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清果:我们为什么要学《道德经》

 GPF生活教育 2018-07-05

图:《道德经十讲:98天轻松入门》封面

本文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主任为《道德经十讲:98天轻松入门》所作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学《道德经》

谢清果

《道德经》和它的作者——老子,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多数人只是知晓有这么一本奇书,有那么一个奇人。而且这本奇书后来成为道家的立派经典,道教的立教圣典;这个奇人后来被塑造成为道教的道祖——太上老君,甚至被尊为太上玄元皇帝。而更奇怪的是,这位历史老人却从来不曾把自己神秘化,甚至他原本只想出函谷关隐居,只想化为一粒历史的尘埃,回归他曾炽热眷恋的中华大地,抑或化为一缕青烟,直长青天,融入苍茫宇宙,司马迁因此称他为“隐君子”。却如同他自己的职业——史官一样,永远地成为历史的地标。老子以自己的行动履践了他的学说。他不求留名青史,却成为历史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真可谓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位不想留名的人,却被历史永远地记住了。这大约也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缘故吧。

一、历史呼唤高度,人类需要老子

老子离我们远去,已经有2500多年了,然而,正如我的启蒙老师黄友敬先生所言“历史呼唤高度,人类需要老子”。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人类轴心时代的不朽经典,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高度,而且是代表人类永恒的思想高度。因为人类越是进步,我们就越会赞叹我们的思想与老子这样的先贤是那么地相通,是那么地心有灵犀。当代世界面临道德沦落的历史挑战,2017年10月拉斯维加斯枪案再一次告诉我们,人类离那个婴儿的淳朴善良有多遥远,然而我们却又是如此地需要有这样的心灵高度。在老子看来,尊道贵德是人类必然的选择,违背这一理念,人类必将陷于无穷无尽的纷争之中。人类需要老子,道出了老子思想的跨越时空的深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作为宇宙之中的“四大”之一,其灵能便体现在于“法”字上。人法天地,是因为人生天地之间,天地的法则便是人天然的法则,人不能逆天而行,否则只能“不道,早已”;而只能顺道而为,方可安身立命,长生久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学习《道德经》?这不仅是历史的追问,更是现实的考量。我的业师詹石窗教授在最新版的《道德经通解》前言中是这样介绍老子及其《道德经》的,说到底,学习《道德经》既是自身陶冶情操的需要,又是建功兴业的需:

作为杰出的智慧老人,《道德经》作者可谓历尽沧桑。丰富的阅历和史官特有的知识相结合,使他的笔下闪烁着睿智的生命火花,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则启迪了他本就善于联想的思维。于是,当他论养生之道时,其背后则又暗示着治国的道理。他以哲学家的伟大胸怀拥抱广袤的宇宙,寻找着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性——“道”,感悟着大道的自然本性。他以“道”为尺度,来衡量人生和社会,往昔的生活经验和渊博知识遂被激活,这就造成了他用语的双关性和思维的象征性。(詹石窗编著:《道德经通解》,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年版,《前言》第3-4页。)

黄晓明先生本书中有个观点:“用《道德经》的思想,学《道德经》。”我很认同。《道德经》五千余字,原本应当是一部流畅的哲理诗。书中必当洋溢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其书内在逻辑应当是自洽的,其思想应当是一以贯之的。然而,我们与老子毕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阻隔,如果我们以今天的词汇含义去解读《道德经》,那么往往会处处生碍,因为我们没有透过历史的迷雾,走近思想真相。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凭借一般的古汉语字典便想理解《道德经》,因为中国古文字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每个词的意思往往并不固定,它需要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去理解,更需要放在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高度上去理解。如果把《道德经》定位为阴谋或谋略之书,那就离老子的心意千万里。虽然老子的思想当然可以运用或演绎为谋略,但老子的初心却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35章)。道行天下,以德相通应当是老子《道德经》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对此,黄友敬先生是如此高度概括老子的历史性贡献的:

老子著书是出于他救人济世的慈爱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他所说的都是有根有源的,是掌握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道,来统御现在的一切,不是自我作古,而是继承了我国古代大道的传统。老子不是单纯的继承,而是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吸收当时最高科学成就,把它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系统而完善的“道学”——大道科学。因为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吾不知其名”(25章);因为是微妙玄通的,所以只能勉强为它命名、为它形容。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奉献,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代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黄友敬:《老子传真》,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第3页。)

当下的时代,正是黄老之学复兴的时代。黄老之学承继了中华先祖修身治世的智慧,传承这种智慧,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下的“国学热”“老子热”如同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高亢悠远。

二、道自道中悟,道外勿谈道

黄晓明先生书中前言如同他的自白,颇能打动到作为读者的我。他的语言质朴,犹如把他的真心放在读者的手心,以期心心相印。他希望读者朋友不为《道德经》“微妙难识”的辞称所困扰,而是能够从大家都有切身体验的64章入手。诚然,这一章可谓独具匠心,没有“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奥,却有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名言的亲切,易于接近读者与老子的心灵距离。“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理应为立身处事的至理名言。而且“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训诫,让我们记忆犹新,发人深省。总之,读晓明先生的书,能够让读者感到,他读《道德经》,编著此书,是有情怀的,是有生命体验的,是用生活的感悟来走进《道德经》的。这一点也是我所提倡与践行的。《道德经》这部经典,不仅是用来读的,而且是用来实践的。真所谓“道自道中悟,道外勿谈道”。那些只想用《道德经》的章句来装点自己门面的人,他永远无法领悟《道德经》,更无法走进老子的心灵境界,以跨越时空,与老子对话,促膝长谈。道本就是走出来的。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正是真读、真信、真行“道”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明白老子所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意蕴,那就是“道”便是我们的心。心中有道,处处是道。而这样的心是“涤除玄览”以至于“无疵”的心,这样的心才能“明白四达”,才能“求以得,有罪以免”,才能行天下且大顺天下。

坦率地说,晓明先生大作中的许多观点,我不一定都赞同,但这不影响我为他点赞。我一直以为学习《道德经》,只要是正经正读,不歪读歪用,都是值得肯定的。《道德经》一本正经,可修身齐家,可治国平天下,完全可以也应当成为当代人的良师益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任何一部《道德经》解读的著作都是印证其作者学习的心路历程,都是独特的,有益的,只要是真心、诚心去读《道德经》,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当然,读者学习任何研读《道德经》的作品,都应当本着对话的态度,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摆进去,读出心得,读出趣味,读出“学其书,欲见其人”的兴致,那将是读者与作者皆大欢喜的结局。

晓明先生此书分为十讲,即十个专题,以他自己的理解,来条分缕析《道德经》章句,试图引领读者进入《道德经》之殿堂。我平时也翻过许多本所谓新解《道德经》,或新编《道德经》,然后认为自己理解的《道德经》是唯一正确的,自己重编的《道德经》才是《道德经》原本的样子,甚至以诸多名称的“第一”自居,俨然成为“老子天下第一”,甚至比老子还老子,认为《道德经》中这里错,那里不通,把老子看成小学生一般,而自己俨然成为不可一世的先生。这样的人、这样的书都与老子精神相去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其书的思想特性在于柔弱、处下、不争、无为。如果读了《道德经》之后,尤其是钻研《道德经》有年的人,还是夸夸其谈,与人相较高下,甚至毁谤圣贤,那一定是正经歪读,而且很可能是走上了邪路而不自知。因此,评价一本研读《道德经》的作品是否有益,就是要从字里行间去品味,作者是否有颗宽容的心,有颗慈心,如果行文平和、流畅,导人向善,鼓舞人心,必是开卷有益、给人启迪之作。这本《〈道德经〉十讲:98天轻松入门》在我看来一定是本读者值得一读的作品,我也相信读者朋友如能坚持九十八天,你将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三、学道的人生,必当是精彩的人生

回想自己学习《道德经》的历程,其实,读懂、读通《道德经》没有太多的技巧,唯有多读,反复地读,久久功成。那种企图听一两次专家讲座,就想明白《道德经》,往往都会以失望告终。因为心态错了,结果总不会好。学习方法如果用《道德经》中的话讲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意思是说,从事学习要天天有所收益,从事修道,要天天有所减损。不断地减损,直至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所不为,潇洒自在。学习《道德经》当有计日程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一遍又一遍地学,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读的过程中,要对照自己,要努力将学到的“道”的精神原则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来要求自己,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如此坚持下去,终有习惯成自然的一天,即把修道与学习生活化了,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就能达到“求以得,有罪以免”大道境界了。

老子在33章用座右铭式的句子,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人生应当是这样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读完这一章,如果还会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无为,那么他如果不是偏见,便是固执。这一章处处流露出中华圣贤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成功学金句。“知人论世”本是古人对智者的定义,智者必当是能够把握时势,并能“与善仁”,与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协作,共创事业。通常,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水准,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他所结交的朋友可见一斑。但一个达者,则不仅如此,还能作为一个“自知”的明白人。在古人看来,明哲方可保身。一个人如果在正常的情况,连生命都无法保全,那绝非是一个聪明的人。因此,我猜想,老子所以出关隐居于秦地,他必定是以一个史官的睿智,洞察到秦国必将崛起,而一个强盛的国家当是可以安居之地。因此,我认为老子自身便是自己学说的履践者,因此,他才会独白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言有宗,事有君。”(70章)《道德经》字字珠矶,绝无虚言。读者宜深思之,力行之。

老子并不是要世人都成为碌碌无为的人,而是都能够在某一方面发挥自己长处,能够胜人之人,从而也才能够成为“不失其所”的人。也就是能够充分利用上苍给予我们的天然禀赋,做回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人,不会以自己的弱点去跟别人的长处去比,而是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做到最强,做到独一无二,那便是能“胜人”了,从而为自己的生存保有了可靠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关键在于“自胜”,因为世人常常感叹命运的不公,为什么人家生长于富贵之家,而自己却成长于贫穷之门,诸如此类。殊不知,上苍在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也关闭了另一扇门。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只要善于发挥自己所长,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你定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这一切靠的是“自胜”。

读过《道德经》的人往往有种感觉,那就是老子的思想很辩证,不走极端,而是要“守中”。老子讲完人当“自胜”的时候,又马上讲“知足者富”,就是提醒世人,凡事不能太过,“自胜”这一点也是如此,都要知可而止。反之,“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便过了,过了,便危险了。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所以老子接着说“强行者有志”,有志之才立长志,能够不断克服人性中的弱点,能够时常反省,在知人与自知,在自胜与胜人,在知足与强行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此儒家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的从容与自信。做到了如上这几点,你的人生便有了根基,就像一棵小树,已经深根了,有自己的根据地了,而且扎牢于大地,永不动摇,就会枝繁叶茂,长长久久。能做到这样的人生,才会如老子一般,2500多年的岁月,让《道德经》的思想历久弥新,这便是“死而不亡则寿”的深意所在。人是必然会死的,但是伟大之人的精神却是永垂不朽的。这样的不朽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

“总之,老子学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世人修身养性、建功立业、治国安邦的圭臬,因为《道德经》揭示了天地人三才共通的基本法则,万变不离其宗。”(谢清果:《道德真经精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8页。)期待读者诸君,能够秉承老子“惟道是从”与“唯施是畏”的精神,走出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以无愧于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时代。

谢清果

书于丁酉年中秋夜

(作者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主任)

7月14日 北京·颐和书院 新书发布

主题:《道德经十讲:98天轻松入门》新书发布暨《道德经》研学与应用论坛

时间:2018年7月14日(周六)14:00-17:00

地点:颐和书院(海淀区颐和园路101号,地铁4号线北宫门站)

主办:花山文艺出版社、文化传统平台、青龙桥颐和书院

承办:北京春藤社会工作促进中心、北京溪燕文化咨询有限公司

协办:北京元学文化院、灵宝老子道德经文化研究会

支持:海淀区文化委、青龙桥街道办事处、邢台滨河集团

点此了解活动详情

图:新书发布及论坛现场——颐和书院

一次不容错过的《道德经》学习机会

85后的他

是基层救助站的社工

3年内帮助100多位无法查明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

获得“民政部最美基层民政人”的殊荣

85后的她

10年学习经典

从基层员工成长到统管百余人的总经理

经典智慧如何落实转化到企业治理?

70后的他

修身治学近30年

在大型国企的技术岗位上节节拔高

修身有助于创新,有助于管理

60后的他

曾任多所名校的校长

多年追求生命成长的教育本质

努力办师生幸福的教育

……

他们的小有所成,都和《道德经》有关

朴实,鲜活,可借鉴

我们学《道德经》不是为了装点门面

而是修之于身,经世致用

这场《道德经》研学与应用论坛

没有套话套路

而是想在新时代传递出学习经典的清风正气

7月14日,北京·颐和书院

期待和您共同见证

诚邀同道·交流学术·互鉴互参·传扬道德

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报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