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75例临床分析

 zlzl个人图书馆 2018-07-05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利于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确诊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共7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首发症状、皮疹、肌痛、关节症状、肌力、并发症、血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γ-羟丁氨酸脱氢酶(HBDH)、肌电图、肌肉病理、骨密度、治疗以及转归,两组资料间比较采用u及χ2检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多发性肌炎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68.12%),首发症状以发热、肌痛、近端肌无力多见;慢性起病的多发性肌炎患者较多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60.4%)。皮肌炎患者多为慢性起病,首发症状为皮肤损害(40.15%)、肌无力(22.25%)、关节肿痛(19.5%)。37.33%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伴有间质性肺炎,疾病较急,病程<3个月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炎发生率较高。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炎是其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在年龄>40岁且入院前未接受过激素治疗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44例)中,21例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47.72%),远高于我国年龄>40岁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12.4%),且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与病程无关。多发性肌炎组患者肌酶升高患者比例更高,CK、CK-MB显著高于皮肌炎组患者(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酶水平发现糖皮质激素治疗后,CK较前明显下降,P0.05。皮肌炎患者无关节症状组患者CK均值高于有关节症状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肌电图均以肌源性损害多见,但部分也可合并神经源性损害。多发性肌炎肌肉病理多见肌纤维大小不一、变性、坏死和再生以及炎症细胞浸润。浸润炎细胞主要为CD8+T淋巴细胞,多呈灶状分布在肌纤维周围及肌纤维内。皮肌炎肌纤维损伤和坏死常位于肌束及束周导致束周萎缩,浸润炎细胞主要为CD4+T细胞,多浸润在血管周围、束间隔及周围。7.4%的皮肌炎患者病理活检结果未见异常的炎症。结论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各不相同,伴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较高,且与病程无关。多发性肌炎组患者肌酶升高患者比例与肌酶水平均高于皮肌炎组,治疗后肌酶下降以CK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