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B-IoT资费太贵?还记得当年“4G流量不关房子都归移动”的段子吗?

 物联网智库 2020-09-23


作者:赵小飞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   【导读】   ------

NB-IoT网络商用初期资费的高低争论不可避免,但商用后资费的动态调整一定会在大部分用户承受范围之内,无需纠结这短期的高低,而是更多考虑网络商用后给行业应用带来的变革。

中国在NB-IoT商用方面又一次走在世界前列。6月26日,德国电信发布了其NB-IoT套餐成为热议话题,而几天后一则“中国电信发布全球首个NB-IoT业务套餐”的新闻更成为热点,不少人解释说中国电信其实已经在2017年6月20日发布了NB-IoT业务套餐,因此“全球首个”是名正言顺的。不过,业内兴趣似乎并不在“全球首个”上,更多是对资费高低的评价,有认为合理,有认为太贵,褒贬不一。在笔者看来,在商用初期资费的高低争论不可避免,但商用后资费的动态调整一定会在大部分用户承受范围之内,无需纠结这短期的高低,而是更多考虑网络商用后给行业应用带来的变革。

LPWAN资费的吃螃蟹者

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网络部署完成后,业务套餐的发布是网络正式商用的一个代表性事件,因此NB-IoT套餐的发布会引起业内广泛的关注,“全球首个”当然具有一定的对标意义了。

中国电信NB-IoT套餐资费

单用户20元一年的连接费用,生命周期套餐最低平均每年13元,这个资费相对于当前以2G为主的蜂窝物联网连接来说已具备了成本优势,而在未来操作中可能对一些客户设计灵活的计费方式。不过,虽然这一资费主要以连接次数为计费依据,但由于NB-IoT更多应用于“低频、小数据包、固定”类场景,再加上此前主要以流量计费,用户习惯性地会拿单位流量成本来比较,这样下来觉得这一资费标准比较昂贵。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链配套的芯片、模组、服务等方面都还暂时处于较高的成本,统一拉高了NB-IoT实施成本。

德国电信的NB-IoT套餐中包含了对流量的一些要求,其最基础的NB-IoT接入套餐起步价为199欧元,其中包含6个月的25张SIM卡激活,每张SIM卡有500 KB流量。以此计算,其单个连接的资费平均为近16欧元/年。在此之上,德国电信也在探索接入后平台使用费的商业模式。作为欧洲主流运营商,这一资费对于相关地区运营商NB-IoT商用套餐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

当然,对于低功耗广域网络收费模式探索的不仅仅是中国电信和德国电信两家,早在2016年7月份,韩国SK电信就完成了运营商级LoRa网络的部署并发布了一个标准套餐。这一套餐也是以流量为依据来收取,SK规定每一档套餐中的流量限额,不同档套餐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并为长期客户提供折扣。

韩国SK电信LoRa网络资费套餐

而美国运营商AT&T今年5月份宣布全面商用eMTC网络时,也推出的新的LTE-M速率套餐计划,每个设备的月资费起步价低至1.5美元,年度计划、多年期计划以及更多设备数量还将获得更大的折扣;另一家运营商Verizon在今年3月宣布推出eMTC网络时,其数据资费计划则为每个设备每月最低2美元,同时提供批量激活和批量购买的定制化选择。

这些最早吃螃蟹者推出LPWAN业务套餐,对于后来者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不过,各地的资费无法直接对比,因为网络服务本地化特征非常明显,不像其他商品和服务是全球自由流动和自由竞争形成全球范围价格可比性,更多的是借鉴其资费设计的思路。

手机流量资费的启示:NB-IoT资费会动态变化中下降

初期网络连接的资费总体上可能偏高,但无需对其太过纠结,为促进物联网业务的发展,网络建设成本的摊薄,连接的资费会随着数量的增加总体处于下降的趋势。从过去几年中手机流量资费的下降趋势我们就可以看出一斑。

还记得在4G网络刚开始商用时,当当网CEO李国庆调侃说“如果哪天晚上忘记关4G网络,一觉醒来房子都归移动了”的段子吗,道出了4G商用初期资费较高,然而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现在即使是中低收入者也在持续使用4G流量,套餐资费都在承受范围之内。

从2008年底中国发放3G牌照,到2013年底4G牌照发放,再到现在4G的普及,国内手机流量资费经历了持续下降的道路。以中国移动为例,2009年3G商用初期,中国移动数据流量标准资费为0.03元/KB,而到2009年底,下调至0.01元/KB;从2014年4月起,又将标准流量资费由0.01元/KB下调至1元/MB;今年4月,中国移动的降费行动计划中提到2014年至2016年手机上网流量平均单价累计降幅63.5%;而今年国家“提速降费”计划又要求年内流量资费下降30%。以此计算,从2009年初3G商用开始至今,手机上网流量资费累计下降幅度超过98%,也正是这98%的费用下降,为这几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做出不小贡献。

2009-2016国内手机流量资费下降趋势

作为最早的吃螃蟹者,不管是中国电信还是德国电信对于NB-IoT的商业模式还在不断地探索。运营商级的LPWAN网络,包括NB-IoT、eMTC、LoRa的连接资费未来不可避免地会类似3G/4G流量资费一样不断下调,当然下调的幅度和3G/4G不一定完全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连接数量的增加,网络连接资费一定会调整到绝大部分用户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与其抓住目前的资费水平来讨论,不如多去做些落地的应用,实地探索未来可行资费水平。

运营商的“杠杆”作用:无奈中的探索

除了资费下降外,通信运营商对于物联网行业应用的“杠杆”作用也在加强。虽然部署了基础的网络后,收入并不能随之快速上涨,但为了促进更多设备接入,运营商会更进一步推动产业生态的合作,甚至为行业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加速物联网应用的落地,此时运营商的网络对于整个产业的支持也会不断上升。

要致富,先修路,网络基础设施的准备就绪,催生出大量新的经济模式。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各类火热的APP、网约车、O2O、直播等等,若没有运营商完备的移动数据网络,这些能够产生万亿级市场规模的新经济模式或许没有那么大效应。然而,现实是一方面是新的经济模式不断做大,带来海量就业,另一方面是通信运营商为了保障这些新的经济模式对网络数据流量的需求,而大量投资、建网、优化,而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并未带来收入同步增长,而是增量不增收,是基层员工高压的KPI和无休止的加班。运营商在这些新的经济模式中起到了“杠杆”的作用,但并未获的同比例收益,反而为他人做嫁衣裳。

未来物联网会催生更多新的经济模式,最为受益的是经济模式的创新者和应用物联网的各行各业,运营商为了物联网带来新的经济模式做了大量“修路”的工作,当然也在探索能够分得物联网带来的红利,不过,目前成熟的模式还没有出现,而首先要做好的仍然是其最擅长的“连接”工作。在物联网网络这一基础设施铺设好并商用初期,对于网络的质量和资费高低肯定是有大量的不满和抱怨,但假以时日,当网络部署和优化做到一定程度,连接数量逐渐摊薄网络成本,这种抱怨会逐渐散去,这时物联网的红利逐渐释放出来,但这些红利中有多少是初期投入了巨额成本来“修路”,并未整个行业带来“杠杆”效应的运营商能够获得的?是否还是主要依赖海量的连接实现收入?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新经济模式如火如荼的发展,每个人享受着廉价的移动网络带来便利的时候,谁还会记得当年“一晚上流量没关房子都没了”的段子?同样,若干年后,当物联网催生的各类经济模式带来万亿红利时,谁还会记得2017年7月间对NB-IoT物联网网络的连接资费太高的争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