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士不遇赋》 西汉 司马迁

 水碧风轻云淡 2018-07-05

《悲士不遇赋》  西汉  司马

 

《悲士不遇赋》是中国伟大的史学文学司马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司马迁有赋八篇,但大都不传,只有这篇《悲士不遇赋》保存在唐欧阳等编纂的《艺文类》卷三十之中。文约二百字,是否全文,已无从考察。这篇赋虽然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已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一脉相通。

 

司马迁(约前145—87年)西汉学家、文学。字子长,左冯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司马的影响,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开始远游大江南北,访问了许多遗老,考察了历史遗迹,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事、轶闻以及地方风俗和经济生活。司马谈逝世后第三年,即公元前108(元封三年),司马迁继父职做了太史,这是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他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创作《史记》。公元前104(太初元年),他四十二岁,正式开始了这一工作。后因李陵事件触怒了,被处以宫刑。但他忍辱含垢,坚持写作,直至遇赦,改做中书,在公元前91(太始四年)五十多岁时终于完成《史记》这一部巨著。

他不仅有不朽巨著《》,同时还是独具特色的赋家。《汉书·艺文》著录他的赋共八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艺文类》所载的《悲士不遇赋》。

此赋甚短,全文不过一百八十余字,因此有人怀疑仅为节录,但是仍能看到其特有的艺术风神。全文如下: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行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从辞意可以味出,必为遭受宫刑之后,含悲忍垢,发愤继续撰修《史记》时所作。面对奇耻大辱,司马迁于此不仅 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 ,表现了为实现 志行 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 穷达易惑 美恶难分 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董仲所创 士不遇 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

悲士不遇赋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昭昭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注释】

不遇:没有机遇,指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和抱负。

生之不辰:生不逢时。

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经常约束自己以回复和符合礼的要求,唯恐自己的志向和行为默默无闻。惧志行而无闻,另本作惧志行之无闻

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相信自己才高而世道暴戾,要至死而勤勉不息。韪,美善。逮,到达。

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虽有形体而不得显扬名声,徒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穷达:困窘和显达。

屈而不伸:蒙受委屈,得不到伸张。

使公……悲兮:大意是说,那些秉公处理公务的人,与我志同道合;那些以私情对待私党的人,我以为可悲。

天道微哉,吁嗟阔兮:指天道幽深难知,旷远难见。吁嗟,感叹

倾夺:指统治者互相倾轧、争夺。

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爱慕富贵,鄙夷贫贱,是理智的惑乱。

昭昭洞达,胸中豁也:明辨事理清楚透彻,通晓领悟。昭昭,明亮的样子。洞达,通达,透彻。豁,开阔明朗的样子,形容通晓领悟。

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昏愦迷乱而不觉醒,是因内心受了毒害。昏昏,迷乱、不明事理。罔,不、没有。

我之……能选:大意是说,我的心意如何,哲人自能揣度;我言论中的是非,哲人自能选择。哲,才智卓越的人。

没世无闻,古人唯耻〕终生默默无闻,古人以为耻。《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否():《》中的一卦,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这里是不善、不利的意思。

逆顺还周,乍没乍起:背逆和顺遂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忽起忽落。

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意思是,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依理恃智的。

无造福先,无触祸始:不要跑到福的前面,也不要接近祸的开端。造,往,到。

委之自然:托付于自然。委,托付。自然,指宇宙万物。

【译文】

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一人。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将至死都永远辛勤。虽有形相但不能彰显于世,空有才能却不得展示于人。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自己去悲哀吧!天道那么精微啊,哎呀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侵夺。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胡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不该如此。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作品简析

《悲士不遇赋》是汉代伟大历史学家司马的八篇重要赋作中迄今唯一留存的一篇,就其行文、感情可推定约为其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经验所作的概括和总结。相对于其伟大著作《》,这篇短小的赋作,几乎成了一朵被人忽视的孤寂的小花。

此赋共四十四句,倾述了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的悲愤心情,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人世的倾夺和道德的堕落。短小精悍的《悲士不遇赋》沉实而有锋芒,矛头直指整个封建地主官僚及其统治下的时世,表白了作者的理想与志节,同时体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代有理想、有才能而遭遇不幸的正直士人的悲哀与愤慨。

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罹祸后写的,作者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对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昏昏罔觉表示极大的愤慨,控诉他们善恶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统治集团的互相倾夺、贪生恶死、好贵夷贱。篇末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等语,表露了司马迁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可与《报任安》中的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相对照。

西汉辞表现为大赋,颂扬着帝王功德,润色着帝王鸿业,作者身处被人称颂的汉武盛,控诉着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批判着他们美恶不分、公私不明、互相倾夺、贪生怕死、好贵夷贱之种种丑行、恶行,可谓逆世之道第一人。也正因为此,所以虽克已复礼,仍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司马迁不以赋见称,但他生当大赋盛行的时代,流风所及,其赋作也能达到一定水平。这篇短赋在名气上虽不如一些名赋,但也还是颇具特色的。其中的反复铺陈、排比对偶,正是司马相如以来汉赋的主要特征;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比司马相如似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对后来的抒情小,如张衡的《归田》、的《刺世疾邪》都有一定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