抗一点肩,不能写太粗,略呈拱形; 第二笔竖略微向右斜着写下来; 第三笔右竖要向左边略微斜着写下来,比左竖高一些,并稍呈背势; 第四笔短横封住左右两竖; 最后一笔竖折横,竖不要高、不要长,折笔处横要实着写,快到收笔时往下拉一点写,整个字要立住。 
王字整体方正,三横平行; 两短横露锋起笔,平行; 竖画收笔略向左带; 长横收笔较平。 
上收下展。 上部“目”不要写宽,整体抗肩。左竖斜切起笔,稍左斜,向下渐轻; 横折实接起笔,横画抗肩稍大,稍呈拱形,到位后往上略抬笔锋,向右下方稍重顿笔,然后内擫向下,竖身稍重、稍长;里面两小横虚接起笔,勿重,抗肩;底横起笔左探,与上面横画平行,向右渐轻。 注意“目”的两竖略呈背势,四横的间距是上面略大,下面略小。 “儿”字起笔要稍左移,左收右展。 
第一笔撇要短; 第二笔横要短;第二横也要短,离第一横稍近; 第四笔写成点; 第五笔即第三横要长,离中间横要稍远; 注意三个横画的起笔和收笔位置;竖要悬针,欧阳询一般写大字是虚接,写小字实接多,虚接较好看;后人多将一点写成短竖。 
上部“”部稍扁,舒展大方,生动流利。 首笔撇笔要遒劲有力,侧锋起笔,在向左下方行笔时要略抬笔锋,这样可以写出撇脖,接着渐给力写出撇肚,这段撇身稍直,然后缓慢抬笔出锋,这段撇身略弯; 第二笔横画要如千里阵云,露锋入笔,笔锋不可太锐,然后向右行笔,注意从撇脖处穿过,中间略细,略呈拱形,稍抗肩,到位后,轻驻笔,稍顿,略回锋,注意起、收笔的角度。 下部“月”旁不要写宽,上收下展,其重心与上面撇的起笔直对。 “冂”框勿宽,上略窄下略宽,左轻右重。 
整体呈三角形 左收右放; 尖横起笔,抗肩; 第二笔与第一笔平行,收笔略长于第一笔; 竖钩起笔重,中间细,出钩小; 撇收笔处渐平; 捺为主笔,要写扬展,整字精神所在。 
整体呈三角形。 三横等距,抗肩较大; 点画在第一笔的延长线上; 主笔戈钩中间较细,注意出钩方向向上。 
第一笔竖钩中间细,出钩较小; 第二笔横抗肩较大,撇出后较平; 第三笔起笔高昂,落笔在横撇的折处; 第四笔捺为主笔,应舒展。

起笔为竖点,较重;
横画开始抗肩,过点后走平; 第三笔弯钩注意角度,斜,略向内弯,注意出钩方向,钩处与竖点在一条直线上; 末笔起笔在竖点下方,出锋,注意角度。 
上展下收,平稳端庄。 左上横长撇短,取斜势。应先写撇,起笔向右稍重,然后折锋向左下方行笔,注意角度,由重渐轻; 横画在撇尖上方斜切入笔,然后抗肩上行,渐轻,从撇脖穿过,渐平,使横画稍呈拱形; “口”字扁宽 左竖与撇肚虚接起笔,略右斜,勿长,收笔勿重; 横折起笔勿接,横画勿重,稍抗肩,到位后顿笔写竖,上重下轻,稍左斜,勿长; 最后底横实接起笔,略呈拱形,收笔托住右竖。 
横画等距,卸中取正。 左上部“”横短撇长,斜势。 首笔横画露锋入笔,然后抗肩上行,渐重,轻顿收笔; 长撇高起,上部稍直,从横画中间稍偏左处穿过,力度由重渐轻,再由轻渐重写出撇肚,接着缓慢抬笔出锋,力达撇尖。 右下部“工”形扁宽,稍右移,端正平稳。 短横抗肩稍大,与上部横画的收笔上下平齐; 中竖虚接起笔,位置稍偏左,竖身厚重,稍左斜,不要长; 最后横画稍呈拱形,方起笔,略抗肩,过中竖后渐平,稍长,收笔稍下垂,以稳住整字。 
横画等距,上窄下宽,整字勿大。 首笔横画露锋起笔,抗肩稍大,厚重,勿长; 中间横画斜切起笔,与首横上下对齐; 竖笔半虚接起笔,中锋下行,略左斜,厚重; 底横起笔左探,提笔大抗肩,过竖笔后即收; 最后点笔在两个横画右侧的下方起笔,并且在提笔的延长线上,要稍大,稍重,以平衡整字。 
横折撇横笔大抗肩,笔画由粗到细,顿笔后撇出不要写长。第二笔高起,写成撇状,收笔与左边平齐。第三笔起笔不要高,向左斜弯,拐弯处要细,拐过来稍给力下压,然后向右行笔,略呈弧形,到位后向上挑出,形状为外方内圆。
取斜势,勿宽; 横折钩笔画勿重,露锋起笔,抗肩上行,略呈仰势,勿写长,到位后向右下方顿笔,然后略提笔锋向左下方写斜竖,要写准角度,平稳有力,注意轻重变化,到位后“跪笔弹锋”挑钩,注意指向。 撇笔起笔在横画的左部,不要太高,行笔角度比斜竖稍平,注意长度,撇身稍重,遒劲有力。 
第一横不能太长,稍微抗肩; 第二笔的起点在横的中间略微偏右一点,虚接起笔; 第三笔竖是垂露竖,略微往左带一点弯儿,注意和撇的交点处不要写成一个疙瘩; 第四笔长点要注意与撇的角度关系。 
令”字上部的“人”的撇笔为中撇,中撇的起笔切角至关重要,宜平; 捺画起笔实接于撇画之中,入笔要靠上,这两笔的开张角度约为45度,撇画收笔宜低于捺画驻笔; 点画宜写为横点要靠左起笔; 横撇钩的写法为: 露锋起笔然后边行边提,至转折处提起笔来向右下顿住笔锋压住左下撇出,注意夹角的角度; 末点点在整个字的正中,上细下粗略带弧度柔中带刚。 
起笔为右点,可带出牵丝; 提笔斜入笔,向右上挑出,出锋不宜过首点太多; 撇笔起笔高,顺着提笔的方向撇出,出锋处不能超过提笔的起笔处; 捺为平捺,先迎着撇笔的方向向右上方运笔,到提笔起笔处开始向右下运笔,到撇的起笔的下方稍停、捺出,最后捺尖稍下压。 
横画勿长,凡是下面有撇、捺者,横画抗肩要大。起笔位置稍偏左,斜切入笔,然后抗肩上行,粗细变化不大,到位后收笔不要重,注意角度要与起笔呼应。 第二笔竖撇高起,向下行笔,稍左斜,渐轻,在横画中间稍偏左的位置穿过,继续左斜行笔,稍给力出撇肚,开始转笔拐弯,缓慢抬笔出锋,出锋不要长。 最后捺笔要舒展俊美。从横、撇交叉处稍一点起笔,向右下方行笔,渐给力,稍长,到位后稍停,(捺角水平方向要低于撇尖,上下方向稍超过横画的右端)然后向右上方缓慢出锋,最后出锋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